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互联网社会,可能出现的两种组织

未来组织的样子

未来的互联网社会,可能会出现两种组织。

一种是盈利型组织,又叫“特种部队”。

有点像在阿富汗的美国大兵那种组织形态,其特点是大后台加上小分队。

后台是什么?是美国五角大楼的超级计算机,是停泊在波斯湾洋面上的超级战舰。

但是真正在阿富汗山区里面打仗的是三个人一组的战斗小分队。大后台加上机动小分队,这可能是未来盈利型组织的一个特征。

对于个人来说,特种部队型的发展,例如公务员,企业管理层等等形式。我们依托工作单位巨大的资源发挥个人能力。

就像公务员队伍中优秀的年轻干部,是靠组织的后台机会,我们可以参加各类竞赛,通过日常管理让领导、组织、同事了解,俗话说出风头的机会,表现很棒的话就获得了提拔上升的潜在机会。

另一种是非盈利型组织,又叫“基地组织”。

其特点有三:第一,成员极度分散,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你信仰一致,不用写申请书,两个介绍人就可以宣布自己是其中一员。

第二,成本各自负担,组织上是没有拨款的,所有东西得自己出钱去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依靠价值观协调。不管这个价值观有多邪恶,这种组织类型都是依靠价值观来协调的,属于内在激励机制,而不是一年到头干得好了组织给你发奖金。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基地组织型就像自媒体工作者,直播达人,网红等等。不需要特定的组织,靠个人的特点,或者几个人的合作,同样也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例如某音上的网红达人,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互相合作拍摄内容的案例,大家觉得有故事性、冲突性,出乎了自己的意料,播放量往往都是很惊人的,这就是价值观的协调。

这两个未来的组织类型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靠一个核心形成小团队。

非常大的组织实际上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互联网社会了,就像深圳的富士康,当达到三十万人那么大的组织规模的时候,风险已经不可控了。员工跳楼,郭台铭先生觉得很委屈,跳楼自杀率还不如一般的县城高呢。但记者天天围着厂门数,跳一个跳两个,结果变成危机公关事件。

组织变革带来的超大城市聚集

冯仑在《野蛮生长》这本书里说道,过去的组织其实都称之为树枝型组织,像树一样,有根,有干,干上生枝,枝上生叶,每个人都在某一个组织的分枝当中,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政府部门,上面都会有自己的老板,下面也会有自己的下线。

但现如今,组织的样式已经改变。我们不仅还在树型组织当中,我们同样能和别的大树链接,比如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兼职跑代价、送外卖的人,就和两种结构发生关系,因为晚上的工作是服务大群体的,甚至可以说和世界产生了链接。

所有这过程当中的见闻、遇到的奇人异事、感想、创意都会变成一种新的收获,反哺我们白天的工作,对思考方式,工作方法等等都产生新的影响,个人觉得这倒成为避免内卷的新出路,换个脑子也许就有新的天地。

前两年复旦大学推出了一个研究成果,研究预测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即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带,可能会出现亿人级的城市。

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很震惊,因为我们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城市,但那份研究报告不无道理。

研究报告提到东亚国家的城市化,到最后基本都会变成超大规模城市。在韩国的首尔,一个城市的人口就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日本也是如此,50%的人口和75%的GDP都集中在环东京湾的四个城市圈。这说明在东亚国家的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大城市的超大规模聚集也许是一个规律。

吴敬琏先生说:“原因可能是,特定的行业需要大城市聚集,这也是一种不得已。一个搞文化产业或者时尚杂志的设计师,如果贪图两倍三倍甚至五倍的工资到宁波工作,三年五年之后他再回上海,可能已经一文不值了。”

未来靠贸易靠联合主导世界,这才是最大的影响力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当年召开了两个会议。

第一个是雅尔塔会议,英、美、苏三巨头在苏联黑海边的小城雅尔塔聚会,决定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安排。

另一个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度假中心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参加者都是经济学家,他们和三巨头开会的目的一样,讨论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安排,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演这样的悲剧。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达成的几项协定和结论今天仍对我们人类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第一项就是成立了当时所谓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即今天WTO的前身。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基本思想是,只要贸易发达并让货物自由地穿越边界,那么士兵穿越边界的机会就会变少,这是当时人们达成的一个共识。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把各个国家交易的关税降到近乎为零的水平,然后用一系列的组织体系,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等确保贸易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已经是一片瓦砾了,只有火葬场的生意最好。

这时候,美国人掏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实施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战后经济复苏。

“马歇尔计划”是不分彼此的,欧洲所有国家见者有份,甚至连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也是见者有份,甚至对于当时的仇敌德国,美国也给予相当规模的援助。

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要成为世界的中央国家,他必须让世界所有主要的国家都在他主导的贸易体系当中运行,他没有抱着满腔的仇恨,带着报复心理,这不是大国的思维。

其实美国对远在东亚的日本的仇恨更深。毕竟美国和德国打仗是为了英国,而小日本是真的跑到珍珠港,在美国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搞了一次卑鄙的偷袭。所以按美国人当时的民族情绪来说,应该更恨日本人。

当年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逼着日本签订了《日本国和平宪法》,接着在贸易上,美国不但没有挤压日本,反而为其开拓出了宽广的大路。

比如在随后的朝鲜战争当中,美国为了扶植日本,给了日本大量的军工订单。扶植日本难道是为了让日本再崛起吗?不是的,而是要把日本纳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中,要让日本人围着美国的贸易指挥棒打转转,这才是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制定规则,永远比参与纷争要重要一些,有的时候我们隐忍,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