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涕、黄鼻涕、青鼻涕,用药大不同!(附用药方案)
通常人是在两种情况下流鼻涕,第一种是哭泣,第二种是生病。哭的时候流鼻涕多半是清的,但是生病后,鼻涕却会变得“五彩斑斓”,从颜色上来说,有白色、黄色、青色等,不同颜色的鼻涕反映不同的状况。
正常的鼻涕是无色透明的,不会流出鼻腔。
主要成分是水,还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脱落细胞。
乳白色的鼻涕
表现:黏糊糊的不太容易擤干净,通常伴随着呼吸不畅。
原因:出现乳白色的鼻涕,通常表明机体的上呼吸道出现了一些感染。鼻腔内的组织开始充血、肿胀,鼻黏膜增厚,这让正常组织液的分泌减缓,平时透明健康的粘液因为缺乏足够的水分,黏蛋白浓度增加,鼻涕就变得厚重粘稠并呈现出乳白色。一般情况下多见于流行性感冒,受凉感冒的后期、或是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用药:
1.受凉感冒,轻度可不用药;严重的可用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液+参芪健脾颗粒等;
2.流行性感冒,以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者可选用板蓝根颗粒、金莲花颗粒、复方双花片;以高热为主可选用柴黄清热颗粒、牛黄清感胶囊;高热、咳嗽明显者可用连花清瘟胶囊;
3.慢性鼻窦炎,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血管收缩剂,常用1%麻黄碱滴鼻、滴鼻净等。联合应用激素药如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应注意滴鼻净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
护理:
1.多喝热水、饮食清淡;
2.保证充足的睡眠;
3.注意室内空气的新鲜,及时换气。
4.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宝宝的上呼吸道出现了一些感染。一般情况下多见于流行性感冒,受凉感冒的后期、或是慢性鼻炎的症状。首先尽量让宝宝轻松舒适,不要长时间的嬉戏玩闹,以免疲倦降低抵抗力;其次注意室内空气的新鲜,及时换气;最后擤鼻涕时,使用婴幼儿专用面签耐心地清理,尽量每次都清理干净鼻腔,有助恢复;
黄色的鼻涕
表现:积蓄在鼻腔内,黄、稠厚,通常伴随着其他的感冒症状,比如发烧。
原因:出现黄色的鼻涕,往往是表明这个时候身体内的免疫细胞在和病毒作斗争。这些免疫细胞的残骸和被消灭的病毒,把鼻涕变成了黄色。需分清是感冒还是细菌性鼻窦炎,单看症状,其实很难区分病毒性感冒和鼻窦细菌性感染。下面列出了这两种疾病的特征。
病毒性感冒通常有以下特征:
● 感冒通常仅持续5~10天。
● 典型感冒开始于流清鼻涕。正常的情况下,在1~2天后,鼻涕变得稠而白、黄或绿。几天后,鼻涕再变清,而后干燥了。
● 感冒表现为白天咳嗽,晚上咳嗽加重。
● 发烧通常出现在感冒初期,一般是低烧,持续1~2天。
● 感冒症状在3~5天时最严重,在7~10天后症状改善或消失。
细菌性鼻窦炎的症状和体征有以下几种:
● 感冒症状(流鼻涕、白天咳嗽,或两者同时存在)持续超过10天,而无改善。
● 稠而黄的鼻涕,伴随发烧,持续至少3~4天。
● 严重头痛出现在眼周或眼睛后部,弯腰后更重。
● 眼部肿胀,有黑眼圈,尤其在早晨更明显。
● 伴随感冒症状而持续的呼吸不畅(这也可能由咽痛或孩子不刷牙引起)。
用药:
1.常规感冒,抗病毒药物+鲜竹沥(有痰)等,合并有细菌感染的可配合使用抗生素。
2.鼻窦炎,分急慢性,需对症用药。
护理:
1.及时清理鼻涕;
2.遵医嘱使用药物配合治疗;
3. 可摄入含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增强抵抗力。
4.如果小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清理掉这些鼻涕;对小一些的宝宝,必要的时候使用吸鼻器;遵医嘱使用药物配合治疗;已添加辅食的,可以给一些鸡汤(撇去油腻)滋补,增强抵抗力;
青色的鼻涕
表现:青绿色、粘稠,一般伴随着头疼、发烧等严重症状。
原因:出现青绿色的鼻涕就证明入侵的病毒病菌实力很强大,免疫细胞在交战中处于下风,伤亡惨重。这样一来,“残骸”会使鼻涕变绿变粘稠,持续时间往往需要5~7天甚至更久。
用药:建议顾客就医遵医嘱。
护理:
1.此时很可能会失去味觉、嗅觉,同时胃口不开等,因此需以保证最佳的休息为主;
2.保持情绪愉快有助恢复;
3.饮食清淡但尽量多样化。
4.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母乳喂养的话可以加强亲子相处的时间,给予充分的安抚,保证情绪愉快有助恢复;
温馨提醒:正确擤鼻涕方式
鼻涕变稠之后,就很难流出鼻腔了,有些人就用力擤,这样很容易擤的耳朵都疼。容易得中耳炎。
1.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一边一边来
① 先压迫一侧的鼻翼,使鼻腔不进气。
② 让宝宝吸一口气,稍用力擤出对侧的鼻涕。
③ 另一侧同样方法。
2.温毛巾敷一敷
如果鼻涕过于黏稠,或者有点干燥,可以用温毛巾敷在鼻腔附近。
水蒸气可以软化、湿润鼻腔分泌物。
3.喷海盐水
软化鼻腔分泌物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罐装生理海盐水冲洗宝宝鼻腔,可稀释黏稠分泌物。
特别注意:别让宝宝倒吸鼻涕
很多孩子习惯“哧溜哧溜”地把鼻涕倒吸回去,这是个坏习惯,一定要早早制止。
宝宝的鼻腔和中耳腔,仅靠短小的咽鼓管相连。倒吸产生负压,容易使病菌“倒流”至中耳腔,引发中耳炎。
来源:药店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