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封店潮,跨境电商的冰火两重天 | 富日记
“十年不遇的行业巨震”,有人如此形容今年的跨境电商。
4月以来,国内跨境电商公司们迎来了亚马逊平台史上最严厉的一波“封号潮”。
某跨境大卖家公司,近340个站点被封、1.3亿元资金被冻结。
而这只是封号潮的冰山一角。
据初步了解,大概有1000家企业受到这次封号潮的波及,总共涉及5万多个账号。
按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的初步统计,本次行业上下游总计损失预估超千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的损失要更多,还有供应链以及仓库等环节的损失,加起来完全不止这个数字。
一家销售额10亿店铺被封,波及上下游产业所造成的损失金额至少是5倍。
没有无缘无故的封杀,亚马逊给出的理由是商家的违规操作,包括“操纵评论”“刷单”“违规账号关联”等。
一家被封号的跨境电商收到的亚马逊邮件如此显示。
“您涉嫌在商品包装内或商品包装上使用夹页、传单、优惠券、小册子或类似材料,要求买家发表正面评论/评分或提供奖励让买家发表评论/评分。”
这种好评返现的小卡片国内用户并不陌生,很多电商公司都用这样的方法提升好评率,但没想到亚马逊的反应这么大。
有卖家感慨:“中国卖家送个小卡片,亚马逊直接全部没收,罪不至死吧!”
为什么这次整治力度这么大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亚马逊近期因为虚假评论问题被媒体曝光,陷入一场全球舆论危机。
监管部门也给了亚马逊更多压力,压力层层传导下来,违规操作的大卖家就成了杀鸡儆猴的对象。
另一方面,安迪·贾西7月份刚接替贝索斯,成为亚马逊新任CEO。
在全球舆论危机下,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封号不但能缓解舆论压力,还能提升亚马逊自己的广告业务,一举两得。
当平台上的商家不能通过非正当手段操纵销量或者增加好评率时,就只能加大在站内的广告投放。
亚马逊通过强化规则,迫使这些“刷单”和“好评卡”的卖家转向购买自己的广告业务来获取流量,利用不断提升的广告价格来支撑自身广告业务的高速增长。
不光是亚马逊上的大卖家受影响,最近一些中小卖家近日也遭遇了扣款危机。
两周前,有卖家发现自己店铺账户信息上,余额突然变成了负数。
同一时间内,不少卖家也发帖称遇到了相同情况。其中扣款少则有几十万美金,多则超百万美金。
有一位卖家直接被扣掉41万美金,相当于此前店铺上的3万美金现金被扣后,还倒欠38万美金。
对于扣款原因和申诉渠道,亚马逊方至今未给出一个明确回复。
但有可能和这些店铺销售的一款产品可能被召回有关。
跨境电商去年有多风光,今年就有多惨。
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跨境电商行业越来越难做的同时,对资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启信宝数据显示,2021年2~3月,与跨境电商相关的融资事件共38起,总金额累计72亿元人民币。
在5~7月,融资事件为38起,总金额累计超134亿元,几乎环比翻一倍。
跨境电商行业大额度的投资也屡见不鲜。
8月17日,全球最大童装DTC(Direct To Customer)品牌PatPat宣布完成1.6亿美元D2轮融资。
而一个月前,PatPat刚获得一笔5.1亿美元融资,刷新了国内跨境电商赛道已披露最大单笔融资金额记录。
更厉害的是专注于女性快时尚的跨境B2C企业SHEIN,如今估值已达3000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SHEIN营收翻倍至近100亿美元,连续第八年营收超过100%的增长。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的恢复程度与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对较好的,加之国内制造业的发达,对跨境电商肯定是利好。
亚马逊的封店风波短期看影响巨大,但从长期看不会改变跨境电商行业的增长趋势。
需求是存在的,大卖家的受挫,不会影响海外市场的需求,这也为中小卖家提供了补位的机会。
打铁还要自身硬,跨境电商创业者要想站稳脚跟,一定要苦练基本功。
除了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也要注重外观、专利等认证检测方面。
在此基础上,还要更加注意合规化运营,掌握平台规则的变化,以便应对平台的检测和审核。
最好不要耍小聪明,打擦边球,以免被封店,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布局多平台以及独立站,避免被平台掌控生死,多管齐下,进行风险分摊,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亚马逊的封店潮,短期看让跨境电商行业陷入寒冬,但长期看,反而为踏实肯干的跨境电商创业者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约翰·列侬曾说: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