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常见病药食治』三、儿科疾病

  40.麻疹

  麻疹是指传染时邪疠毒(麻疹病毒),以致发热3~4日后,遍体出现红色疹点,稍见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而言。其中尤以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为其特征。多见于半岁以上的婴幼儿。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斑”“疱疹”“斑疹”“痘疹”均包括本症。直至元代始定名为麻疹。由于地区不同,名称各异:江浙一带,将麻疹称“痧子”或“瘄子”,华北一带称“疹子”或“糠疮”,华南多称“麻子”等。

  本病主要发于儿童,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较多。麻疹的传染性很强,合并症多,严重地威胁儿童的生命与健康。

  麻疹发病过程,在“顺证”的情况下,一般经过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三个阶段。尚有“逆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麻疹合并肺炎。逆证的变化,又多见于见形期,此时可见发疹后高热持续,气急,紫绀,鼻翼煽动,咳嗽不畅,甚或神昏谵语,抽搐等危险症状。各个阶段均有其显著的症状特点,这些症状特点,在临床上起着各分期的指导作用。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风热时邪侵袭肺胃(初热期)、邪毒入里肺部蕴热(见形期)、邪透疹没肺胃阴伤(收没期)、邪毒炽盛闭肺内陷(险逆期)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一)顺证

  方一……………………………………………

  药物组成:蝉蜕3,g,薄荷3,g,牛蒡子5,g,前胡4,g,瓜蒌壳4,g,菊花3,g,连翘4,g,芦根5,g。

  功能主治:具有轻清宣透的功能。适用于风热时邪侵袭肺胃(初热期)麻疹。症见乍热乍退,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声如破壶,目赤,眼泪汪汪,常伴泄泻,顿倦思睡,尿黄,脉数,指纹青红。经2~3天,病情不解,且同时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即可确诊。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随证加减:热甚者加大青叶5,g,金银花5,g;烦躁者加竹叶心5,g,炒焦栀子5,g;抽风者加地龙3,g,钩藤5,g;目赤甚者加夏枯草5,g;咽红者加板蓝根5,g,山豆根3,g;咳频者加杏仁3,g,浙贝母5,g;呕吐甚者加竹茹5,g,枇杷叶5,g;鼻出血者加白茅根10,g;便秘者去瓜壳,加瓜蒌仁5,g,杏仁泥3,g;夹食泻甚者加麦芽5,g,建曲5,g;皮疹久而不出者加浮萍3,g,西河柳5,g;风寒束闭者去薄荷,加芫荽子5,g,苏叶5,g;暑热内郁者加石膏10,g,滑石6,g。

  方二……………………………………………

  药物组成:①蝉蜕3,g,薄荷3,g,牛蒡子5,g,前胡4,g,葛根6,g,连翘6,g,赤芍6,g,木通5,g,大青叶6,g,芦根9,g,白茅根6,g。②紫草6,g,赤芍6,g,木通3,g,蝉蜕3,g,贯众6,g,芦根6,g,板蓝根6,g,石膏12,g,麦冬6,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透疹的功能。适用于邪毒入里肺部蕴热(见形期)麻疹。症见体温上升,唇红颊赤,涕浊痰稠,咳嗽声嘶,腹泻加剧,耳后或发际红疹隐隐,渐及额、面、背、胸、腹而达四肢,过膝(肘)至蹠(掌)而透齐。先稀后密,先红后赭。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开始见点用方①;疹将透齐用方②。

  随证加减:高热者,兑服紫雪丹;烦躁者加竹叶心5,g,黄连3,g;津液不足者加生地9,g,玄参6,g,石斛6,g;口烂者加生石膏15,g,杏仁5,g,葶苈子5,g;出疹不快者加升麻;疹密如云头片者加紫草9,g,丹皮5,g,生地6,g;疹色乌黑者加皂角刺5,g,桃仁5,g,红花3,g;便秘者加大黄6,g,枳实6,g;声哑者加山豆根5,g,胖大海2枚;夹斑出血者改用化斑汤(石膏12,g,知母4,g,甘草2,g,粳米9,g,玄参4,g,犀角0.6,g)治之。

  方三……………………………………………

  药物组成:①生地9,g,玄参6,g,麦冬6,g,石膏9,g,知母6,g,山药6,g,甘草6,g。

  ②沙参6,g,麦冬6,g,玉竹6,g,天花粉6,g,生地9,g,桑叶3,g,扁豆6,g,山药6,g,冰糖适量。

  功能主治:具有养阴清热的功能。适用于邪透疹没肺胃阴伤(收没期)麻疹。症见疹出高潮后,皮疹开始隐退,体温逐渐下降,诸症随之减轻,精神渐复,皮疹三天退净,留下色素斑及糠状落屑,苔黄质红或无苔少津。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皮疹始退用①;皮疹退净用②。

  随证加减:余热不清者加青蒿6,g,鳖甲6,g,丹皮6,g;肺热咳甚者加桑白皮6,g,地骨皮6,g,马兜铃3,g,黄芩6,g;耳溢脓者加龙胆草6,g,青黛3,g;羞明者加木贼6,g,谷精草3,g,石决明9,g;重听者加菖蒲5,g;声嘶者加木蝴蝶3,g,胖大海2枚;舌烂口糜者加西瓜霜适量,儿茶1,g,黄连3,g,石膏12,g。

  (二)逆证

  方四……………………………………………

  药物组成:黄连6,g,黄芩3,g,焦栀子3,g,石膏9,g,葛根6,g,大青叶6,g,知母4,g,生地6,g,紫草4,g,丹皮4,g,犀角1,g,大黄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的功能。适用于热毒内郁,阴液亏损之麻疹逆证。症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唇裂,气粗,甚则口鼻或皮肤出血,皮疹郁结难出或出而不透,其色晦暗,或神昏谵语,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无津,脉洪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五……………………………………………

  药物组成:升麻3,g,麻黄3,g,白芍6,g,紫苏子5,g,葛根6,g,浮萍3,g,生姜、葱白各适量为引,芫荽外熨。

  功能主治:具有疏风散寒的功能。适用于风寒外束麻疹逆证。症见恶寒,无汗,面唇青白,皮疹一出即没,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苔白,多见于冬令。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六……………………………………………

  药物组成:人参3,g,黄芪6,g,白术5,g,当归5,g,陈皮3,g,升麻3,g,柴胡3,g,紫草6,g,红花3,g。

  功能主治:具有扶正托邪的功能。适用于正虚邪陷麻疹逆证。症见神情倦怠,身形瘦削,身微热,面色白亮而无神,唇白淡,微呕,便溏,尿清,舌质淡,苔白。皮疹隐于皮下,欲出不出,或皮疹色淡,旋出旋收。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七……………………………………………

  药物组成:麻黄3,g,杏仁3,g,石膏9,g,知母5,g,桑白皮5,g,葶苈子3,g,大青叶6,g,紫草6,g,红花3,g,蒲公英6,g,甘草4,g,竹沥、茶叶各适量为引。

  功能主治:具有宣肺豁痰,泄热透邪的功能。适用于痰热壅肺麻疹逆证。症见壮热不退,或退后复升,咳剧,气喘,鼻煽,唇青,喉中痰鸣如拉锯,胸高气促,鼻如烟煤,甚则神昏谵语,扬手掷足,皮疹出而即没,舌苔白腻或黄燥,大便稀涎色绛,小便赤涩,脉洪数或转细数,指纹粗黑而滞或直透命关。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八……………………………………………

  药物组成:附片6,g,干姜5,g,桂心3,g,五味子5,g,人参5,g,甘草3,g,茶叶适量为引。

  功能主治:具有回阳救逆的功能。适用于内陷外脱麻疹逆证。症见以上各证中,如皮疹突然隐退,并见四肢厥冷,脉微细或结代,或神志不清,是为麻毒内陷,阳气欲绝之证。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单验方及食疗

  1.金银花9,g,蝉蜕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2.炙麻黄3,g,甘草3,g,炒杏仁5,g,生石膏30,g,川贝母2,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高热,喘促。

  3.防风2,g,生地2,g,土茯苓2,g,葛根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4.苇根15,g,白茅根15,g,葛根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5.苇根10,g,西河柳6,g,大葱1棵。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6.浮萍15,g,麦苗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7.芫荽20,g。加水适量,1次煎服;另取适量捣烂,加白酒数滴,搓患儿后背。用于小儿麻疹初出不爽,烦躁不安,或麻疹内陷。

  8.芫荽500,g,紫草30,g。将上药加水适量稍煎,至药液约3000mL时,取10~15mL药液加白酒数滴1次服下,剩余药液洗浴全身。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9.鲜松针100,g,鲜侧柏枝100,g,鲜侧柏叶100,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洗浴。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10.浮萍200,g,紫草200,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液,趁热用毛巾蘸取药液敷胸、背、手、脚。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11.芫荽20,g,豆腐适量。水煎,代茶饮。用于小儿麻疹初出不爽,烦躁不安,或麻疹内陷。

  12.鲜紫背浮萍适量。水煎,代茶饮。用于小儿麻疹。

  13.鲜鱼鳅串15,g,鲜白茅根15,g,麦冬15,g。将鱼鳅串、白茅根捣烂,同麦冬一起置陶瓷容器内,盖严,用沸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14.苎麻花15,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麻疹。

