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堰,寻访吴稚晖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吴稚晖故居 图片来自网络
1,
雪堰桥吴稚晖先生的故居,如今我回故乡经常会过去看看,不管去的时候故居有没有人值守。到那儿,其实什么也不做,就是四处转转,看看那过道后面的小房子,然后临河端详,看那浑浊的河水,卷着水浮莲,悠悠流向太湖。
我第一次去雪堰寻访吴稚晖故居,是2014年10月5日下午。
秋日阳光下的故乡,安逸舒适。甫从南京禄口机场送走妻女回家的我,让弟弟去给我借辆自行车。家里早已不用自行车了。
弟弟很好奇,问我要去哪。
雪堰桥,我想去看个人的故居。我告诉弟弟。
有些远。弟弟随即打电话叫李,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个朋友,带车过来送我过去。
我去过雪堰几次。每次都是回家探亲时,故乡的朋友拉我到太湖边上饕餮湖鲜之后,匆匆而走,很少关心其它东西。
上中学时,我的同学和师长有雪堰桥人,我对雪堰的感受有两个,一个就是挺远的,还有就是那里的杨梅和桃子很有名。这是一个没有出过门的乡下少年对雪堰桥的最初印象。
雪堰镇,图片来自网络
雪堰桥在我家东南方向大约25公里处,在农耕时代,确实不算近。它是武进的一个镇,在武进的最南端,近邻马山、宜兴,往东距无锡市22公里,西南离宜兴市37公里。镇上有大河穿过,一头曲折通往常州,一头不远处流入太湖,而通苏州湖州等地。雪堰依山濒湖,自古湖光山色,鱼米之乡,让人流连。兼之水陆交通便利,通衢四方,熙来攘往,向来都有繁华盛景。物产丰饶之外,也是文物旧邦。
有多旧?
我过去从来没有关心过,直到我的同乡、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院的陆老师告诉我,我家附近的永安河,春秋便有旧迹,唐时得其名,向南通其他河,流经阖闾古城,入太湖。考古发现,吴王阖闾城不在苏州,而在武进和无锡交界处,三分之二在武进地界,伍子胥的头,推测应该就是挂在雪堰桥附近的!
不惟如此。我的另一位故乡朋友陆兄,是雪堰本地人,比较详细地向我介绍过雪堰周边的文物名胜。比如雪堰南边的东湾山坳有“蓼莪寺”及王孝子衣冠冢。王裒是晋朝出名的孝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闻雷泣母”,据说蓼莪寺亦因王裒之孝而取名。“蓼莪”出于《诗经·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晋书载王裒每读此诗,都会忆亡母而痛哭,其门人弟子干脆废而不读。但晋书所记王裒事迹,他死在故乡山东城阳(今昌乐),并没有到过江南,不知雪堰附近何以牵扯上王裒。
地方志关于龟山先生和道南书院的部分记载
陆兄告诉我,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杨时,就在附近山下建了龟山书院,也叫道南书院,取意自宋朝著名理学家杨时在洛阳拜程颢程颐兄弟门下故事,杨龟山学成辞师,程颐感慨“吾道南矣”——从此程氏之学将在南方勃兴。
这些故事传说,我孤陋寡闻,虽同为邑人,却丝毫不知。后来查阅文献,知《广舆记》载:“杨时,延平人,令萧山任满,寓居毗陵十八年,讲道城东隅,从游者云集。按杨时,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今县南新塘乡有龟山,在章山东南,其形如龟,或传下有杨文靖宅,疑以此山自号云。山麓有大梅一株,荫可百亩。”《明永乐常州府志》辑纳历朝方志,多处载有龟山先生遗存,这当不虚。
毗陵新塘乡,就是常州雪堰的旧称。杨时在此讲学十八载,没有辜负师尊教诲,将理学传播到南方,历数代传至朱熹。杨龟山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上乘伊洛,下倡南闽”,从祀孔庙。
吴稚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乡风浸染,自是影响到作为后学的吴稚晖。
2,
吴稚晖(1865—1953)
早些年,听说故乡修葺了吴稚晖先生故居,我一直希望回家省亲时有机会前去看看。
吴稚晖,名敬恒,字稚晖,原籍江苏省武进县,出生于江苏武进和无锡交界处的雪堰桥。晚清秀才、举人、书法家,国民革命的元老,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国民革命时期,故乡出了很多名人。革命史上最出名的便是“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中学时代,常州要为三杰中某一位塑造铜像,我还捐过几个三八枪黄铜弹壳。
