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图|最美人间七夕时,女子情怀总是诗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三十二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七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浪漫主义的情爱色彩,且牛郎织女悲中有喜的结局隐喻着传统女性命运的轨迹,故久而久之这一节日成为传统文化中“少女节”。在这样的一个节日中,乞巧习俗被演绎成一种标准的女性文化的样板,成为一种最应景的诗文和绘画题材,由此也丰富和提升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寓意。

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时代,七月七日在民间被视为七姐诞,而心灵手巧的七仙女更是传统女性美好形象的化身,故这一节日中无数春心萌动的少女们专门摆上时令瓜果,祭拜她们心目中的女神,祈求七仙女赐予她们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出世上最美丽的女红,同时在未来的日子里爱情和美。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乞巧习俗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而从唐诗宋词中吟咏乞巧的作品来看,唐宋之际这一习俗广泛盛行,如唐代一位名叫林杰的诗人所作的《乞巧》一诗就可以看出当时乞巧的盛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五代 佚名 乞巧图

这种极具仪式感的乞巧盛况,成为节令绘画的一个主体性题材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从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乞巧图中可窥一斑。至今现存较早的乞巧图有五代和宋人的画作,比如五代时佚名的《乞巧图》就是反映贵族女子过乞巧节时的情形,画面中雕梁画栋的三进大宅院富丽堂皇,特别是第一进中设置着几张大案几,周围一群盛装的女子和孩童环绕在一起,这些贵妇人神态各异,有的低首祈祷神情肃穆,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凭栏而望若有所思,将乞巧的场景描绘的绘声绘色,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和美画面。宋代李嵩的《汉宫乞巧图页》呈现出典型的宋代院画特色,画面中长廊楼阁构成的宫殿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宫殿中的宫女们正在乞巧,整个画面带有一种温婉的气息,将宫中乞巧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页

乞巧这样的一种习俗,在明清之际随着世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成为一种在民间女子中盛行不衰的文化奇观,故明清之时关于乞巧的记载和描述的文字经常可见。特别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着墨不多的关于乞巧的描述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出生于七夕之日,她的名字就蕴含着乞巧的寓意;而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中就有《乞巧》的剧目,借《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七夕祭拜的场景,隐喻着主人翁元春的命运悲歌。在这样的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中,也可看出乞巧文化在当时的流行的广度,一定程度上侧面表明了这种乞巧文化的妇孺皆知的程度。

明 仇英(传)乞巧图

明代的乞巧图画作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当是据传为仇英所作的《乞巧图》长卷和郭诩的《乞巧图》。仇英款的《乞巧图》以白描而写就,但从风格和技法上来看一般认为这并非仇英真迹,但这幅长卷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乞巧的场景,一群妇人三五成群地群聚在庭院中,香案上摆着茶点花果等乞巧的物事,还有的妇人对着星空穿针引线,整个画面在细节的刻画上极尽铺陈之能事,惟妙惟肖地描摹出宫中女子的风雅生活,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贵妇们乞巧的场景。郭诩的《乞巧图》更像是一幅特写,画面中一轮满月高挂天际,奇石翠竹构成的背景淡雅有致,端庄秀媚的女主人和两位侍女在画面上相互顾盼生辉,一条几桌上摆着香炉果盘等,将乞巧的场景描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静好和美的感觉。

明 郭诩 乞巧图

及至清代和近现代,乞巧图这样的一种节令绘画在清代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中都有着广泛的表达。在宫廷绘画中,丁观鹏的《乞巧图》长卷、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中七月桐荫乞巧册页、郎世宁的《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中七月乞巧册页等等,无论是采用白描还是重彩设色的绘画手法,其画面主题都是围绕着乞巧这样的一种活动场景而展开,带有清代宫廷绘画中那种雍容华贵的浮华气息。而在明见绘画中,比如任伯年、钱慧安、潘振镛、王素等人创作的乞巧图,在画面构成中更具有生活气息,在场景的描绘上更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与宫廷绘画中略带呆板的美学特点截然不同,在不造作中更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隽永特质,使这种人间烟火味的乞巧图更加赏心悦目。

清 丁观鹏 乞巧图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册页

清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七月乞巧

清 任伯年 乞巧图

清 钱慧安 乞巧图

清 潘振镛 乞巧图

清 王素 乞巧图

道不尽红尘奢念,说不完人间相思。最美的时辰祈盼最美的生活乃人之常情,乞巧图这样的一种图式,在乞巧仪式的背后,隐喻着人间万千女子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祈求心灵手巧的表象下,是对尘世间平凡的幸福生活的一种深深的祈盼,这才是乞巧图随蕴含的始终如一的文化皈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