  15.淡竹叶15,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起,咳嗽。

  16.鲜白茅根15,g,鲜白萝卜1个,鲜荸荠5个。将白萝卜、荸荠切片,白茅根切碎,共加水适量,煎取药汁,代茶饮,连用3天。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后期,微热,咳嗽,口渴。

  17.甘蔗汁、梨汁各等量,白糖20,g。将甘蔗汁、梨汁、白糖加开水适量,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后余毒未清。

  18.白葡萄数粒,麻雀血数滴。加水适量,煎服。用于治疗小儿麻疹不透。

  19.板栗10粒。捣烂,加开水适量,浸泡片刻后一次服下。用于治疗小儿麻疹不透。

  20.香菌20,g,芫荽20,g,鸡蛋3个。将香菌浸泡,切碎,同芫荽、鸡蛋煮汤,酌情服食,连服2剂。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起,高热面赤,或疹透而复没,内陷。

  

  41.水痘

  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由于痘疹内含水液,形如豆粒,故名水痘,又称“水花”“水疮”。

  水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6岁小儿为多;全年都可发病,以冬、春两季较多。

  水痘的发生,主要是外感时邪病毒,与内湿相搏,发为肌肤而为病。其传染性很强,一经感染,极易发病。但病情比较经微,如能即时治疗、护理得当,一般六七天即可痊愈,且一次发病后,终身不复感染。

  本病初起可见发热、头痛、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大多在39℃以下,发热的同时或一两天后开始出现红色斑疹、丘疹,很快变为疱疹,疹子发痒,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多在3~5天内分批出现。出疹较多者,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丘疹、痘疹及痂盖。痘疹也可见于头皮及黏膜。

  因水痘的传染性很强,故发现病儿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痘疹结痂,以免引起流行。患儿应食易于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忌油腻、辛辣的食物,并应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此外,应剪短患儿指甲,勿使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外感风热、毒热炽盛两种病因引起水痘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金银花6,g,连翘6,g,桔梗4,g,薄荷4,g,淡竹叶3,g,荆芥穗3,g,淡豆豉3,g,牛蒡子4,g,芦根5,g,生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疏风清热的功能,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水痘。症见水痘出如露珠,水疱浆液清莹明亮,四周淡红,色不明显,伴有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红紫。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次用温开水送服3~5,g,1日2~3次。

  方二……………………………………………

  药物组成:蜡梅花6,g,连翘6,g,金银花4,g,菊花4,g,板蓝根6,g,蝉蜕3,g,赤芍6,g,黄连4,g,木通4,g,蒲公英6,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毒热炽盛引起的水痘。症见痘形大而密,根盘明显,周围有胭脂色红晕,痘色紫暗,疱浆混浊,且伴有壮热烦躁,口渴唇红,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苔黄干而厚,脉滑数,指纹紫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金银花9,g,蒲公英9,g,土茯苓9,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2.薄荷3,g,僵蚕5,g,蝉蜕3,g,金银花12,g,连翘7,g,生甘草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3.野菊花10,g,板蓝根20,g,金银花15,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4.鲜生地15,g,桃仁5,g,红花3,g,荆芥穗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5.蒲公英6,g,薄荷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6.防风5,g,枇杷叶5,g,防己5,g,金银花5,g,连翘8,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发热。

  7.紫草5,g,白糖适量。先将紫草浸泡于800mL清水中2小时,再用砂锅煎至300mL,加入白糖和匀,1日分2次服下。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8.柽柳叶50,g,浮萍15,g,金银花20,g。将上药加水适,煎取药液,趁热外洗,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9.蚕茧20枚,枯矾50,g。将蚕茧烧灰存性,与枯矾共研为末,外撒患处,1日1次。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10.天花粉6,g,滑石9,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水调匀,外敷患处,1日2次。用于治疗小儿水痘溃破。

  11.鲜虾适量。将鲜虾洗净,加水适量,煎取药汁,趁热尽量饮用。用于治疗小儿水痘、麻疹。

  12.竹笋1个,鲫鱼1条。将竹笋去外皮、切片,鲫鱼去内脏,加水适量,共炖熟,酌情服用。用于治疗小儿水痘及麻疹初起。

  13.绿豆25,g,黑豆25,g,赤小豆25,g,甘草15,g。将前三味药共加水适量,煮熟,晒干,同甘草共研为细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用于预防小儿水痘、麻疹。

  14.荸荠5个,酒酿100,g。将荸荠捣烂取汁,和入酒酿,隔水炖沸,分数次服下。用于小儿水痘、麻疹初起。

  15.茶叶1000,g。将茶叶放入适量开水中,稍泡即捞出,趁湿铺于床上,在茶叶上盖一层草纸,令患儿卧于纸上睡1~2小时。用于小儿水痘。

  16.胡萝卜120,g,芫荽60,g,荸荠50,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17.胡萝卜150,g,芫荽100,g。水煎,代茶酌量饮。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18.金银花30,g,石膏30,g,玄参15,g,紫草15,g,泽泻15,g,薄荷9,g,荆芥6,g。水煎,分数次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水痘。

  

  42.腮腺炎

  腮腺炎又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单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及压痛。小儿可并发脑膜脑炎,成人患者可并发睾丸炎,而并发卵巢炎者少见。

  本病常见于儿童,尤以5~9岁小儿为多。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最多。发病以散发为主,亦可引起流行。腮腺炎的病情轻重差异较大,轻者仅见腮肿,患儿无所痛苦;重者可见高热、头痛、烦躁、口渴,或伴有呕吐等,但预后多较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瘟毒内陷而发生痉厥、昏迷。

  中医称之为“大头瘟”“衬耳寒”“腮肿”“含腮疮”“蛤蟆瘟”“鳗鲡瘟”等。认为本病系风温疫毒所致,病邪经口鼻侵入肺胃,故初起恶寒发热,纳呆呕恶。移热于胆,蕴积不散,致腮颊焮热肿痛。肝胆相为表里,疫毒由肝及胆,循厥阴肝经由阴股入毛中,络阴器而抵少腹,在男则睾丸肿痛,在女可发少腹疼痛。若为小儿,则易内陷厥阴,而发惊厥等证。对腮腺炎的治疗,临床上多分为两种情况,即温毒在表阶段,以疏风清热,消肿散结为主;邪热入里,热毒蕴结,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

  腮腺炎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因此应做好预防工作。例如,在本病流行期间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板蓝根煎剂等,均有一定预防效果。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柴胡3,g,升麻3,g,连翘5,g,薄荷5,g,牛蒡子5,g,僵蚕5,g,板蓝根9,g,马勃3,g,黄芩5,g,桔梗5,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疏肝泄胆的功能。适用于腮腺炎腮腺肿大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不适,纳呆或恶心呕吐,甚者抽风,经1~2天腮腺部焮热肿痛,先一侧继及另侧,咀嚼困难,同时热增,面红,口渴,尿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指纹青紫。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随证加减:表解里热者,去薄荷;热毒盛者,加夏枯草5,g,龙胆草5,g,蒲公英9,g;呕吐者,加竹茹4,g;腮腺肿甚者,加敷中成药如意金黄散;抽风者,加钩藤6,g,蜈蚣2,g;腹痛者,加槟榔5,g,厚朴5,g。

  方二……………………………………………

  药物组成:夏枯草6,g,玄参5,g,全瓜蒌5,g,浙贝母4,g,牡蛎10,g,大青叶5,g,板蓝根6,g,王不留行4,g。

  功能主治:具有软坚散结,清解余热的功能。适用于腮腺炎腮腺消散期。症见发热经3~4天开始下降,随之肿大的腮腺开始消散;但漫肿而硬,或睾丸肿痛者,舌苔黄而干,脉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随证加减:腮腺漫肿而消迟者,加海藻5,g,昆布5,g;睾丸肿痛甚者,加龙胆草5,g,荔枝核6,g,川楝子6,g。

  单验方及食疗

  1.夏枯草10,g,板蓝根20,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腮腺炎。

  2.金银花9,g,板蓝根9,g,连翘6,g,玄参10,g,蒲公英9,g,青黛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5剂。用于治疗腮腺炎。

  3.紫花地丁2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腮腺炎。

  4.板蓝根10,g,玄参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2,g,连翘6,g,桔梗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5剂。用于治疗小儿腮腺炎。

  5.玄参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腮腺炎。

  6.青黛3,g,荆芥穗9,g,野菊花9,g,玄参9,g,夏枯草9,g,生石膏20,g,紫花地丁30,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腮腺炎。

  7.吴茱萸9,g,虎杖5,g,紫花地丁6,g,胆南星3,g,冰片3,g。将上药共研为末,每次8,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双足涌泉穴,上盖塑料薄膜,再盖纱布,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用于治疗腮腺炎。

  8.冰片3,g,鸡蛋1个,面粉适量。将冰片研为末,加蛋清和面粉调成糊状,涂患处,1日1次。用于治疗腮腺炎。

  9.鲜仙人掌适量,冰片少许。①将仙人掌去刺,与冰片捣成泥状,外敷患处,1日1次;②将仙人掌纵切为片,放少许冰片末,以切面贴患处。用于治疗腮腺炎。

  10.芒硝3,g,青黛6,g。醋调外敷患处。用于治疗腮腺炎。

  11.粉条儿菜根25~50,g,鸡蛋1个。将上药加水适量,煮至鸡蛋熟,食蛋。用于治疗腮腺炎。

  12.鲜鱼腥草适量。将其捣成泥状,外敷患处,或用干品30,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腮腺炎。