但是,我小时候从来没听说过吴稚晖这个人,书上也很少提到他。稍长,读书知道有这个人,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坚持清党,一生反共,“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最有名的,就是他参与杀了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
后来阅历渐丰,所学渐长,方知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人也一样,是丰富复杂的。
但是因为政治,故乡许多人忌讳提到吴稚晖这个名字,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都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秋日午后的雪堰,虽是通衢大镇,除了街道轮廓,看不出名震一方的繁华热闹,与故乡其他乡镇的午后一样,安静而略显清冷。
我们一行人对雪堰镇都不熟悉。我虽然打电话咨询了区里统战部的领导,但还是不认识。好在李的企业曾经有业务在这儿,顺着大河老街寻访,在街坊们热情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吴稚晖故居所在:雪堰南街四房里15号。
街坊告诉我,一般看着像外面来人来这儿问路的,基本都是找吴稚晖故居的。不过这样的人不算多。
永安河大港桥遗存,上有吴稚晖手迹
南街沿河而建,残存着农耕时代繁华的遗迹。如今有一条可以行车的水泥路,河不宽,水流平缓,水色浑浊,不少水浮莲漂浮其上。后来陆兄带我再访故居时告诉我,这条河一头通常州,另一头不远处即是通入太湖——而通往常州的方向,在瑞声科技园区,已经消失的港桥镇唯一的遗存,却也与吴稚晖有关:抗战胜利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副处长港桥人韩城捐资重修大港桥,于1947年春二月修成,韩请三位与武进有关的国民党军政大佬吴稚晖钱大钧朱绍良及自己,为新修的大港桥题词,一人撰一副联以不同字体真迹镌刻于桥上,风雨冲刷政治色变,至今尚存,令人称奇。桥北侧向北对金家桥方向,则是吴稚晖魏碑手书:“创始前明亘大港,利民重修永安桥”。
吴稚晖故居运河对面的危楼。右侧红砖是斜撑。很少见
吴稚晖故居门前的大河两岸,都是老式旧房和新式楼房毗邻而居,这些旧房,大多已经出租给了外地在此打工的人。
故居所在的沿街旧房,估摸着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翻建过的两层建筑,人民公社时期,是供销社所在,如今或是家具作坊,或是荒废着,不过依稀还能看出人民公社时期公家建筑的威风来。
河边上有一个小码头,边上有个垃圾箱,垃圾箱边上有根电线杆,如果不抬头看电线杆,不问讯,你是找不到故居的。我第一次去时就走过了。电线杆上有块蓝底白字的牌子:“吴稚晖先生故居 弄堂进50米”。
穿过这条弄堂,到吴稚晖故居
牌子不大,与在这块牌子上面的另一块公厕的指示牌相比,更显小了,透着一丝仿佛做了坏事似的不敢张扬的畏缩胆怯。
弄堂很狭窄,也有年久失修的破败。不过,第一道临街那两栋供销社老房子的过道里的墙上,依然有着过去岁月的遗存——一边是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和口号,一边是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和口号。标语虽然色褪,还是可以清晰看出,这些标语与吴氏这个清共反共至死不渝的老人故居相邻,倒也相映成趣。一干两枝,历史就是这样,让人哭笑不得。
穿过这短短的历史夹弄,进到第二进,两边都是我熟悉的建筑,阁楼和平房——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大抵如此,不过因为久无人烟,已经破败不堪,歪歪斜斜,仿佛一根手指就能戳倒似的。
穿过这些危房,后面一座独立的小房,便是吴稚晖故居了。地址在雪南街中段“四房里”弄15号对面。
相较前面这些危房,这座清末民出风格的建筑,倒是昂然挺立,暗枣红色的老式门窗,泛旧的墙面,包括屋檐门楣上的装饰,倒像是旧时的建筑,不过仔细一瞧,还是修葺的,有些修旧如旧,或者说修葺之后,风雨侵染,销蚀了许多修缮的痕迹。
矮墙上刻着“吴稚晖故居”的字样,是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公布的市属文物保护单位,窗棂上挂着一个邮箱。
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吴稚晖先生故居”,书者秦耕海。后来陆兄的朋友告诉我,秦老师是雪堰本地人,喜欢搜集本地人物故事,是个热心肠的人。
不过,我们第一次去访时,铁郎中看门,无缘得进。
四处打望,没有人。故居左后方是民国时的建筑,旧楼前挂着一溜晾晒的衣物,后来我知道,这房子现在都是出租给了打工者。右后方弄堂边上,是沿街提示的厕所所在。
弟弟和李一边叹息,一边说,这个吴稚晖,大概没给地方做个好事,所以这个故居弄得这么差。他到底是什么人,劳动你老兄非要专程来看?怎么没听说过?
