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袁志敏:向上游挺进!7年内形成300万吨聚丙烯能力
我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聚烯烃产业人物
提名榜
袁志敏
金发科技 董事长
中国改性塑料领军人物
他是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公司从2万元创业的小作坊到总产值逾两百亿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到享誉全球的民族改性塑料行业冠军。
22年来,创建了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行业内唯一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了亚太地区唯一一家材料类的UL认可实验室、建立了行业内第一个院士工作站、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第一个国家认可实验室……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金发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志敏—中国第一位阻燃专业的研究生,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57岁的袁志敏黝黑脸上有一对精明透亮的眼睛,穿着一件无甚特色的普通白衬衫,脚上穿着一双黑色运动鞋,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简单利索。单从外表看,他是一位“踏实肯干”型的广东生意人。但是在他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储备和力量。
对新材料的热情
袁志敏是做材料的,和其他普通的材料不同,他做的是新材料。袁志敏喜欢用这么一个段子来解释他所从事的行业:
你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吧,圆珠笔的笔芯还是一种油墨型的,黏乎乎的,一不小心就漏油了,弄得衣服上到处都是,现在没有了吧,这就是新材料的功劳。
“一辆汽车上的高分子材料大概有200多公斤,而人体构成物质中有30%—40%属于高分子。”和袁志敏对话中,三句离不开化学,各种事物都能和化学产生联系。
在袁志敏看来,化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每天都要接触化学,“没有化学,人就活不下来。”说这句话时的他,眼中是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与自豪。
自1993年进入化工行业,袁志敏一路摸爬滚打24年,一步步将创业小作坊发展成总产值近200亿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如今,他创办的“金发科技”已是享誉全球的改性塑料行业领军企业。
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在袁志敏看来,百亿级只是一个小目标。“2025年金发要实现千亿梦想。”袁志敏在金发科技25周年庆典晚会上高调宣布!
金发科技做的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2010年,国家公布未来重点支持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位列其中。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发展的根本。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很多高端工业都需要用到特异性能的新材料,没有新材料的发展,当前的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升级不可能实现。”
袁志敏激情澎湃。
“114”公司艰难创业
1992年,袁志敏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此时的他除了拿着一个冷门专业的硕士文凭之外,一穷二白。
一年后,他与几位同学东拼西凑2万元资金在广州天河科技东街一间20余平方米的房间,开始了创业历程。一辆摩托车、一部电话、四张办公桌成为了他们当时全部的财产,以致多年后他们还经常笑称当时的公司是“114”公司。
那个时候,以改性塑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并不像今天这样如此被推崇,用袁志敏的话来说,那时候新材料产业就是在“盐碱地里种草”,成活率和生长度都是问题。
袁志敏认为,一个国家的落后,归根到底是因为工业落后,而工业落后的主因就是材料落后。
“中国生产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钢,但是我们没赚到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模具钢,我们的好钢都是买别人的。当我们的钢铁卖五六千块钱一吨时,人家的钢铁卖五六万块钱一吨,比铜还贵,这就是差别。当我们国家在材料创新上落后于人,相关产业也会步履维艰。”
回忆起当年热火朝天搞创业的情景,袁志敏不无感慨,
“我们每天从广州天河科技东街骑自行车到洛溪大桥附近的农药厂取原料,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夏天天气热,屁股都磨破了,实在骑不动就用手推。”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创业一年多,四个合伙人没拿到一分钱工资。
袁志敏的勤奋踏实是不争的事实,他赋予公司理想,艰辛地实现,但并不张扬。2014年金发科技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的改性塑料公司。袁志敏说,“做改性塑料这个行业,后面20家加起来都没有我一家多。”
2007年以前,我国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所用的塑料原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金发科技自主研发的300余种汽车工程塑料,已经供应一汽大众、广州本田等国内外近20家知名汽车制造企业,打破了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塑料厂商。
“之前我们生产汽车所用的材料全是买别人的,经过金发科技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所有国产品牌的汽车,我们都能够完全满足它的材料需求。在国内生产的宝马,50%多的材料我们都能供给,上海一汽大众、上汽,也都在逐渐使用我们的材料。”袁志敏自豪的说。
对速度抱有敬畏之心
近年来,金发科技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5%,尽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袁志敏承认,他对速度仍有敬畏之心。
光伏巨头尚德破产,让人看到了号称“不死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常脆弱的一面。“除了光伏产业还有多少所谓的新能源、新材料将上演同类故事,巨额投入打水漂不说,谁来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买单?”这一点,袁志敏心里非常清楚,他为金发制定的战略是:小步徐行。
“在很多人看来,新材料产业前景十分明朗,翻番增长都没有问题,尽管我们的团队也已经很优秀,但我觉得20%~30%的增长就够了,我们之所以不选择跳跃式的增长,是因为新材料产业是要靠一个基础、一种持之以恒的东西去持续。”袁志敏说。