  13.当归20,g,白芷30,g,夏枯草10,g,川芎7,g,桔梗7,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腮腺炎。

  14.板蓝根15,g。①水煎,代茶饮;②水煎服;③用鲜品90,g,捣烂用醋调匀,涂于患处1日2~3次。用于治疗腮腺炎。

  15.大青叶20,g,玄参15,g,牛蒡子15,g,白糖适量。将前三味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液,加入白糖和匀,1日1剂,代茶饮。用于治疗腮腺炎。

  

  43.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儿童,尤以5岁以下的幼童为多见,且年龄愈小,大多病情愈重。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时行顿咳”“顿咳”“疫咳”“鹭丝咳”“天哮”“鸡咳”等属本病范畴。认为因风邪疫气由口鼻入肺,肺失清肃,肺气不能宣降,发为痉咳。因肺主气,司呼吸而合皮毛,而气之行,循环脏腑,流通经络。若外邪所乘,则肤腠闭密,使气内壅;与痰液相并而不得泻越,故咳逆上气而睑、面浮肿。咳伤肺络,故衄血、咯血。咳后作呕,有碍脾胃,滋生痰浊壅肺,又致痉咳,形成恶性循环,故痉咳顽固异常。因本病的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吸气性吼鸣样回声,病程较长,可迁延两三个月之久,故有“顿咳”“百日咳”之称。

  本病临床症状除剧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外,常伴有呕吐、面红、胸胁胀痛,以及咳血等。

  根据本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初期类似外感;中期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末期痉咳减轻,病始缓解)治疗可分别采用宣肺化痰止咳,泻肺止咳和养阴润肺等方法。

  良好的饮食与护理可减轻痉咳及并发症的产生,一般以少量多餐软食为宜,并应注意保暖、安静和充分的休息。

  百日咳的传染性很强,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如适时隔离患儿,切断传染源;7岁以下易感儿预防接种百日咳疫苗;在百日咳流行期间服用有预防作用的中草药等。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杏仁6,g,枳实6,g,法半夏3,g,马兜铃3,g,茯苓6,g,黄芩6,g,全瓜蒌6,g,知母6,g,浙贝母6,g,炙百部6,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宣肺泻热,化痰止咳,和胃降逆的功能。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肺热型。症见面赤唇红,痉咳,痰液黄稠,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随证加减:口舌少津者,加天冬6,g,麦冬6,g;痉咳夜甚或有低热者,加桑白皮6,g,地骨皮6,g;衄血,咯血,巩膜出血者,加侧柏叶6,g,白茅根6,g,青黛3,g;面浮肿者,加苦葶苈6,g,大枣3枚。

  方二……………………………………………

  药物组成:金沸草6,g,细辛1.5,g,紫菀6,g,桔梗6,g,前胡6,g,陈皮6,g,法半夏3,g,茯苓6,g,款冬花6,g,炙百部6,g,干姜3,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温肺化痰的功能。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肺寒型。症见面白唇淡,痉咳,咳嗽痰稀,舌质淡,苔白,指纹青淡。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沙参9,g,白术6,g,五味子6,g,麦冬6,g,茯苓6,g,陈皮6,g,杏仁6,g,炙百部6,g,甘草3,g,大枣3枚。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和中,养肺止咳的功能。适用于百日咳恢复期。症见咳嗽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咳而无力,容易出汗,痰稀而少,气短声怯,唇舌淡白,舌质淡,苔少,指纹淡。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百部10,g,白前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2.北沙参12,g,枇杷叶9,g,百部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3.天冬10,g,麦冬10,g,百部6,g,瓜蒌仁(打碎)6,g,陈皮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4.百部6,g,麻黄3,g,鲜芦根3,g,白及3,g,生甘草3,g,百合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5.鱼腥草20,g,鹅不食草20,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6.鲜橘红15~30,g,鲜白茅根30~50,g,冰糖250,g。将前二味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加入冰糖和匀,1日服3次,每次20mL。用于治疗百日咳。

  7.礞石50,g,杏仁15,g,川贝15,g,麻黄15,g,甘草15,g,炼蜜180,g。将前五味药共研为细末,放入炼蜜中,搅拌为糊状,1日服4~5次,每次5~10mL,7日服完。用于治疗百日咳。(本方为3周岁小儿服用量,应用时可根据幼儿年龄大小而相应增减用药量。)

  8.干枇杷花6,g,薄荷叶1,g。将上药加水适量,取药液空腹时服用,连服3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9.百部、僵蚕、地龙、全蝎、甘草各等量。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7岁1次服1.5,g,1日3次,1周岁以下用量酌减。用于治疗百日咳。

  10.川贝母15,g,青黛15,g,白果3,g,石膏3,g,朱砂2,g。共研为细末,1日服2次,每次用温开水送服3,g。用于治疗百日咳。

  11.麻雀1只,白糖适量。将麻雀除去毛和内脏,并清洗干净,肚内填满白糖,用面团包好蒸熟,1次吃完。用于治疗百日咳,症见咳而无痰,午后为重者。

  12.马齿苋25,g,白糖适量。将马齿苋水煎取药汁,加入白糖和匀,1日服3~4次。用于治疗百日咳。

  13.白萝卜250,g,蜂蜜60,g。将白萝卜切片,加水适量,煎取药汁,加入蜂蜜搅拌匀,1日3~4次,1次服10~15mL。用于治疗百日咳。

  14.蝗虫数只。将蝗虫焙黄,研为细末,1日服2~3次,每次0.9,g。用于治疗百日咳。

  15.罗汉果1个,柿饼15,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服用。用于治疗百日咳。

  16.大梨1个,川贝母粉10,g,冰糖20,g。将梨从上面切开一小口,挖去心和籽,装入川贝母粉和冰糖,放入一大碗内,隔水蒸熟后食之,连服5剂。用于治疗百日咳。

  17.鲜生姜300,g,蜂蜜1000,g。将鲜生姜去皮后捣为泥,加水适量,煎取药汁一碗,和入蜂蜜,用小火熬成膏;1~3岁1次2mL,3~5岁1次4mL,每日服2~3次。用于治疗百日咳。

  18.鲜藕1节,白糖60,g。将藕切断,白糖装入藕孔内,隔夜后榨取汁服。用于治疗百日咳。

  19.去皮大蒜30,g,白糖120,g。将大蒜捣成蒜泥,加入开水500mL,搅拌澄清,取澄清液兑入白糖溶化并和匀,每日3~4次,每次服2小匙。用于治疗百日咳。

  20.鱼腥草30,g,冰糖30,g,绿豆120,g。先将绿豆研碎,再与其余药共加水适量煎服。用于治疗百日咳。

  

  44.泄泻

  泄泻是指小儿大便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一般不挟有脓血,也无明显的里急后重。本病为儿童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一般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本症在中医古籍中名称繁多,如“濡泄”“飧泄”“洞泄”“下利”“注下”“久利”“冷利”等,同属今之泄泻范畴。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往往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卒受惊吓,或脾肾虚寒,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泄泻。泄泻严重者,因体液损失过多,可导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产生危重证候。泄泻日久,迁延失治,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等。

  泄泻一症,要分清寒热虚实。寒泻泻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热泻暴注下迫,泻下色黄秽臭灼肛,小便短赤,脉数有力,舌苔黄腻;虚泻病程多长,泻下完谷不化,但次数较少,形体消瘦,脉弱无力;实泻病程较短,泄泻次数较多而形体壮实,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脉实有力。小儿易虚易实,临床常虚实挟杂,寒热错杂,必须脉证合参,仔细辨析。

  对泄泻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主,辅以利湿。若为伤食泻,宜消食化积,和中止泻;若系外感风寒致泄,宜疏风散寒,化湿祛邪;若为湿热泻,宜清利湿热;若为脾虚泻,宜健脾止泻;若久病脾肾阳虚,则应补脾温肾,涩肠止泻。

  因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抗病能力较弱,加之饮食又往往不能自控,故对本病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如提倡母乳喂养,增添辅食不宜太快,夏天或小儿患病期间不宜断奶,尽量做到定时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生冷瓜果,不喝生水等。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风寒、湿热、伤湿、脾虚等引起泄泻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藿香5,g,大腹皮5,g,白芷3,g,陈皮3,g,紫苏3,g,茯苓6,g,半夏曲3,g,白术5,g,厚朴3,g,桔梗3,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功能主治:具有疏风散寒,化湿祛邪的功能。适用于风寒引起的泄泻。症见泄泻清稀多沫,臭味不大,肠鸣腹痛,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指纹红。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次用温开水送服1~3,g,1日2~3次。

  方二……………………………………………

  药物组成:葛根9,g,黄芩5,g,黄连5,g,炙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利湿的功能。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泄泻。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泻下稀薄或黏稠,色黄或绿,日十余次,兼见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指纹深红或紫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山楂9,g,神曲3,g,半夏4,g,茯苓4,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