弟弟和李虽然很能干,李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企业,但读书都不多,加上吴稚晖身份的特殊性,他们自然不知道。过去地方上恨不得赶紧把这个关系隐瞒掉呢。
话未说完,李哦了一声,说怪不得这故居这么寒酸……
我接着告诉他们,我们学的汉语拼音,吴稚晖是奠基者之一,他还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
李和弟弟都摇头叹息,要是共产党大官的故居,一定会搞得很豪华。“他当年那么牛,怎么不衣锦还乡改造一下这个老房子啊?起码造个花园嘛。”
我呵呵一笑,告诉两位老弟,这是08年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在能做到这个份上,已属不易啦。也算是本地政府官员有比较好的眼光啦。
抗战时吴稚晖流寓重庆,曾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耸臀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野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荡(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这小小的故居及周边环境,倒是有些应景。
无缘得窥故居旧物,我有些惆怅,不过,既然找到了,下回再来,也就能轻车熟路了。
3,
我第二次去寻访,是在2014年农历除夕上午。热心肠的陆兄陪我再访吴稚晖故居。看护故居的吴老师,是他的老师。陆兄为免我再吃闭门羹,特意给镇上的朋友打了电话,他们都是吴氏一族,熟悉情况,即使锁了门,也能找到吴老师开门。
与我上次所见安静的雪堰截然不同,除夕上午的街市,呈现出了真正的通衢大镇的本色来,车鸣路堵,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冬日暖阳下,南街四房里前的大河里,比去秋我来时明净了许多,也没了水浮莲,依然平缓向太湖流去。
故居的大门依然锁着。一会儿工夫,陆兄的朋友便陪着吴老师,一个瘦小却非常精神的老太太,她对于来到故居寻访吴稚晖的每一个人都热烈欢迎,说以后来要是看到锁着门,可以直接去找她,一问就知道。
老太太也姓吴,93岁了。镇上的吴兄笑着介绍说,吴老师八十多岁还下河游泳呢。
老太太笑着摆手,现在不行啦,也就跳跳广场舞啦。
屋子中间是一张普通的长桌子,摆着几个水壶,茶杯,几张报纸。这是供参观者坐的。吴老师说,每天早上,附近几位老人都会带着茶水来这儿坐坐。
故居内饰(部分)
故居很小,断不像我过去看过的名人故居那么纵深曲折,里面陈设非常简陋,也无一般名人故居的安排章法。屋子正中有吴稚晖画像,是徐悲鸿的作品,不过应该是复制品;下面的案几上,正面摆放着吴稚晖的一尊像,这像也是台湾同乡送赠的,边上是几幅他的照片,四周墙上,挂着不多的几幅吴稚晖非常简单的生平和故事介绍,以及台湾友人赠送的纪念吴稚晖的作品等等。
吴稚晖画像的左右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发明注音字母统一祖国语言,提倡科教兴邦负责勤工俭学”,是吴稚晖侄子吴庆余所撰,概括了吴氏的两大历史功绩。上联是说他曾任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任,编著国《国音字典》,毕其一生推行注音字母,统一国语发音——周有光先生生前曾跟我谈到吴稚晖、赵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自己这四个常州人在这方面的贡献。
下联是说吴稚晖曾和另一位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曾参加过。
