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变老的70后:怀念乡村的拖拉机

01

上世纪70年代,乡村里的拖拉机好少,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其实,那时候乡村,连拖拉机路都少得可怜。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大山里,从乡里到县里,只有一条砂石路,一到下雨天,别说拖拉机,就是走人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下雨天,路面有很深的积水和稀泥,路基也常常坍塌。

从村里到乡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拖拉机路,上坡的路段,被雨水冲洗出很深的壕沟。

即便路不像路,但是村里人依旧梦想着能有拖拉机开进来。

但凡有拖拉机的村,代表着富有和发展。

02

农资物品,要从县里转到乡里,再从乡里转到村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村里有拖拉机,就好多了。可惜,我们村没有拖拉机。

去乡里买农资的那些日子。我的父母总是在凌晨四点钟就出发,匆匆忙忙赶到乡里,然后买下一百斤左右的东西,想办法挑回家。

有一回,父亲的脚受伤了,挑东西的任务,落到了母亲的身上。母亲身材矮小,挑着一百斤的肥料,显得很吃力。但是母亲咬紧牙关,花了三个多小时,把肥料挑到了家里。

那一天,母亲的肩膀上,有了血泡,还流出了血。

父亲心疼,但是毫无办法,只是捶打了一下自己的胸口,抽了好几支烟。

过了几天,父亲说:“我去村里一趟,看看能不能把路修一修,起码也要让拖拉机能够用得上。”

要致富,先修路。

村里组织了青壮劳力,把通往乡里的路,重新铺了一下,虽然依旧坑坑洼洼,但起码拖拉机能够行驶了。

来年春天,村里有了第一台拖拉机。

村里的万元户老庞,花了两千多元,买了一台二手的手扶拖拉机。车厢是绿色的,上面还有栏杆。

老庞说:“以后,大家去赶集,就坐我的车吧。”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越来越羡慕赶集的人。不是因为集市上很热闹,而是因为可以做一回拖拉机。

去赶集的时候,大家坐着拖拉机去,回来的时候,拖拉机就满载而归了,东西用拖拉机运送,人就只能走路回了。

暑假的时候,我缠着母亲,带我去赶集。

坐在拖拉机上,我觉得自己很威风。

“轰轰”的声音,掩盖了说话的声音,颠簸的车厢,让人有一种想作呕的感觉,我使劲抓住栏杆,一刻也不敢松开。

我忽然感觉到,有风从耳边吹过,还吹在脸上,挺舒服的。

自从村里有了拖拉机,村里人的腰板也挺得更直了。我们乡里,有七八个村,有的村连拖拉机路都没有,更不要说买拖拉机了。

在聊天的时候,总有人情不自禁聊到和拖拉机有关的话题。

03

其实,村里的拖拉机,是经常会“罢工”的。

比方说,走到半路上,轮胎没有气了,发动机熄火了,前面的轮胎掉进沟里了,转向器失灵了......这些毛病,接踵而至。

当年,村里没有人会修拖拉机。

我的父亲,主动请缨,去帮忙修拖拉机:“我以前在机械厂干活,会修柴油机。不也是一个道理么?”

俗话说:“死马当成活马医。”

经过一次次组装、拆卸,父亲成为了村里第一个会修拖拉机的人。

那时候,修拖拉机,多半是免费的,就是在主人家里吃几顿饭。偶尔,父亲也能得到一包烟。

村里人变富了,因此村里的拖拉机也慢慢增多了。从一台到五六台,只要了两年时间。

屋后的大山上,也有了新的拖拉机路。

大家去山里伐木、砍柴,都能够坐上拖拉机了。

农闲的时候,很多人到山里砍柴,卖到乡里的食堂去,也有人卖到县里的工厂去。

端午节,村里人去山里摘粽叶,然后用拖拉机运送到城里的农贸市场,也能卖不少钱。

从此,村里有了拖拉机,直通县里,交通更加便利了,经济也变得活跃了起来。

有一回,有人用拖拉机从县里运回很多的毛毯。说是工厂里生产的次品。大家都争着买,很快就抢购一空了。

这一次,让开拖拉机的人,变成了生意人。有人专门靠贩卖城里的东西赚钱,不仅在本村卖,还送到外村去。

04

其实,村里最喜气的时候,应该是用拖拉机接亲的时候吧。

不管谁家有姑娘出嫁,或者有男人娶媳妇,都要请上一两台拖拉机,才显得气派。

我的一个表舅,结婚的时候,请了两台拖拉机,从娘家运了很多东西过来。有石磨、碗柜、八仙桌、木床、大红被子等。

所有的东西,上面都系着一块红布,是很吉利的意思。

办喜酒的时候,开拖拉机的师傅,要坐在重要的位置,大家轮流敬酒:“师傅,辛苦了。”

再后来,村里的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不仅有拖拉机来来往往,还有客车和小车、三轮车、农用车。