  功能主治:具有消食导滞和胃的功能。适用于伤湿引起的泄泻。症见腹痛胀满,大便黏滞,泻下腐臭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苔黄厚或垢腻,脉滑,指纹暗红而伏。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次用温开水送服1~3,g,1日2~3次。

  方四……………………………………………

  药物组成:莲子肉3,g,薏苡仁3,g,砂仁2,g,桔梗2,g,白扁豆5,g,白茯苓6,g,人参5,g,白术6,g,山药6,g,炙甘草3,g,大枣3枚。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止泻的功能。适用于脾虚引起的泄泻。症见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大便稀溏,水谷不化,每于食后作泻,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倦怠,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无力,指纹隐伏不露,或淡红。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次用温开水送服1~3,g,1日2~3次。

  单验方及食疗

  1.老鹳草10~20,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2~3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2.白头翁2,g,龙胆草2,g,车前草2,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湿热泄泻。

  3.苍术6,g,防风6,g,乌梅1个,生姜适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消化不良。

  4.生姜3片,茶叶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2~3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清稀,便中多泡沫。

  5.石榴皮8,g,高粱花6,g。水煎,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6.炒白术10,g,炒山药18,g,滑石粉5,g,车前子5,g。水煎,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7.山楂炭、鸡内金、姜炭各适量。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1~2,g,1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8.山药10,g,滑石10,g,黄连2,g,甘草2,g,砂仁1,g,薄荷2,g。将上药共研细为末,1次2,g,早、晚各1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9.木鳖子10,g,公丁香10,g,麝香0.3,g,姜汁适量。先将前二味药捣碎,再加入麝香、姜汁捣匀,做成饼状,贴敷肚脐,1日1次。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0.白胡椒7粒。捣烂,加酒适量,调成糊,敷脐部,用纸盖好,用纱布带扎紧。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1.鲜黄瓜5条,蜂蜜100,g。将黄瓜去瓤,切成条,加水适量,煮10分钟后,再加入蜂蜜调匀内服,1次10~20,g。用于治疗小儿夏季发热,泄泻。

  12.无花果2个,糯米100,g,红糖15,g。将上药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服用。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3.小米(炒黄)1把,红糖适量。将小米煮粥,取米汤加红糖搅匀后服下。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4.白扁豆50,g,山药50,g,白糖50,g。将前两味药置罐中加水适量,炖成稀糊状,加白糖和匀,1日分2次服。用于治疗小儿脾虚泄泻,饮食不佳,消瘦。

  15.山药30,g,红、白糖各适量。将山药研末,蒸熟,加入红、白糖,每日早上服1次,用量酌定。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6.公丁香3,g,葛根6,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7.红茶、红糖各适量。加水适量,共煎成浓汁,喂服。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8.百合9,g。炒黄,研为细末,1次1~2,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19.大青盐10,g,陈茶叶10,g,生姜15,g,红糖30,g。先将青盐炒成淡黄色,再与茶叶、生姜同炒至黄色,然后加水适量,与红糖共煎取药汁,1日分2次服。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20.鲜丝瓜1个,红糖适量。将鲜丝瓜放火上烧焦(皮焦内软)后榨取汁,再加水适量,放入锅内煮沸,加入红糖调匀服用。用于治疗小儿泄泻。

  

  45.积滞

  小儿内伤乳食,停聚胃脘,积久不化,以致气滞不行,称为积滞。

  中医古籍中称“癖”,后历代医家又称之为“食滞”“乳滞”“不乳”“宿食”“食积”“乳积”等。

  积滞的临床表现以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腹胀腹痛,嗳腐,呕吐,大便稀薄或腥臭,或烦躁不安,两腮红赤,或面色萎黄,困倦不力等为特征。

  对本病的治疗,应以消食导滞为主。临症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一般乳食积滞属于实证者,宜消食导滞;脾胃虚弱,虚中夹实者,宜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亦是重要的一环。如采取定时定量喂食;食物应易于消化吸收和富于营养;断奶前后逐渐增加各种辅助食品;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

  积滞一症,缘由小儿乳食无节,恣食肥甘生冷等难于消化的食物所引起。其病机乃是食积中脘损伤脾胃。因此,临床见症往往是虚中夹实或实中有虚,故必须结合病儿的体质和病情,分别采取先消后补或先补后消,或消补兼施等法,方为全策。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乳食不节、过食生冷、脾胃虚弱等引起积滞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①木香3,g,黄连3,g,陈皮5,g,白术5,g,枳实3,g,山楂5,g,连翘3,g,砂仁3,g,莱菔子3,g,麦芽9,g,神曲6,g。②香附3,g,甘草3,g,陈皮5,g,砂仁3,g,麦芽9,g,神曲6,g。功能主治:具有消食导滞,消导宿乳的功能。适用于乳食不节引起的积滞。若为伤食则症见呕吐食物,腹痛拒按,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夜卧不安,手足心热,或大便秘结,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若为伤乳则症见呕吐乳瓣,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腹部胀满,其余症状同伤食。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伤食用方①;伤乳用方②。均可制成水丸,1日2~3次,食后用温开水送服1~3,g。

  方二……………………………………………

  药物组成:人参3,g,白术6,g,干姜5,g,炙甘草3,g。功能主治:具有温中止泻的功能。适用于过食生冷引起的积滞。症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呕吐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脘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止,便稀似水,腥臭异常,舌苔白腻,脉沉迟,指纹红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1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1~3,g。

  方三……………………………………………

  药物组成:人参3,g,白术5,g,茯苓5,g,陈皮5,g,扁豆5,g,山药5,g,木香3,g,谷芽9,g,甘草3,g,麦芽9,g,神曲6,g。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养胃,消食导滞的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积滞。症见面色苍白,体倦无力,恶心呕吐,食则胀饱,腹满喜按,大便不化,舌苔白腻,脉沉滑,指纹青淡。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1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1~3,g。

  单验方及食疗

  1.谷芽10,g,麦芽10,g,木香3,g,厚朴6,g,陈皮5,g,白术5,g,生姜2片。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5剂。用于治疗小儿积滞,腹胀,纳呆神疲。

  2.防风6,g,南沙参6,g,隔山消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3.炒白术5,g,炒白扁豆6,g,炒黄柏2,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4.神曲9,g,麦芽9,g,生姜9,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5.莱菔子9,g,陈皮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6.山药100,g,鸡内金15,g,甜酒曲8,g。先将鸡内金沙烫,加甜酒曲炒黄,再与山药共研为细末,加入适量糯米粉,调匀,10岁小儿分10次用开水调服,1日1次,其他年龄酌情增减用量。用于治疗小儿积滞,脾胃虚弱,形体消瘦。

  7.酒制大黄7,g,麦芽10,g,白术3,g,朱砂0.05,g。将朱砂水飞,余药研末,混合匀后,1次2~3,g,1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食积、乳积。

  8.山药100,g,纯净硫黄5,g。将上药分别研为细末,先用开水冲泡山药末,1次10,g,取药汁,再用该药汁送服硫黄末0.2,g,1日2次,饭后服。用于治疗小儿积滞,虚寒泻痢。

  9.牛奶焦锅巴适量。研末,1次3,g,1日1~2次,用开水冲服。用于治疗小儿积滞。

  10.胡椒、公丁香各等量。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水调匀制成饼,敷小儿脐部。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11.大米50,g。将大米放入锅内用小火炒糊,再加水适量,煮成粥,1日分3次服。用于治疗小儿食积。

  12.鲜苎麻叶5张,鸡蛋1个。先将鸡蛋用针刺数十个小孔,再用苎麻叶包裹,置炭火中煨熟,去蛋壳,吃蛋,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13.山楂(去核)、山药、白糖各适量。将山楂、山药洗净并蒸熟,冷后加白糖搅匀,压成薄饼,饭后适量服用。用于治疗小儿腹胀,不思饮食,消化不良。

  14.白术9,g,苍术9,g,莪术9,g,鲜鸡肝1个。将前三味药共研为末,鸡肝切片,与药末拌匀后蒸熟,晒干,再研为细末,1次2,g,1日2次,用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积滞。

  15.山药500,g,豆馅150,g,金糕150,g,面粉60,g,白糖150,g,青丝、红丝各少许。将山药洗净蒸烂,去皮,晾凉,然后捣成泥,加入面粉搓成面团,把面粉团擀开铺平,抹匀豆馅,再摆匀金糕,撒上白糖和青丝、红丝,切成条状入笼蒸熟,酌量食之。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尤其适用于幼儿服食。

  16.白术30,g,干姜10,g,大枣肉250,g,鸡内金30,g。将鸡内金、白术焙干熟研末,干姜研成末并合枣肉捣如泥,和匀上药末作小饼,在火上炙干后服用,用量酌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17.小活公鸡1只。杀鸡后取全架骨骼,用灰烫炒至焦黄为度,研细末,加麦面,量倍之,烙制成饼酌量服用。用于治疗小儿食积,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18.鸡蛋黄2个。将蛋黄焙焦,研末,用温开水冲服,用量酌定。用于治疗小儿积滞。

  19.炒山楂30,g,红糖9,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20.大枣10个,鲜橘皮10,g,干橘皮3,g。将大枣洗净、晾干、炒焦,加入干鲜橘皮,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46.疳积

