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妈和辅导班有可比性吗?

近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以下这篇文章刷爆,看过、笑过、深思过之后,我并没有对自己的咆哮言行有太多反省,反倒是想知道在大人对辅导班趋之若鹜的同时,孩子们心中,是不是也觉得与其面对一个咆哮的母亲,辅导班才是更好的选择。看过陪读妈的辛酸之后,大家通过文末的投票发表一下个人意见吧。

转载内容

晚上10点多,一个女人在咆哮!这事刷爆朋友圈,妈妈们都被虐哭了

2017-09-23                              钱江晚报                                         观察者网

昨天

小编的朋友圈被这个段子刷屏

据说引起了许多妈妈的共鸣

对耕耘在陪读前线的妈妈们来说,的确伤不起啊……

咆哮已经不算什么了!

更有妈妈说

当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

就是陪娃写作业

所有妈妈的梦想,就是有这样一个孩子:

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网上流传的那份“给陪读妈妈们的书单”,长这样:

读完这些书,就能进化成完美的陪读妈妈吗?NO!在孩子心目中,标准版的陪读妈妈长这样——

来自一位语文老师的报料:作文课上,要求孩子们写《妈妈像什么》,老师拿到答案后笑懵了……

我的妈妈像闹钟,每天早上准时叫我起床,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一次也没有迟到过。

我的妈妈像字典,当我看书遇到生字的时候,她总能立刻帮我解决掉。

我的妈妈像显微镜,无论我犯了什么细小的错误,都逃不过她明察秋毫的眼睛。

我的妈妈像复读机,不管我是吃饭、洗脸、刷牙、写作业磨磨蹭蹭的时候,她都会立刻播放:“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

妈妈像川剧中的变脸,当我得了三好学生奖状,或者考了一百分时,她都会喜笑颜开,哈哈大笑;当我练舞蹈偷懒或者学习不用功的时候,她就会气的怒目圆睁,哇哇大叫。

天真的童言,让人忍俊不禁,却也道出了陪读妈妈的辛苦。从每天起床开始,麻麻们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变化成字典、显微镜、复读机……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尤其对上班族妈妈们来说,白天工作累死累活,晚上还要回家陪读,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但是真的是

弄作业的妈妈伤不起

做大人不用做作业

这是多年来支撑我长大的动力

然鹅

小时候

爸妈死守黄金档电视剧

现在的我 晚上还在搞作业

别说黄金档电视剧了

弄作业是有多苦

陪孩子学奥数的中年人

其他补习班的头发都不够掉了

盯孩子做作业的家长

再吼下去担心自己的生命

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是这么吼孩子的

不吼不行 起步还是要靠骂

有的暑假吼了两个月 直接咽喉炎

除了吼

还要十八般武艺 样样精通

语数英史地政物化生……

你以为

只有国内家长需要弄作业?

网上一位叫“粥悦悦”的麻麻,还用漫画记录了自己平常陪娃写作业、“吼”儿子的生活点滴,并表示每次都有想撕书的冲动,结果引起无数家长的共鸣。

上一秒亲妈,下一秒后妈,说的是尽职尽责陪娃作业到精神分裂的妈妈。但请记住,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你一个人在狮吼,想想大家都这样,是不是,瞬间就温暖了很多?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周末有幸与我的一位老师外出参观考察,师母在路上提及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前方传来的新消息,日语又过了几段……之前还听老师偶尔提过儿子钢琴也弹得不错,但这一切均未经他们夫妇俩授意,全是儿子在外留学之际,自己想学才开始学的。这个大男生我曾见过一面,待人儒雅、谦和,假期归国回家,陪在母亲身边也丝毫没有敷衍了事,倍感无聊的态度,俨然一副传统教育出身的气质。我带着心中的疑惑问及师母,她说儿子小时候是从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兴趣班、补习班、辅导班的,在学校也并非多么出挑的学生,父亲负责给孩子看外面的世界,母亲负责教孩子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一路也就平淡无奇地走过来了。

我家的小女生除了学习钢琴之外,也没有其他的课外辅导班,周末必修课就是在奶奶家和姥姥家轮着吃香喝辣,剩余的时间我们就泡在游泳馆、图书馆或者郊外一些基本花不了什么钱的地方,与奔走在各类辅导班之间的孩子家长相比,我们夫妻俩在孩子的教育投资方面似乎随性得有点不负责任。

课内我对小女生的唯一要求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认真完成,所以为了追求质量,对她咆哮几乎也是家常便饭,事后我也同样懊悔,可小女生在大家庭众多爱护她的成员中,仍旧唯独对我百般依赖,让我不禁倍觉压力重重,本来就是个暴脾气的妈妈,再把她丢给辅导班会不会让她觉得我是个狠心、绝情的母亲呢,因此,我也卯足了劲,她学什么我就学更多,陪读的日子虽然心力交瘁,自身却也充实了不少,我想就算我再不好至少还在天天陪着她,每一次懊悔的背后也都凝结了我的微小的进步与改善,但究竟对她是不是最好,能不能算作对她的补偿呢?期待你的见解!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心事也希望通过纤尘得到大家的启发: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看到陈小春带着小小春的种种,遭遇了最热门的评论,我不想去评论父母的暴脾气,只是作为一位亲自带过孩子的家长,他们夫妻俩所有被当做标题的做法和表现我都是深有体会的,饮食男女,寻常人家,谁关起门来还能一副圣贤模样。倒不是要为暴脾气正名,只是不明白如果一个家庭就是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没错,那孩子究竟该以置身事外的姿态永远处于弱势,单项的被包容,还是应该一视同仁地承担起家庭一份子的角色,参与到家庭关系的调和和维系中来呢?我们家长对孩子所谓的陪伴,是一定要家长先达标,再以圣贤的高姿态来引领调教;还是在磕磕绊绊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自省的同时,孩子也能看到家长的进步;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领会家长蜕变的过程?这个话题我们将在漫步精心群内广泛讨论,也期待平台上的朋友们留言参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