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向往外面的大世界,漂泊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人少了。

一些赚了钱的年轻人,都是开着小车回家,村里的拖拉机,也就黯然失色了。

忽而回头,70后的人,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白发悄然爬上了头顶,皱纹也冒出来了。

更多的70后,从乡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关于乡村的故事,只能去记忆里寻找了。

也许,在你的记忆深处,有一台拖拉机,轰轰隆隆地开过去,一头是农村,一头是城市;一头是故乡,一头是异乡。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妻跑族」背后破碎的乡村家庭

    ' 母亲是35岁这年逃离村庄的.六年前,父亲花两万块钱把她从四川娶了过来. 逃离发生在秋收农忙季.村民们戴着草帽,淹没在秋天温和阳光下大片的玉米地里,从远处望去,金色的玉米秆如海浪般随风波动.母亲也身 ...

  •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二卷 换家门 1

    大红喜联,高大的新房,突突突的拖拉机,承包枣林,肖承建改变了家门,让街坊们尤其是同龄人羡慕不已,他家今年变化很大. 他自己借钱,姐姐帮着贷款,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为了进出方便,原来的寿材柏木小角门,变 ...

  • 母亲的三重人生

    母亲的三重人生 柴华 一.倔强的细妹子 三年自然灾害那几年,我的母亲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小县城里.她是我嘎公嘎婆(姥姥姥爷)的第一个孩子.那个年月湘西四处缺粮洪涝,世代哺育我们的沅水发了疯般乱涨,湘西没了 ...

  • 方长荣:九斤回家|小小说

    沧浪:疫情之下脸谱精彩纷呈|散文 文/方长荣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还有二十天不到就要过年了,在北京打工的九斤有点急不可耐,关键时刻却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是母亲病危要他赶紧回家,慌得他来不及请假就跑到 ...

  • 我的父亲,忆二叔

    我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祖辈父辈世代为农.在我13个月大的时候我的父亲在乡里砖厂做工因砖窑坍塌工亡.祖父,母亲,二叔去砖厂处理父亲赔偿事宜,拿到2172.4元赔偿金把父亲遗体拉回村里,祖母和母亲整日以泪 ...

  • 【山西】卢青云丨小说/老薛家的新鲜事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卢青云:山西垣曲人,爱好文学,以文会友.现供职于垣曲某企业. 老薛家的新鲜事 卢青云 这几天薛文胜正在为一件事情烦恼. 薛文胜早些年经营拉货车 ...

  • 一杯酒4000元,划算!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村支书探望父亲时,告诉说村民们把"福酒路"改名了,叫"公仆路".父亲没有答话,只有两串泪水从他苍老的面颊流下-- 文:彭振 ...

  • 箫陌:文化村|小说大赛(79)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箫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王庄曾被称为文化村,那段日子很辉煌,也很短暂! 一九九二年,六艾大爷家出了王庄历史上的第一个中专生,是他家二妮儿枝. ...

  • 渐渐变老的70后,好怀念插秧割稻子的日子

    渐渐变老的70后,好怀念插秧割稻子的日子

  • 渐渐变老的70后,怀念“提火盆”的冬天

    渐渐变老的70后,怀念“提火盆”的冬天

  • 渐渐变老的70后,一定要放下面子,远离“三个局”

    俗话说得好:"人过五十,知天命." 人生短短百年,过了五十,人生就过半了. 经历过人生百态,人情冷暖,慢慢也就看清了人心,读懂了人性,这个阶段,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讨好谁了. 人到五十 ...

  • 渐渐变老的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吗?

    渐渐变老的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吗?

  • 渐渐变老的70后,还记得家乡的路吗?

    渐渐变老的70后,还记得家乡的路吗?

  • 渐渐变老的70后,学会对这五种人“薄情”

    七零后,一晃人生已过半,迈入了知天命的年纪,不再年轻. 七零后,体会过了种种世态炎凉,看淡了人情冷暖,接下来的路也越来越难. 可正如有句话说的,人只有经历过了一次次磨难洗礼,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人和事. ...

  • 渐渐变老的70后,有“五个怕”

    70后,曾经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大部分的70后,都是在农村出生,家庭非常贫寒.后来,靠努力读书.外出打工.创业,从农村走进了城里,很多人,在城里安了家. 忽而回头,看看自己 ...

  • 渐渐变老的70后,如果你还看不清这“四个真相”,多半要晚景凄凉

    以前觉得50岁是件很遥远的事,后来慢慢才发现,18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知不觉,七零后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年轻时,我们有着足够的资本去挥霍,争取想要的一切,到了五十岁后,才明白藏在生活背后 ...

  • 渐渐变老的70后: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见不到的故人

    作者:南山大叔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01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叫<乡愁>,是这样写的: 02 是啊,乡愁,是一个外出奔波的人,永远难以磨灭的忧伤,是一个人的叶落归根的心灵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