  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长期营养障碍,以致气血耗伤,肌肤失养,而出现形体消瘦,毛发干枯,精神疲惫,头大颈细,腹胀肚大,青筋暴露,或者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等症状的一种慢性疾患。本证多见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

  中医古籍中,名称繁多,有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等名称。现多以“疳积”统称之。

  导致小儿疳积的主要因素有: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由于慢性腹泻、寄生虫病、传染病等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转化而成疳积。

  本症表现虽多,但其主要病机是脾胃损伤、运化功能迟滞,水谷精微不能充养,气液匮乏,气血不荣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即可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疳积的症状:如面目爪甲青,眼眵泪涩难睁等为肝疳;面红目脉络赤,时时惊烦,口舌生疮等为心疳;面白气逆咳嗽,鼻颊生疮等为肺疳;面色黑黎,骨瘦如柴,足冷腹痛泄泻等为肾疳等。分证虽多其根在脾,在治疗各种疳证时,首先要顾及脾土的健运,这是治疳的关键。

  对本病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但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见症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并见,故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如患病初期实证尚显著者,应重在消积,而后健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若虚象毕现者,应着重于补脾益气。如有虫积者,还应辅以驱虫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切实注意饮食调养,以保症小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脾胃损伤、病后失调等引起疳积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芜荑3,g,三棱3,g,莪术3,g,青皮4,g,陈皮6,g,芦荟3,g,槟榔5,g,使君子仁3,g,甘草3,g,黄连3,g,胡黄连3,g,麦芽9,g,神曲6,g。

  功能主治:具有消疳理脾的功能。适用于脾胃损伤引起的疳积。症见面色黄白无华,形体羸瘦,毛发干枯,精神不振,饮食懒进,腹胀肚大,或食则呕吐,手足心热、焦急易哭,心烦口渴,夜眠不宁,大便溏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浊或如米泔,舌苔浊腻,脉濡细而滑或兼数,指纹淡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人参3,g,白术5,g,茯苓5,g,陈皮5,g,扁豆5,g,山药5,g,木香3,g,谷芽9,g,甘草3,g,麦芽9,g,神曲6,g。

  功能主治:具有扶脾养胃的功能。适用于病后失调引起的疳积。症见面色萎黄,形容憔悴,毛发枯槁,精神委靡,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睡卧不宁,合目露睛,时有啼哭,哭声不扬,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粉,水泛为丸,1日2~3次,食后用温开水送服1~3,g。

  单验方及食疗

  1.焦山楂6,g,炒麦芽6,g,焦神曲6,g,鸡内金6,g,炒大黄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2.鲜红薯叶60,g,红薯90,g,鸡内金9,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3.贯众5,g,神曲5,g,鸡内金6,g,焦山楂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4.生地10,g,使君子仁10,g,蒲公英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5.鸡矢藤15,g,青皮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6.炒鸡内金50,g。研为细末,1次3,g,1日3次,用米粥调服。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7.小茴香5,g,大茴香5,g,黄蜡15,g,鸡蛋1个。将前三味药共研为末,鸡蛋打1个小口,装入适量的药粉,外用面粉调糊包裹,置火中烧熟后,每天早晨吃1个。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8.红高粱100,g。置锅内炒黄后取出,研为细粉,1次15,g,1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9.胡黄连30,g,白糖适量。先将胡黄连研为细粉,再与白糖拌匀,1次2,g,1日3次,用米汤送服。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0.牛膝全草适量。加水适量,煎取药液,洗澡。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1.青蛙肉、猪肝各等量。将上药装入碗内,隔水共蒸熟,1日分2次服用,连用3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形体消瘦,毛发干枯。

  12.芙蓉花15,g,鸡肝1副。芙蓉花晒干,研为末,同鸡肝装入碗内,隔水共蒸熟食之,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3.黑木耳6,g,黑米15,g。将上药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服用,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4.鹅不食草3,g,鸡肝100,g。将鹅不食草焙干,研为末,同鸡肝装入碗内,共蒸熟,1日分2次食之。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5.蜂蜡5,g,鸡蛋1个。用香油适量将蜂蜡熔化后与鸡蛋同炒熟,每天早晨空腹时吃1次。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6.全蝎(焙焦)6,g,鲜牛肉100,g。将上药加水适量,共炖熟,1日分2~3次食肉喝汤,五天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7.蛤蚧1只,猪肉适量或鸡蛋2个。将蛤蚧切碎同猪肉或鸡蛋加水适量,共炖熟食之,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8.鸡内金15,g,大黄6,g,面粉适量。将前二味药共研为末,与面粉调匀,烙饼,不拘时食之。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19.瓜子金15,g。水煎,代茶饮,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瓜子金为远志科植物瓜子金PolygalajaponicaHoutt.的全草。)

  20.鱼腥草15,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47.惊风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证(痘、疹、惊、疳)之一,又称惊厥,俗称抽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证候。以抽风或伴神志昏迷为特征。本证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7岁以上逐渐减少。其病势凶险,变化迅速,对小儿生命威胁很大,为儿科危重急症之一。

  惊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以及大病、久病之后,脾虚肝旺,肝肾阴亏为主要发病因素。

  本症有急惊风和慢惊风的区别。急惊风又名“惊厥”,俗称“抽风”,多属阳热实证。主要症状有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称之为“惊风八候”。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急骤,且惊厥发生之前常有高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时发惊啼等先兆症状,但为时短暂,常不易察觉,其后可出现四肢拘急、项背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抽搐昏迷等。慢惊风为虚证、寒证。其临床特点是:以抽搐无力、抽动缓慢或见形神疲惫,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黄或白亮而无神,四肢发冷,呼吸微浅,囟门低陷或隆起,摇头拭目,似搐非搐,似抽非抽,手足蠕动等。

  对惊风的治疗,应根据其标本缓急的不同情况,急则治其标(必要时中西医结合共同抢救),缓则治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急惊风以疏肝清热,开窍豁痰,平肝息风,安神镇惊为主;慢惊风来势虽慢,但病情缠绵难治,疗效反不及急惊风显著,一般宜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重证,临床上应对与惊风相似的某些证候加以鉴别。例如痫证:发作突然昏倒,抽搐时口吐白沫,二便失禁,抽后神苏一若常人,每日数发或数日一发。脐风:多发于新生儿,一般在3日以内,7日之外即不属此证。客忤:发作多不发热,眼不上窜、脉不弦急。虫证:蛔扰攻痛,虽见二目直视,口噤不言,手足不温,但多不发热,不抽搐,以腹痛为主。

  惊风先有预兆,常见的预兆症状如:弄舌、吐舌、舌斜、舌卷,囊缩,口撮、口噤、口斜,不能吃乳,咬牙切齿,牙关紧闭,摇头,颈项强直,鼻孔煽动,昏睡露睛,眼神惊恐,惕动不安,哭叫无泪,发上逆,面青、指纹青、山根青、太阳穴青筋暴露,大便绿色,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均为风。这些症状不必全见,但见一二即是风证。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因外感、暑热、痰热、食滞、惊恐引起急惊风及肝肾阴虚、脾胃阳虚、脾肾阳虚引起慢惊风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一)急惊风

  方一……………………………………………

  药物组成:柴胡3,g,薄荷4,g,麦冬5,g,栀子5,g,黄连3,g,茯神5,g,钩藤5,g,木通5,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疏风清热,息风化痰的功能。适用于外感引起的急惊风。症见惊厥抽搐,身热无汗,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不安,舌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二……………………………………………

  药物组成:犀角2,g,生地9,g,麦冬6,g,玄参6,g,竹叶心3,g,丹参4,g,黄连3,g,金银花6,g,连翘4,g,丹皮5,g,钩藤5,g,羚羊角2,g。

  功能主治:具有清营泻热,开窍息风的功能。适用于暑热引起的急惊风。症见昏迷抽搐,壮热头痛,口渴自汗,呕吐项强,舌红降,苔薄黄腻,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三……………………………………………

  药物组成:羚羊角片2,g,霜桑叶6,g,贝母6,g,鲜生地9,g,钩藤6,g,菊花6,g,茯神木6,g,生白芍6,g,鲜淡竹茹6,g,生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化痰,平肝息风的功能。适用于痰热引起的急惊风。症见突然惊厥,身热面赤,烦躁口渴,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二便秘涩,舌红,苔黄而厚,脉弦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四……………………………………………

  药物组成:神曲9,g,生山楂6,g,茯苓6,g,法半夏4,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麝香0.2,g,牛黄0.2,g,朱砂1,g。

  功能主治:具有消食导滞,佐以镇惊的功能。适用于食滞引起的急惊风。症见青惊厥,纳呆呕吐,腹胀作痛,便闭或便下酸臭,面黄神呆,或喉间痰鸣,舌苔垢腻而黄,脉滑大而数。

  用法用量:水煎及时服,1日1~2剂。

  方五……………………………………………

  药物组成:远志6,g,石菖蒲6,g,茯神6,g,龙齿12,g,人参3,g,朱砂1,g,茯苓6,g。

  功能主治:具有镇惊安神的功能。适用于惊恐引起的急惊风。症见面多不发热或发低热,面青手足不温,时时惊惕,睡眠不安,或昏睡不醒,醒时惊啼,手足抽搐,舌苔薄白,指纹青。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末,水泛为丸,1日2~3次,每次用温开水送服1~2,g。