当然,这两条,远未概括吴稚晖一生的事业。
对联两旁,还有一副较长的联:“篆法自千秋要景仰文光正气,风规垂万古何须论建国勋名”。
这是台湾中华粥会武进参观团敬送的。上联说的是吴稚晖的书法成就,吴稚晖以篆书著称,民国11年,吴稚晖返乡,在道南小学篆书“良工有道,大化其南”,其书与隶书胡汉民、楷书谭延闿、草书于右任并誉为“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下联说的是吴稚晖革命元老却不任官职。
中华粥会也是吴稚晖所创,吴老师告诉我,如今常州也有中华粥会,与吴稚晖故居保持着联系。
还有一块旧石头比较显眼,上面刻着“跪母石”,上方墙上挂着“跪母石”的介绍。
吴老师告诉我,吴稚晖属雪堰吴氏四房之后,故所居之地,即是四房里,吴老师和陪我们的吴兄,都属长房之后。虽是出生在富庶之地,但吴稚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他出生时父亲请人算了一卦,竟然是“郭巨埋儿天赐金”,郭巨埋儿,也是二十四孝故事,也就是说,吴家若要富贵,就得把吴稚晖活埋了!好在父亲没信这个。不过,吴稚晖小时候确实命运多舛。
小小年纪,母亲病危,邻居叫吴稚晖跪在天井里的石头上求上天保佑,虽然未能孝感动天——雪堰桥之名也是来自于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但是小小年纪,跪石求天的故事,却流传开了,这块石头,据说就是当年天井里吴稚晖跪过的,所以称之为跪母石。
我只是呵呵一笑。我对这些传说向来不是很感兴趣。不过,吴自己也曾屡次对亲友说,将来要把那块石头嵌在房屋壁上,题名“别母石”。
吴母亡故后,吴稚晖便被舅婆接到了20里外的无锡郊区,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直到考上清朝举人。所以,如今无锡人也常以吴稚晖一口无锡腔自豪。吴稚晖生前自认是武进人,也是无锡人,都是中国人。
无锡商业巨子荣德生
吴稚晖这个人很好啊。他给我们雪堰做了很多善事。吴稚晖和无锡荣德生相熟,过去荣德生遇到什么难事,都是找吴稚晖帮忙的。吴稚晖都出面,他是老革命,资格老,名气大,学问大,都买他的账啊。吴老师告诉我。
荣德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实业家,是荣毅仁的父亲。1927年,无锡荣氏与蒋介石闹翻,蒋介石对荣宗敬下了通缉令,封了荣家的厂,荣德生找吴稚晖帮忙,吴稚晖倾力相助,并请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一起出面为荣家说合,最后摆平。
吴老师说,吴稚晖帮了荣德生很多忙,荣德生谢他,他都不要,他不贪,他让荣德生把要谢他的钱都用在地方做善事。荣德生就从雪堰开始,顺着运河往北造桥,在吴稚晖老家造了好多桥。我们雪堰的顺塘桥怀德桥,就是荣德生造的。
与吴稚晖有关的荣德生造桥的故事,陆兄此前也给我讲过。93岁的吴老师讲起这些往事,一点都不打磕巴。
听说雪堰小学有个怀德堂也是荣德生造的?我问吴老师,这是陆兄以前告诉我的。
是啊。雪堰小学里的怀德堂是荣德生造的,他要谢吴稚晖啊。这个雪堰小学,就是吴稚晖创办的啊。我以前就在学校当老师。吴老师说。
陪我的陆兄和吴兄等,也都是雪堰小学毕业的,对小学的历史如数家珍。
1900年,吴稚晖在其父逝世回乡守孝之际,奔走于亲友之间,提倡“废科举,兴学堂”。1901年春,吴稚晖会同镇人吴宪成、钱铁生,在雪堰桥南街梢创办“三等学堂”,包括初等、高等和幼儿园——当时叫蒙养院,自任名誉堂长。这是武进县最早的唯一完备的三等学堂。1902年,学堂迁至北街吴氏分祠旁,改名“道南小学堂”,取名自杨时的道南书院,一是为纪念先贤,二是效法先贤,传灯续火。如今的雪堰中心小学,就是从此演变而来,已有百年历史。民国15年,吴稚晖路过故乡,为道南小学题写校训“勤朴”二字,如今雪堰小学有一块“勤朴”石,石上的“勤朴”二字就是吴稚晖给道南小学题的校训。
