焦虑、压力、身体差……运动是一根救命稻草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进化快!人们再也无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
和30年前对比,整体来看现在生活,人们更富裕、更享受、更复杂、更不健康、更费脑力、压力更大……这根源是信息高效带来的社会整体复杂度提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曾经一个个科幻电影中才有的高科技场景,正不断被实现,作为一个当代地球人,逐渐出现了身体跟不上灵魂的焦灼感。我们一个普通人能接触和拥有的科技力量,几乎和几十年前的007相似了,你说刺激不刺激?
我现在从事运动健康研究工作,愈发感到了运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结合(将会)是多么的紧密。从我们对运动的实践和理解,以及对时代环境变化的关注,很容易得出方向性的判断:日常中看似不大的改变,正在从时间维度和人群覆盖广度上逐渐侵蚀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点滴变化已经让我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和科技进步给现代人带来很多副作用,我觉得最主要的五大难题是,信息过载、体能断崖、碎片化伤脑、线下太少和幸福感迷茫。
谈谈跑步与现代生活的五大难题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放下手机(看完本文之后),抬头仰望星空(或者是云彩),然后想想这几件事儿是不是挺严重的。
一、信息过载
生活在这个时代,对信息过载一定不会陌生。随处可见的信息,手机永无止境的信息洪流,让每个人都处于信息过载的危机之中。记得很多年前,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普及,但是楼宇、地铁、厕所等公共场所的广告还是铺天盖地,记得当时《三联生活周刊》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请保护共众的不知情权》,对,不知情权,不想知道那么多,非要把每一个空间都占满信息,出门电梯是广告,进车库是广告,地铁站是广告,厕所都是广告……现在好了,这些广告渠道已经势微,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一直低头看手机。你不妨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看看人们休息的时候都在干什么?乘坐地铁,有多少人在看手机?机场等候,有多少人在看手机?超市排队结账时,有多少人在看手机?等电梯的几分钟里,有多少人在看手机?……
信息过载让大脑得不到休息,一直处于充血状态,就像是一直开着的电脑,容易过热死机。智能手机终端其实只是工具,并没有明确价值导向,就像武器一样,既能杀人作恶也能保家卫国。就要看人们怎么用。包括手机中的App,可以用来增长学识、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浪费时间和消磨意志。
信息永远都有,八卦永远都在,不去主动找无聊,信息就不会无时无刻缠着你。除了必要的工作生活情感联系等,放不下手机的人,往往是还是被欲望所填充……娱乐、影视剧、游戏、购物、美食……这些不用教就会的享受,都是欲望的驱使。
跑步和所有体育运动几乎都是“反天性”的,运动是有点儿困难的,并不是一种先天的欲望,而是先苦后甜的成就感。当你养成了运动的生活习惯,一定会更加自律,更不容易被欲望所打败。因为信息过载,诱惑太多,你的主心骨需要历练,运动就是一种“反天性”的历练,你才能更加懂得断舍离,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
二、体能断崖
在过去的时代,一天走一万步简直太容易了,去趟地铁站2000步,去趟超市5000步,出去吃个午饭3000步,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看看微信步数,结果一定非常令人吃惊,能够一天走一万步的都已经是相当勤奋的生活方式了。
我建议你看一下微信运动,看看你的朋友圈运动步数排在前10位的是谁?再看看运动步数排在最后10位的是谁?一定非常有趣。
这个时代,多数人的运动量都被快递小哥替代了。应该亲自出去吃饭,结果点了个外卖,应该亲自出去逛商场逛超市,结果叫了个快递。“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发达了电商和快递产业,却也使得正常的一天24小时变得毫无(体力)活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期宅的身体容易生病。
现代人因为生活方式的便利性、体力活动骤减,体能从各个年龄层来看,都是在断崖式的下降。压力增大,伤害的不仅仅是体力,更有脑力。现在全国抑郁症患者及焦虑障碍患者已经达到9900多万人(参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公布的数据),也就是每十四个人就有一个活的挺憋屈,细思恐极。
体能断崖,实际上在中小学生中反应最为强烈,几年前出现的中学体测1000米猝死,还有的学校因噎废食想要停掉长跑运动,简直是在毁掉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里面有大智慧。完整的人格培养,需要很多层面。
中年油腻这个词更是时代写照。翻看一下30年前的集体照合影,人们都呈现的大多是“精瘦”的状态,而现在随便找张中年人的合影,如果没开滤镜美颜,你多半能从照片中感受到油光闪闪。
老年群体艰苦一辈子,受过苦挨过饿,终于过上了好生活,闲下来运动量就更少了,吃的更多了。加上基础代谢变低,也极其容易造成肥胖,退休生活没有个好身体,把钱捐给医院,年轻时候的苦就白吃了。
老中青三代人的体能都在减弱,吃得太多而动的太少,是最重要的原因。
运动能够促进能量消耗,很多人都在用运动来抵消口舌之欢的副作用。“管住嘴迈开腿”,光是这两条的自律行动,就能战胜一多半地球人。
三、碎片化伤脑
科学进步,让我们对于大脑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你知道最伤脑子的行为吗?