  (二)慢惊风

  方六……………………………………………

  药物组成:白芍6,g,阿胶6,g,龟板6,g,生地12,g,麻仁6,g,五味子3,g,牡蛎12,g,麦冬6,g,甘草3,g,鳖甲6,g,鸡子黄1枚。

  功能主治:具有育阴潜阳,柔肝息风的功能。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慢惊风。症见抽搦无力,时抽时止,或手足颤动,身有低热,形体消瘦,面色潮红,或虚烦不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唇干口燥,脉弦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共研细末,水泛为丸,1日2~3次,每次用温开水送服1~2,g。

  方七……………………………………………

  药物组成:桂枝3,g,人参3,g,茯苓6,g,白芍6,g,白术6,g,陈皮3,g,山药6,g,扁豆6,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缓肝的功能。适用于脾胃阳虚引起的慢惊风。症见时作时抽,或目睛上视,嗜睡露睛,或昏睡不醒,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八……………………………………………

  药物组成:人参3,g,白术6,g,茯苓6,g,甘草6,g,黄芪6,g,附片3,g,肉桂3,g,山药6,g。

  功能主治:具有温补脾肾,益气防脱的功能。适用于脾肾阳衰引起的慢惊风。症见摇动瘈疭,手足蠕动,精神萎弱,昏睡不醒,面色晦黄,囟陷冷汗,四肢厥冷,大便清稀,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沉微弱。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金银花10,g,钩藤10,g,瓜子金10,g。水煎及时服,1日1~2剂。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2.远志3,g,石菖蒲3,g。水煎及时服,1日1~2剂。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3.胡椒3,g,鸡内金3,g,枳壳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4.干姜5,g,肉桂3,g,公丁香3,g,灶心土1小块。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5.琥珀5,g,全蝎5,g,胆南星10,g,天麻10,g。将上药共研细末,1次0.15~0.25,g,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6.僵蚕1.5,g,全蝎1.5,g,枯矾0.9,g,朱砂0.9,g。将上药共研细末,1次0.3,g,1日2~3次,用姜汤送服,令微出汗。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7.制白附子3,g,法半夏20,g,胆南星10,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3,g,1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8.牛黄0.3,g,琥珀3,g,朱砂0.5,g,郁金3,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岁以下1次0.15,g,1~3岁1次0.3,g,1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呕吐。

  9.栀子30,g,面粉30,g,鸡蛋1个,带须葱白3根。将上药共捣烂,敷于脐部。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10.细辛2,g,法半夏3,g,薄荷叶3,g。将上药共研细末,取少许吹入鼻孔中。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11.大鲫鱼3条。取大鲫鱼脑汁,用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12.鲜车前草、蜂蜜各适量。先将车前草捣烂取汁,再兑蜂蜜调匀,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13.钩藤12,g,紫荆树皮3,g。水煎,代茶饮(只服1天)。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14.核桃仁100,g,老枣树皮1把。将上药共用水煎后,去树皮,食核桃仁,1次10,g,1日3次,并酌情服药液。用于治疗小儿急、慢惊风。

  15.鸡蛋1个(用蛋黄),龟板10,g,煅牡蛎10,g,阿胶5g,先将牡蛎、龟板水煎取汁,再把阿胶烊化于药汁中,兑入鸡蛋黄调匀,1次服下。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

  16.牛黄少许,梨汁适量。将上药搅匀内服。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

  

  48.遗尿

  小儿遗尿,又称“夜尿症”,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小儿,每于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若长期不愈,可影响小儿的精神和生活。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发育尚未完善,排尿的正常习惯还未养成,或白天贪玩少睡,过度疲劳,或精神紧张,均可引起暂时遗尿,对此可不视为病态。

  遗尿多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质虚弱,脾肺气虚,无权约束水道,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以及不良排尿习惯而致者。

  小儿遗尿以虚证居多,治疗时应以培元补肾为主,辅以收敛固涩。如属湿热下注而致者,则宜泻肝清热。若能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则效果更佳。

  此外,若系不良习惯而导致的遗尿,只要改变其不良习惯,无须药物治疗,亦可自愈。若因其他疾病而致遗尿时,则应找出病因,对症治疗,遗尿即能随之而愈。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肾阳虚弱、脾肺气虚、肝经郁热等引起遗尿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桑螵蛸6,g,远志5,g,石菖蒲5,g,龙骨9,g,人参3,g,茯神6,g,当归6,g,龟板6,g。

  功能主治:具有温补肾阳,佐以固摄的功能。适用于肾阳虚弱引起的小儿遗尿。症见夜尿频多,每晚必遗,患儿发育迟缓,面色白亮而无神,肢冷恶寒,腰膝酸软,唇舌淡白,脉沉迟无力。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黄芪9,g,人参5,g,当归5,g,陈皮3,g,升麻3,g,柴胡3,g,白术5,g,益智仁5,g,山药5,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益肺,佐以固涩的功能。适用于脾肺气虚引起的小儿遗尿。症见小便频数,尿量不多,睡中遗尿,气短声怯,动辄汗出,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淡无华,脉细弱。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龙胆草3,g,黄芩5,g,当归3,g,栀子3,g,泽泻6,g,柴胡3,g,木通5,g,车前子5,g,生地5,g,生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泻肝清热的功能。适用于肝经郁热引起的小儿遗尿。症见睡中遗尿,小便黄臊,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夜间切齿,或惊惕不安,舌苔薄黄,脉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菟丝子6,g,枸杞子6,g,覆盆子6,g,五味子6,g,补骨脂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2.夜关门10,g,黑豆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桑螵蛸10,g,益智仁10,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于每日午后及晚睡前分2次服,连服4天。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4.益智仁6,g,茯神9,g,党参9,g,升麻5,g,青盐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5.韭菜子(微炒)50,g,补骨脂60,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6,g,1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6.骨碎补50,g,食盐5,g,清水250mL。先将清水倒入容器中,加入食盐溶化后,放入骨碎补浸泡12小时,取出,焙干,研为细末,1次3,g,睡前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7.鸡内金适量。焙干,研为细末,1次1,g,1日1~2次,用甜酒少许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8.炒桑螵蛸3只,鸡内金15,g,煅牡蛎15,g,黄芪15,g,炙甘草15,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5~12岁,1次3,g,睡前1~2小时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9.炒桑螵蛸600,g,熟糯米500,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3,g,1日2次,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0.葱白50,g,硫黄10,g。将上药共捣烂,睡前敷脐部,连用5日。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1.糯米100,g,猪膀胱1个,黑黄豆10,g,白糖适量。将糯米、黑黄豆淘洗干净,装入猪膀胱内,加水适量,炖熟后加入白糖服用,1周1次,连服5周。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2.夜关门30,g,猪膀胱1个。将夜关门研细后装主猪膀胱内,加水适量,炖熟食之。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3.桑螵蛸20,g,龟肉500,g。将上药加水适量,共煮熟,食龟肉,用量酌定。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4.泽泻10,g,鸡肠1副。将泽泻研末,装入洗净的鸡肠内,加水适量,炖熟后,食肠喝汤,1日1剂,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5.莲须30,g,猪膀胱1个。将莲须纳入猪膀胱内,加水适量,小火炖熟,酌情服食。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6.核桃仁100,g,小鸽子1对。将核桃仁打碎后放入去毛和内脏的鸽子腹内,加适量盐,放入碗中,隔水蒸熟,1日分2次食之。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7.益智仁20,g,小茴香10,g,猪膀胱1个。将前二味药共研为细末,纳入洗净的猪膀胱内,加水适量,炖熟,酌情服食。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8.鸭肠1副。将其洗净焙焦,研为细末,1日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19.韭菜子3,g,糯米60,g。加水适量,共煮成稀粥,1日分3次服用。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20.肉桂15,g,公鸡肝1副,公鸡肾1副。将上药共用水煮熟,食鸡肝和肾。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49.夜啼

  小儿夜啼多见于半岁以内的乳婴儿。发病时往往是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已,或每夜定时啼哭。若因口疮、发热,或饥渴,或过寒过暖而致啼哭者,只要找出明确原因,及时处理,啼哭即可停止者,不属小儿夜啼范围。

  小儿夜啼常以脾寒、心热、伤食、惊骇等为发病原因。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脾经虚寒、心经积热、心虚禀弱、受惊恐惧等引起夜啼的区别。

  小儿夜啼除根据病情用药物治疗外,平素应注意调节寒暖和饮食,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勿受惊骇,不可依靠迷信的方法治疗。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川芎5,g,当归5,g,茯神6,g,白芍5,g,茯苓5,g,木香3,g,钩藤6,g,甘草3,g,大枣2枚。

  功能主治:具有温脾散寒的功能。适用于脾经虚寒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夜间啼哭不歇,或曲腰而啼,啼而无泪,哭声时高时低,声长不扬,喜伏卧,面青手腹俱冷,食少便溏,唇舌淡白,脉沉细,指纹淡红沉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生地9,g,木通6,g,淡竹叶6,g,甘草梢6,g。