袁志敏所指的产业基础就是科研投入。以金发科技的主要产品之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为例,袁志敏每年规划投入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四到五的资金作为研发经费,已经做了12年了,耐高温尼龙、碳纤维也都做了十多年了,但这些产品现在都还没盈利。但我相信未来一定能够赚到钱。未来的日子会更好,因为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持续投入创新,就不会有持续的收益,当然前提是战略方向要正确。
“这时候就需要国家对新材料产业进行大力支持,因为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对企业创新要建立一些公共平台,比如担保平台、融资平台、股权投资平台、孵化平台等,这些可以让创新型企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当年我硕士毕业后选择下海,就是因为国家给高新技术企业免税三年,有支持、有文化,我们就勇敢地跳下去了。国家现在这么富有了,20年前的政策却没有了。”
说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本激情洋溢的袁志敏又迅速切换到了理性的状态。
折戟后的返航
理性的袁志敏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金发科技2007年“冲动”地进入陌生的房地产行业。收购长沙高鑫房地产公司,并在随后斥资1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长沙一块土地。2008年,房地产业低迷的状况让金发科技深陷资金链紧张的被动之中。无奈之下,2008年7月,金发科技发行了5年期、票面年利率高达8.2%,总额10亿元的公司债。
2008年是公司成立15年来经营业绩首次下滑的一年,袁志敏一度深感困惑,常常反思。“作为一个老板,你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要把方向想清楚了,不能什么都想做,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袁志敏告诉说。
2009年,剥掉房地产之后,袁志敏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新材料主业上。
2012年,金发科技因为融资没有找到出路,而选择将空闲资金投入银行理财,饱受争议。很多旁观者都将矛头对准了这个没有把融资投入到创新研发的高科技企业。
面对质疑,袁志敏感到十分委屈,“不能说我募到钱就一定得投进去,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态度。我觉得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该变还得变。如果一下子投几十个亿去创新,没东西怎么办,我得降低风险啊。”
袁志敏说,做新材料不像其他的很多产业,一下子能发大财,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太大的财力和物力,也没有很多人力,在制定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这是在做什么,做到术业有专攻,做好了一件,再做第二件、第三件,慢慢成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不应该涉足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袁志敏反而觉得民营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
“我认为未来国家创新的主体是民企,因为民企是最有活力的。国企是干大事的,我们民企是干小事的。尽管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但它是由很小的一些东西拼凑而成的,例如每一件专利技术的创新就是小事,只有把它聚集起来才变成了大事。有数据表明,中国起码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企,所以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构成来说,创新的主力就在民企。”
“蛋糕理论”留住人才
公司初创时,与袁志敏一起创业的另3位公司灵魂人物:宋子明、李南京、熊海涛公认,在公司创立、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中,袁志敏功劳最大,应该得到6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但袁志敏却坚决要求少些股份:如果我绝对控股了,大家会觉得是为我打工。“与其要一个完整的小蛋糕,不如要一个大蛋糕的一小份。”坚持“蛋糕理论”的袁志敏最后只拿了37%的股份。
此后袁志敏不断地拿出自己的股份,送给公司的核心员工。现在袁志敏占公司的股份已经降到24%,跟随他的人也不断进入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的行列。
“金发科技现在的营收规模在200亿元左右。我们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能够突破1000亿元。虽然1000亿元距离世界500强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力争成为世界500强之一。”
在金发科技总部大厅的幕墙上,写着“世界品牌,百年金发”八个烫金大字。可见,营收水平并不是袁志敏最看重的。
“金发科技的愿景是成为业界推崇、全球最优秀的新材料企业。”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袁志敏规划了1个中央研究院,3个区域研发中心(亚洲、美洲、欧洲),5个分技术中心,5个专业孵化器基地和1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支撑。而作为这一体系最核心力量的“人”,才是让袁志敏最信心十足的地方。
“我们有国家级的企业创新中心,有国家级实验室,有全国顶尖的材料专家,有130多名博士、600多名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未来,我们还要组建一支超过3000人的高分子实验材料的研发队伍。”袁志敏说,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金发科技能够逆势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靠的就是自主研发力量。
如何保持团队高涨的创新动力?这背后离不开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袁志敏经常和人说起他的“蛋糕理论”,并且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这套商业逻辑。“与其要一个完整的小蛋糕,不如要一个大蛋糕的一小份。”
在创业之初,又借钱又出技术的袁志敏就坚持只拿了金发科技37%的股份。随着公司上市后的数次股权增发,据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袁志敏如今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仅为18.79%。这些年随着金发科技的市值和产业规模同步上升,企业中已有不少员工跻身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行列,他们都是金发科技最忠诚、也是最有贡献的员工,袁志敏的“蛋糕理论”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如今,在材料行业走得最早的袁志敏,也凭着一股韧劲砥砺前行。风雨兼程25年,朝着千亿目标出发的金发科技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