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高古玉器 钻孔 干货
钻孔,是古人最那首也是最原始的制作玉器的方式,手拿石头或骨头做的钻孔,或实心或空心,配合解玉砂,单面或交替钻磨
人们也会巧妙的利用弓钻的动力学原理,进行钻孔
在钻磨的过程中,因石棒或骨棒与玉体发生摩擦,造成石钻严重磨损,所以玉孔的孔道会外大内小,并留下磨痕与解玉砂痕
如上图故宫博物馆所藏红山文化玉佩,便是小孔对钻而成,双面喇叭孔,两面皆有旋痕
小孔背面图
因解玉砂粗细问,钻棒的转动不稳定原因,用力不均匀等情况,会造成粗看孔道规整,细看还是有深浅不易现象与不稳定性
如上图可见,孔壁上常留着一圈圈清晰的旋痕
深度学习发现,螺旋纹还是存在不稳定性
背部打孔更多是为了保证花纹的完整性
上图的双人首玉饰的管壁,在牛鼻孔底端还留着一小颗用圆管形工具钻孔到最后时,在器表留下小小的圆锥状凸起
先用圆管或圆棒形工具从同一面,以大约六十度的斜面向下钻磨到一定深度,如此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牛鼻孔
孔道基本成型后,再用较细的工具,从更倾斜的角度将两个孔横向打通。
细节可见,红山文化玉器孔壁上有清晰的旋痕
更细可见,因留基台原因,孔的底部还留有小小的圆锥形凸起
上图可见兽面纹玉饰的孔壁也有清晰的旋纹,但因为长期穿绳佩戴,而磨断了中央直梁,造成了类似残缺现象
如果部落更大,人员够多,挑选的解玉砂资源粒子细,转速教高的情况下,就会留下比较细密的旋痕。上图所见故宫的文化玉鸟便是如此
制造一件玉器,首先在玉片上磨出小孔
然后再用錾子敲錾圆孔,这个步骤要慢,防止炸裂,使孔扩大。
基本成型后,最后用磨棒修整孔缘,达到圆润效果,
但是这样的孔也有个弊端,那就是孔不规则圆
第二种就是盘形孔钻磨法
因为史前工具的硬度都不高,很容易被坚硬的解玉砂磨损,所以两面对钻的圆孔,孔径都会越来越小,倾斜的孔壁在中央相遇的地方会形成一圈接合线,制作一枚玉器,首先用前端磨出一圈宽斜面的棒子,从玉片两面钻錾,这样制作的圆孔,周围会有一圈宽斜面,好像敞口圆盘,斜面上还有细密规整的同心圆磨痕。
孔壁中央有接合线,俗称为基台
孔壁中央的接合线,犹如井沿边口
上图馆藏红山玉猪龙,孔壁中央有接合线
孔壁中央的接合线,依然清晰可见
作为远古的重要地区,华西地区比较流行单面钻的圆孔,所以留有旋痕的孔壁多呈单面喇叭形。操作方式为在钻透之前,即将断未断时,去轻敲中央的玉芯,不可以用力太重,再将它掰断取出,但是有一个弊端是,孔边常留下参差的毛边。
如上图所见,玉璧正面与侧面的线绘图
上图为典型单面钻孔,单面特征为微斜的孔壁留有疤痕,底面还留有参差毛边,这个特征比较明显
而到了龙山晚期,琢玉的技术越见成熟,不少玉器上的小圆孔都很圆正,作为玉器爱好者,千万不要用红山的审美方式去鉴赏商周
龙山晚期已达到孔壁斜度变小,旋痕若有若无,这充分说明此时使用的解玉砂粒子细,而于此同时钻孔时的转速也提高了许多,这是文明进步的特征
上图可看出虽然旋痕大致平行,痕迹断断续续,说明了当时解玉砂是游动的,经佩戴,已达到圆润状态
有些玉器甚至可以见到,放弃钻孔点选择另一处的遗痕
第三:玉琮必须采用两面钻的方法
如下图可见,从这件未完工的玉琮可见,错位的基台
古人惜玉,取出来的中段也会保留下来
玉器表面细密钻痕,大致平行而解玉砂游走,说明游动的解玉砂很细,转速也很高。
如上图可见,玉琮内壁双向的喇叭,而芯料又是两端小而中央大。这就说明了圆管在向下钻的时候,管壁急速的磨耗,越变越薄。
最后我们用三张绘制图,来充分了解芯料是如何取出的。
首先在单面钻孔
然后在相反的一面对应钻孔
最后,取出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