  功能主治:具有清心导赤的功能。适用于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夜间啼哭,哭声有力,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薄,脉数有力,指纹色紫。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牙硝1,g,茯苓6,g,麦冬6,g,山药6,g,寒水石3,g,龙脑1,g,朱砂1,g,甘草6,g。

  功能主治:具有养血宁神的功能。适用于心虚禀弱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夜间啼哭,哭声无力,低沉而细,伴虚烦惊惕不安,消瘦,低热,唇舌淡红或见樱红,舌尖红少苔或无苔,脉虚数,指纹淡红。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四……………………………………………

  药物组成:黄连3,g,朱砂1,g,当归3,g,生地6,g,炙甘草3,g。功能主治:具有镇惊安神的功能。适用于受惊恐惧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夜间啼哭,多泪,睡中惊惕易醒,振动不宁,忽而啼叫,口出白沫,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大便青绿色,舌苔多无明显异常,脉夜间可见弦急而数,指纹青紫。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或按配方比例加量,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1次3~5,g,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单验方及食疗

  1.蝉蜕5,g,薄荷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不明原因的小儿夜啼。

  2.甘草6,g,小麦10,g,大枣3枚。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不明原因的小儿夜啼。

  3.蝉蜕5,g,薄荷1,g,防风2,g,钩藤3,g,炒大黄1,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连服3剂为一个疗程。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4.竹叶11片,灯心草2,g,小枣5枚。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5.黄连2,g,灯心草适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6.净蝉蜕2,g,灯心草2,g,麦冬5,g,合欢皮3,g,炒柏子仁3,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7.蝉蜕10,g。研为细末,1日分3次,用乳汁冲服。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8.灯心草适量。将灯心草烧灰存性,研为细末,睡前用奶水送服。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9.朱砂10,g。研为细末,加水适量,调成糊状,敷两足心和两掌心及脐周。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10.黑白丑5,g。研为细末,加水适量,调成糊状,外敷脐部。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11.葛根粉5~8,g,蜂蜜适量。将葛根粉放入沸水里,使其溶化,再加入蜂蜜调匀,趁热食之。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12.葛根10,g,蜂蜜适量。将葛根轧碎,加水适量煎取药汁,加入蜂蜜调匀,食之。用于治疗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13.黄连3,g,人乳汁100mL,白糖15,g。将黄连水煎取药汁30mL,兑入乳汁中,调入白糖,食之。用于治疗小儿因心热引起的夜啼。

  14.淡竹叶30,g,粳米50,g,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适量煎汤,弃渣后入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用于治疗小儿因心火炽盛引起的夜啼。

  15.蝉蜕3,g,灯心草5,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16.蝉蜕6,g,钩藤6,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夜啼声音洪亮者。

  17.蝉蜕(去头、足)6只,钩藤3,g,生龙骨2,g,生牡蛎2,g,薄荷1,g,甘草1,g。水煎,代茶饮,1日5~6次,1剂分3天服完。用于治疗小儿夜啼。

  

  50.流涎

  流涎是指小儿流涎,又称滞颐,俗称流口水,婴幼儿最为多见。正常流口水又称生理性流涎,因为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唾液腺尚不完善,加上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腔内的液体,因此,小儿流口水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乳牙的出齐和月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也会逐渐转为正常,这时流涎也会自然停止。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幼儿不正常流口水,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大人们经常因宝宝好玩、可爱而捏压小儿脸颊部,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腮腺有损伤的儿童,唾液的分泌量和流涎现象大大超过正常儿。二是小儿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黏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也可导致小儿流口水。小儿流口水,常常打湿衣服,容易感冒和并发其他疾病,有的不经治疗甚至会数年不愈。有少数小儿流涎是由脑炎后遗症、呆小病、面部神经麻痹导致调节唾液功能失调而造成的,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

  中医学中,小儿流涎的原因有脾胃虚寒、脾经蕴热两种情况,其基本病机是脾失摄津。在辨证时又有脾胃积热、脾胃虚寒等引起小儿流涎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栀子3,g,石膏9,g,黄连3,g,生地6,g,黄芩3,g,茯苓6,g,灯心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泻脾的功能。适用于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症见小儿流涎而唇红舌赤,或口疮口糜,烦恼不宁,叫扰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指纹紫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公丁香3,g,木香6,g,法半夏3,g,陈皮6,g,白术6,g,干姜3,g。

  功能主治:具有温中补脾的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流涎。症见小儿流涎而无热证者,或面色苍白,四肢微冷,口鼻气冷,唇舌色淡,指纹淡红隐而不显。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白术6,g,炮姜6,g,青皮6,g,法半夏6,g,公丁香1.5,g,藿香1.5,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2.灯心花1~3,g,益智仁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3.鸡内金10,g,石膏10,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3,g,1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4.生白术、白糖各适量。将白术研为细末,与白糖和匀,加水适量,隔水蒸熟,1次2,g,1日3次服。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5.儿茶1.5,g,黄连1.5,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梨汁冲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6.焦栀子4.5,g,糯米糕适量。先将栀子研为末,与糯米糕共捣成膏状,敷于脐部,外用绷带扎好,24小时后将药去掉。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7.五倍子10,g,细辛6,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绷带扎好。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8.吴茱萸10,g,鸡蛋1个(用蛋清),葱白适量。先将吴茱萸研为末,葱白捣烂,再与蛋清调匀敷脚心,外用纱布包好。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9.肉桂10,g,食醋适量。将肉桂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脚心,用绷带包扎,次日清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引起的流涎不止。

  10.白矾9,g。每晚临睡前用热水一盆,加入白矾溶化,将双脚浸泡于白矾水中15~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流涎不止。

  11.荜茇4,g,砂仁2,g,瘦猪肉、食醋各适量。将前两味药共研细末,加食醋少许,与猪肉共装入一个碗中,隔水蒸熟,1日服1次,连服3次。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12.丝瓜根50,g,瘦猪肉100,g。将丝瓜根洗净,加水适量,与肉拌煮,1日分2次服用,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流涎如水淋漓。

  13.法半夏5,g,瘦猪肉100,g。先将半夏水煎去渣取药汁,再用药汁拌肉,装入一个碗中,隔水蒸熟,1日服1剂,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流涎如水淋漓。

  14.猪尾巴1条,金樱子20,g,刺猬皮15,g,五倍子15,g,益智仁15,g,苍术20,g。将后五味药研为细末,1次6,g,用猪尾巴炖汤送服。用于治疗小儿流涎,口水过多。

  15.泥鳅1条,黄酒少许。将泥鳅去内脏,焙干研末,用黄酒送服,1日2次,连服2日。用于治疗小儿流涎。

  16.滑石、白糖各等量。将上二味药混匀,1次3~5,g,温开水调服。用于治疗小儿流涎经久不愈者。

  17.大枣5枚,陈皮5,g,竹叶5,g。水煎,取药液代茶饮,连服3~5剂。用于治疗脾经蕴热兼有心热之小儿流涎。

  18.青果10,g,石斛15,g,灯心草2,g,生地15,g。加水400mL,煮取100mL药液,再与雪梨汁50mL混合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7~10日。用于治疗脾经蕴热之小儿流涎。

  19.薏苡仁100,g,生山楂20,g(鲜品更佳)。将上药加水适量,用小火煮1小时,代茶饮。用于治疗脾虚湿阻之小儿流涎。

  20.生姜2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将上药共煮沸即可代茶随量饮之,或每日2~3次饮服。用于治疗脾脏虚寒之流涎。

  

  51.鹅口

  小儿鹅口,是儿科常见的口腔疾患,常发生于初生儿、早产儿,也可见于及病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幼儿,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引起菌群失调,也可继发此病。口腔不洁,感染邪毒(白色念珠菌)为其发病原因。由于患儿口腔及舌上布满白斑,很像鹅口,所以称为鹅口疮。俗称“雪口”。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虚实二端:心脾(胃)积热为实证;胎禀不足,虚火上浮,是为虚证。因舌乃心之苗,脾脉络于舌,口为胃之窍,若心脾积热,循经上行,熏灼口舌,故其病为实;若胎禀不足,后天乳食、药物、护理失当,致脾肾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发病,是为虚证。故在治疗本病时从心脾积热,脾肾阴虚入手。

  本病初起,先见舌上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随拭随生,逐渐蔓延于牙龈、软腭、口唇等处,不易清除,重拭可见出血。白屑周围有微赤色的红晕,互相粘连,状如凝固的乳块。轻者多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见哺乳时啼哭,重者不仅影响吮乳,并可见烦躁、流涎、便秘等,甚至因白屑阻塞咽喉而引起吞咽、呼吸困难等后果,故必须及时治疗。

  本症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用外治法,取清洁纱布或棉花,蘸冷开水先拭净口内白点,然后敷以冰硼散,每日3~5次。重者内外合治。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栀子3,g,石膏9,g,黄连3,g,生地6,g,黄芩3,g,茯苓6,g,灯心3,g。(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泻火的功能。适用于心脾积热引起的鹅口。症见小儿口腔及舌面满布白斑,状如积雪,面赤唇红,口臭流涎,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生地6,g,山茱萸4,g,山药4,g,泽泻3,g,茯苓4,g,丹皮3,g,肉桂1,g。