抗战胜利后,已是耄耋老人的吴稚晖,又集资筹建道南中学,荣德生再次相助,当时道南中学的礼堂怀德楼,即是荣德生捐建。
我后来翻阅资料,方知经过雪堰的锡宜公路,还与吴稚晖有关。当年的雪堰,虽然山清水秀,但出门去无锡常州主要靠摇船,昂得噜盎得噜地,慢悠悠地让人心焦。到了1921年、1927年才分别有了通往常州和无锡的轮船。1930年无锡到宜兴开始建造公路,公路最初规划并不经过雪堰桥,因为一过雪堰桥往无锡就要进入山区给修路增加了难度,但雪堰桥是吴稚晖的老家,因为吴稚晖,公路最终还是经过了雪堰桥,沿太湖的十八弯进入无锡。1934年的3月10日,锡宜公路正式通车。
如今雪堰吴稚晖故居的修缮和维持的费用,是由台湾武进同乡会捐赠的。2001年春,在台湾的故乡人士周振华、储福兴、陈凌海等发起重修吴稚晖故居,修成后在故居内陈列吴稚晖先生生前照片及后人的纪念书画等。
2015年除夕重访吴稚晖故居,与看护故居的吴老师合影
吴老师说,最早雪堰有人提出来要修缮吴稚晖故居时,当时雪堰的领导不干,说吴稚晖反动,那个人还姓吴,也是吴家门里人呢!故乡的一位领导曾告诉我,当初区政府决定修建吴稚晖故居,也是有不小政治压力的。如今这个故居,算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了。
我看到屋子一边堆着一些书,翻开一看,是《吴稚晖法书集》,是常州市吴稚晖研究会编辑的。我和陆兄买了几本,本来我们也就想像捐香火钱一样,聊表后学心意,但吴老师一定要找我们钱,说规定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多收一分钱,如果缺钱了,我们可以跟台湾方面的捐赠人要的。吴老师这样告诉我。
我默然无语。
后来我的一位收藏常州乡贤书画的朋友翻看这本法书集后,告诉我这个书法外行,说编得有些可惜,不太专业。
吴老师告诉我,有关早年吴稚晖在雪堰这边的故事,可以找秦老师,他是热心人,许多资料都在他那儿。秦老师就是吴稚晖故居匾额的撰写者秦耕海,他也是《吴稚晖法书集》的主要编辑者。
制宪国民大会主席吴稚晖将中华民国宪法交付蒋介石
1953年,吴稚晖在台湾谢世,吴的老友于右任为治丧委员会主任,蒋介石主祭,并题写“痛失师表”匾额;张道藩宣读祭文,蒋经国主持海葬。哀荣备至。其遗骨,按其遗嘱,由蒋经国送到金门,雇渔船托人投葬于“厦门南面海中”。不能埋骨桑梓,也自遥望故土。1964年,吴稚晖百年诞辰,蒋介石撰颂词赞扬吴氏“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万世师。”吴稚晖早年的无政府主义同志们,则称他是一个“坏透了的好人”。
2013年5月,大陆的九州出版社出版了《吴稚晖全集》。我曾询问九州出版社的朋友,是否有删节,答曰似乎没。至今未睹全集真颜。
今天雪堰之地,交通便利,经济繁华,人物风流,既有古代遗风,自然也得益于像吴稚晖先生这样热心桑梓的人们的的努力。
附近太湖湾风景(图片来自朋友)
附近山色
太湖三白之白条
附:雪堰附近的太湖湾,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一年四季,风景殊异,兼之公路交通十分发达便利,是一个旅游美食锻炼的好去处。附近有动漫嬉戏谷、国家龙舟训练基地等,还有多座不错的度假酒店。附近农副产品丰富,太湖“三白”、水蜜桃、柑橘、杨梅、绿茶、毛笋等,都名声在外。不远的雅浦村和太滆村,都象征着南方诸镇的繁华与漂亮,雅浦的黄酒,太滆的湖鲜,都是勾人之物,值得到此一游。我每年都会去太湖湾数次,去看山色湖光,去尝湖鲜美酒,时间允许,也会顺带到雪堰镇上去看看吴稚晖的故居。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