1、随时随地在线。心里总搁着事儿,大脑就会一直工作,无法放松。这会带给人长期的低水平压力,不仅伤害脑子,还让人更快衰老。
2、碎片化信息。大脑工作有几个模块,整天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停止系统性的进步,变得短视,甚至引发焦虑。大脑功能可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各有功能。
反射脑——快思考,主要处理先天原始本能和后天固化下来的经验;
思考脑——慢思考,处理、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写程序,画图纸,是智力进步的源泉;
存储脑——在人休息的时候进入经验固化,把思考脑获得的技能变成反射脑的本能反映。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总要做快速决断,看是去挺牛逼的,其实是很难用到思考脑进行“慢思考”,智力就不会进步。另外,休息不好,人的存储脑就不怎么工作,无法把知识固化,无法提升反射脑的能力。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大块儿的时间来做深度思考。我们不过是被移动互联网海量信息、无数诱惑所包围,拿一段时间远离网络,你就可以静气凝神想想长远。
一个长距离奔跑,足以(强制)使人放下随时在线的碎片化生活。在长距离奔跑的过程中,你是自由的。用这样的大块儿时间来思考大事儿,价值非凡。每天给自己一个机会,用一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做运动、做慢思考、提升自己吧。
四、线下太少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斗的社交史。社交(特别是线下社交)是人类这种群居的社会动物所必不可少的。要知道,人类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占据了信息量的一半以上。而语音中的语气语调也占了30%以上。文字本身,能传达出的准确含义还不到10%。长时间的线上社交,不但无法做出面的面社交的有效沟通,还会因为人的不同文化、经历和背景,而对同一段文字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网上总是在争论而不是沟通,总是容易断章取义,总是容易不考虑前提条件的走极端,总是在那些不靠谱的标题党的扭曲中被网络带偏……
是时候走到户外,面对面和朋友交往了,用你的肢体、表情、语言和全身心去沟通交流,感受人性。跑步训练、参加比赛,给了每个人更多面对面社交的机会,还能结识更多有着相同爱好的跨界朋友。互联网好友点赞很多的假象,很难弥补真正社交的满足感。
五、感幸福感迷茫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篇挺出名的文章,讲的哈佛的幸福课《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说的是美国社会的问题,生产力提高,人们越来越富有,但是却还没有以前幸福。而现在,我们其实也在面临相似的情形。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和生产力GDP一样去稳步提升,相反,“职业倦怠指数”却不容乐观。
文章里讲到,财富和幸福感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长久的幸福一定是你所做的事儿要有趣(自己喜欢)且有意义(利他)。真正的价值和幸福感来自于成长,并对社会(他人)做出贡献。
跑步等运动,恰恰是一个向上型的磨砺,是一种“内啡肽型”的幸福;而靠消费财富等,是一种“多巴胺”型的快乐。快乐是无法持久的,短暂的快乐后往往是深深的空虚和迷茫。
体育和教育,都是先苦后甜,都带来成长,都是逆流而上的可持续的“内啡肽型”的幸福。
短时期回顾我们的生活,感觉不出太大的不同,稍微拉长时间尺度,就会发现这种变化有多么可怕。现代人正在遭遇五大难题,给我们数百万年来进化而得的身体造成了极度挑战。而跑步,这种简单又深刻的运动,恰逢其时,能够成为一个还不错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对之前的自己不满意,不妨选个标志性的日子动起来吧。再次建议你看一下微信运动,看看你的朋友圈运动步数排在前10位的是谁?再看看运动步数排在最后10位的是谁?有没有一天超过2万步的,有没有一天不到200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