  功能主治:具有滋水制火,引火归元的功能。适用于脾肾阴虚引起的鹅口。症见两颊、舌上满口雪白,体弱无力,面白颧红,口干不欲饮水,或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隐隐不显。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生栀子3,g,生地3,g,生石膏4.5,g,木通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鹅口疮。

  2.藿香5,g,土炒苍术6,g,生石膏12,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鹅口疮。

  3.黄连3,g,薄荷3,g,五倍子5,g,甘草3,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1次服下,另用浓煎液涂抹患处,1日2~3次。用于治疗鹅口疮。

  4.仙人掌20,g。水煎服,并用鲜品捣烂,取汁,1日数次涂患处。用于治疗鹅口疮。

  5.鸡内金适量。先将鸡内金焙干,研为细粉,取少许放乳头上,让患儿慢慢吮吸。用于治疗鹅口疮。

  6.王不留行3,g,枯矾0.6,g,百草霜1.5,g。先将王不留行炒焦,再与余药共研为细末,取少许撒患处,1日3次。用于治疗鹅口疮。

  7.五倍子15,g,明矾15,g,冰片1,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取少许撒患处,1日1~2次。用于治疗鹅口疮。

  8.白杨树皮6,g。研为细末,取少许撒患处,1日1~2次。用于治疗鹅口疮,口疮。

  9.侧柏炭3,g,麻油3mL。将侧柏炭研为细末,加麻油调匀,涂患处,1日2~3次。用于治疗鹅口疮,口疮。

  10.吴茱萸、白附子各等量,食醋适量。将前二味药共研为细末,醋调成糊状,敷足心。用于治疗鹅口疮。

  

  52.吐乳

  吐乳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小儿吐乳可因饮食不节,或哺乳过饱,积滞中脘,损伤脾胃,胃失和降,上逆作吐;亦可因乳母过食寒凉生冷,致乳汁寒薄,哺乳后伤及脾胃,胃寒气逆则吐乳。此外,亦有因脾胃积热,或跌仆惊恐而致者。

  古人论呕吐,常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但小儿呕吐很难把三者截然分开,故一般儿科统称为呕吐。

  婴幼儿吐乳、溢乳、呃乳均列入此呕吐范畴。

  小儿脾胃薄弱,形体发育和脏腑功能未臻完善。因此,应特别注意各方面的调理,尤其是饮食,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增添辅食应注意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用药亦应少量多次喂服。

  小儿吐乳的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寒热。大凡虚证起病缓慢,实证起病急骤;寒证朝食暮吐,热证食而即吐;实证热证有饮食内伤,客邪犯胃之因,虚证寒证多见于禀赋不足或慢性虚损之体。前人对小儿呕吐的治疗,特别强调节食,对呕吐频繁者,应予以禁食。中药服用也以少量多次分服为宜。若不能服用中药,可用针灸或推拿疗法,其效甚佳。

  本病在中医辨证时,又有乳食积滞、脾胃湿热、胃气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风寒客胃、暑湿客胃等引起吐乳的区别。

  另有哺乳后乳汁随口角溢出,称作“溢乳”,俗称“漾奶”。多因小儿胃容量小,贲门松弛,或哺乳方法不当等而致,若改进喂奶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多可自愈,无需药物治疗,不在本节论述之列。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神曲60,g,山楂180,g,茯苓90,g,法半夏90,g,陈皮30,g,连翘30,g,莱菔子30,g。

  功能主治:具有消食化积,和胃止呕的功能。适用于乳食积滞引起的吐乳。症见食毕即吐,吐物气味酸臭,吐后胃脘舒适,脘腹胀满,厌食纳呆,大便酸腥秽臭,或秘结难下,舌苔厚腻而垢,脉滑数。

  用法用量: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用温开水或麦芽汤送服3~6,g,1日2~3次。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二……………………………………………

  药物组成:茵陈蒿9,g,栀子6,g,大黄3,g,黄连6,g,竹茹6,g,枳实6,g,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6,g,甘草3,g,生姜3,g。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化湿,降逆止呕的功能。适用于脾胃湿热引起的吐乳。症见呕吐恶心,食入腹胀,多伴有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两胁胀痛,白睛及皮肤发黄,尿黄如柏汁,大便秘结或便稀,色白,舌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陈皮9,g。功能主治:具有养胃气,降逆止呕的功能。适用于胃气虚弱引起的吐乳。症见吐出清水,不酸不腐,食欲差,囟门多凹陷,手足不温,面黄带白,神情淡漠,倦怠嗜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用法用量:共研为粗末,每次3~6,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四……………………………………………

  药物组成:竹叶6,g,生石膏12,g,法半夏5,g,人参3,g,麦冬9,g,甘草3,g,粳米9,g。

  功能主治:具有滋养胃阴,清热止呕的功能。适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吐乳。症见干呕恶心,吐物不多,唇红舌干,手足心热,或日晡潮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五……………………………………………

  药物组成:公丁香3,g,吴茱萸3,g,党参6,g,白术6,g,干姜3,g,甘草3,g。

  功能主治:具有温中扶阳,降逆止呕的功能。适用于脾肾阳虚引起的吐乳。症见多为朝食暮吐,吐出奶瓣或宿食,面色白亮而无神,四肢清冷,腹部隐痛喜按,踡卧少动,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滑润,指纹淡青。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六……………………………………………

  药物组成:人参3,g,苏叶3,g,葛根3,g,前胡3,g,姜半夏4,g,茯苓6,g,陈皮6,g,桔梗4,g,枳壳4,g,木香4,g,甘草3,g,生姜2片大枣2枚。

  功能主治:具有祛风散寒,和胃止呕的功能。适用于风寒客胃引起的吐乳。症多见于冬春,起病急,呕吐食物或奶瓣,呈喷射状,吐量多无秽浊气味,口不渴,饮水即吐,伴恶寒发热,脉浮。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七……………………………………………

  药物组成:藿香6,g,厚朴6,g,黄连4,g,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具有清暑化湿,和胃止呕的功能。适用于暑湿客胃引起的吐乳。症多见于长夏,起病急,呕吐食物或奶瓣,呈喷射状,吐量多有秽浊气味,口渴饮水,伴壮热烦躁,脉洪大。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单验方及食疗

  1.陈皮6,g,石菖蒲3,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2.生姜2片,灶心土9,g。将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1日分数次灌服。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3.生麦芽6,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4.生姜2片,大枣1枚,公丁香1,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5.灶心土适量,竹茹9,g。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6.生姜3片,大枣1枚,红糖少许。水煎,分3次服,1日1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7.白豆蔻3,g,砂仁3,g,甘草3,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1.5,g,1日3次,用温开水或乳汁送服。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8.肉豆蔻3,g,干姜3,g。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哺乳时取少许放在乳头上喂服,1日3~4次。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9.海蛤粉12,g,生姜汁适量。用姜汁将海蛤粉调匀糊状,敷于涌泉穴上。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10.白豆蔻、砂仁、生甘草、炙甘草各等量。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取少许,撒患儿舌上,1日1~2次。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11.小米2,g。将小米炒黑,加母乳和水各适量,煎后去米粒,1次温服。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12.粳米50,g。将粳米煮成稀粥,用纱布过滤,取粥汤代茶饮,连服3剂。用于治疗小儿吐乳,纳差。

  13.甘蔗1节,生姜6,g。将上药放于火上烧热,捣汁内服。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14.藿香3,g,神曲3,g,炒麦芽3,g,山楂3,g,连翘3,g。水煎,代茶饮。用于治疗小儿吐乳。

(0)

相关推荐

  • 治疗五硬的方剂

    五硬:1.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2.肝受风邪,头颈手足强直:3.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 详见百科词条:五硬 [ 最后修订于2016/8/9 16:32:03 共412字 ]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七、其他疾病

    85.感冒 感冒一般称为"伤风"或"冒风",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中医认为,本病系感受六淫之邪,机体卫外功能减弱,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 本病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四、外科疾病

    53.疔疮 疔疮又称疔毒,是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疮疡.此症随处可发生,但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以及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对疔疮如果处理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二、妇产科疾病

    27.闭经 女子年满十八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非怀孕而停经三个月以上者均称为经闭.前者为原发性经闭,后者为继发性经闭.生理性停经,多见于青春期前.妊娠.哺乳及绝经后期,以及少见的居经.避年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内科(3)

    19.淋证 凡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酸者称为淋证.淋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乳糜尿.前列腺炎等疾病. 淋证是肾与膀胱的功能失常,其主要原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内科(2)

    9.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系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满或疼痛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多属于本病范围.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胃脘当心而痛"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内科(1)

    一  内科疾病 1.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均可发生咳嗽,其他脏腑有病影响到肺时也可引起咳嗽. 咳嗽一症,首当鉴别其为外感咳 ...

  • 100种常见病药食治---内科(1)

    一  内科疾病 1.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均可发生咳嗽,其他脏腑有病影响到肺时也可引起咳嗽. 咳嗽一症,首当鉴别其为外感咳 ...

  • 『药食同源』名单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1 .丁香 丁香   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2.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主治寒疝腹痛 ...

  • 『心脏病人生活宜忌与饮食调治』三、心脏病人的饮食调养

    心脏病人的饮食调养 心肌梗死患者每日胆固醇总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内,应以花生油.香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为烹调用油,并避免食用过多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可适当吃些豆类及豆制品. 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