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59年1月7日,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冯国璋出生
位于天津河北区海河的金汤桥桥头的奥匈帝国驻天津领事馆,建于1908年,是奥租界内惟一一处由奥匈帝国政府出资建造的房屋。奥匈帝国在天津租界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当时奥匈帝国政府还是想好好经营一番的,修马路、通电灯,据说租界内的建筑物多是模仿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而建造的。很多军阀政客也将滨临海河的奥租界作为置业建宅的首选之地,冯国璋、鲍贵卿、王占元、王士珍、龚心湛、曹锟等,都在奥租界建有富丽堂皇的寓所。
冯国璋在津有多处房产,其中两处是他的寓所。其一,在河北四马路、宇纬路拐角处(今河北区宇纬路6号),共有楼房24间,平房47间,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这所住宅是冯氏代理大总统时修建的一所花园式别墅。院内主体建筑是二层西式小洋楼,造型别致,整体性强。
其二,在奥租界二马路与沿河马路(今河北区民主道50~54号和海河东路花园巷),是冯氏于1913年购自奥工程师布吕纳的三所楼房,占地6.376市亩。1915年又委托一位德国建筑师按原建筑风貌设计进行扩建、接建,并修建了庭园式花园,人称"冯家花园"或"冯家大院"。共有楼房110间,平房54间,建筑面积4661平方米。
冯氏故居的对面便是他的老上级、袁世凯家族的宅子。这是一幢造型很漂亮的西式楼房,即便是在天津这么多小洋楼中,这也算是出类拔萃的。建筑平面呈折角“L”型,位于“中轴”位置的是一个类似六角钟楼式的建筑,这是“采光亭”,这种造型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在德国建筑风格中进行演化,变为有外棱的“扣钟”。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层楼房,都有着又高又陡的双坡顶。这幢楼1918年落成,这时袁世凯已经病逝。所以虽然被称为袁世凯故居,但其实袁世凯一天也没住过。据说这样的建筑格局寓意:“左右逢源(冯袁)”。
冯国璋,字华甫,河北河间人。咸丰九年(1859年)1月7日(农历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冯国璋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冯家原是村中大户,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冯国璋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副总统、代理大总统等职。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北洋军阀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童年在家乡私垫读书,青年时求学于保定莲池书院,边学习,边谋生计,最后因贫困难支而辍学。冯国璋是中国著名笑星冯巩的曾祖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北洋武备学堂学习,由于刻苦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890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充当教习,颇受学生敬佩。1893年投聂士成军中当幕僚,忠于职守,甲午战争中,随聂转战东北前线,屡为聂出谋划策,所以聂军战绩较佳,颇得聂士成重用,这也是冯国璋发轫的开始。1893年10月至1894年5月,随聂士成率武备学堂学生考察东三省边境地区,充任注说。同时协助聂士成编撰《东游纪程》,该书所记为逐日行程及沿途见闻,有关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贸易均有记载,尤详于兵要地理、地形地貌、驻军驻防、驿站道路等边疆地区情况。中日战争中,冯国璋因功受清廷褒奖,随聂士成驻山海关保卫京畿,任该军军械局督办。
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于1918年10月10日被皖系胁迫卸任后,郁闷寡欢,仅过一载,即1919年12月28日晚11时,因伤寒不治在北京帽儿胡同冯氏官邸逝世,享年61岁。冯国璋临终口授遗言给徐世昌总统:“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
冯国璋当时已深切地感知,一个自诩为泱泱大国的国家,由于数百年来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国力早已衰败不堪,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一大截了。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