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在上海站坐火车
梁东方
自我感觉对上海是很熟悉的,曾经在一年之内来过多次,总计居住时间超过三个月……不过那都已经是将近十年前了。十年间虽然也还是多次来过,但是每一次都是在上海周边,甚至都没有来过上海站。
这一次来上海站,也不过是从这里坐火车而已。前往火车站的最快捷便利准时的交通工具是地铁,在上海地铁上便已经能看到一些与时代同步的文明:有抢座的人,也有见了空座而骄傲地不坐的人;有看手机的人,也有不看书手机而看书的人。多数人都是有自我约束意志、有公共空间意识的,这是上海的意义所在,人们的状态更接近国际上的惯例文明。
上海的秩序感,公共交工工具上的现代文明状态与这个城市的气质气氛的形成密切相关,这些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上下车的秩序、上下电梯的秩序、不高声的文明,戴着耳机看自己手机而不制造噪音的文明,甚至是他们穿衣打扮的有款有份儿的样子,都直接促成了这个城市的气质气氛的形成。上海在公共场合层面的国际化,标志着它与国际都市在硬件之外的软件上的看齐乃至同步。
上海站南广场进站的滚滚人流边,星巴克的店外玻璃墙边,一对男女热烈地拥吻着。
这样的景象在上海也许比其他城市是要更让人习以为常一些吧,不过很多进站的人也还是会看过去,甚至会互相交换一个眼神。虽说见怪不怪,无人干涉,无人围观,但总是会多看一眼,正好可以让乏味的赶火车的旅程中多那么一点点乐趣,也让这庞大城市之中一切交通都必须在机械运转之中的人与物,可以有一点点属于人性的轻松。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这对男女是大家没有花钱就请来的演员。他们演得很投入,与整个城市的气氛无缝对接。
乘客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按照铁栅栏儿规定的路径,转着圈儿往里流淌。大概每分钟都有百十人,甚至一两百人,以这个流量不断地往里流,永无止境,蔚为大观。所谓大都市,此之谓也。而管理得好的大都市,让如此汹涌的人流有序流淌,在不至于失控的前提下还让每个人都相对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属不易。
在数个取票大厅之中的一个去取票,豁然看到里面安装着一溜儿几十台自助取票机。进入这个大厅不必安检,却很有秩序。想想去年在广州站广场上那只有几台取票机其中还有只能取广深票导致排队的人个个焦急不堪的情况,实在强得太多。
在自助取票大厅里还有持有效护照、通行证,非二代身份证及儿童取票专窗。这个好像在全国有专门开窗的也不多。这里还有商务座的VIP迎宾台,有自助销售三天以内的车票的售票机……
上海终究是上海,十年不见,上海站已经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了。
车站在地下与地铁连接,通道里有商铺门脸一条街,都是小店。候车室也有,甚至于厕所相对的一墙之隔的互通小操作间,也是前面小店的。这是上海的小而精致的特点,不以为怪。小店都是明码标价,价格有的偏高,有的也并不十分高;顾客云集。
候车室还有高而长的窄桌,靠着墙。泡了方便面的旅客可以站在那里吃饭,不必再像全国很多别的地方的火车站那样很是不雅地蹲在地上吃了。
厕所的小便池之间都有磨砂玻璃相隔,推着清洁车来回擦地的保洁员擦到正有人站在那里解手的位置上的时候,就会停下来,耐心地等着。没有焦虑和不满,没有互相的敌视。一切都几乎已经做到了最好。
南北两个进站口,尽管传统使然,南口的人多,但是北口的人流稀疏安检舒朗也给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适用感极佳的选择。
上到二楼以后,有两个相对的大候车室是没有围墙和门的,直接就在大厅里,座位超多,可以让很多在别的候车室里找不到座位的人坐下来,从容地在稠人广坐的上海站里享受近于空旷的美。坐在这里也没有误车之虞,因为广播是针对所有到达与出发的车辆的,都会提前播报,都能听得到。
充电口直接插入充电,尽管需要投币,但是也不必扫码加关注;很多人都在那里为自己的手机或者充电宝充电,为即将开始的漫长旅程准备尽量充足的电力。
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的情绪都比较平静,没有我们在火车站常见的那种焦急焦虑。有一位乘客在候车室里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展开速写本,很投入地画着速写,周围的人们有时候好奇地看上一眼,也就觉着很是自然而然了。在候车之余,上海站已经能给人们提供一些属于休闲的空间与休闲的心境可能。
候车室里的自动取票机,是为那些凭身份证进入候车室没有来得及取票的乘客准备的。上海站在进入候车室的时候不进行人工的票证合一检验,不必在车票上盖章,而是直接刷身份证进入。因为身份证信息里已经有了票务信息,还没有买票的身份证是进不来的。
上海站作为一个高铁和普通铁路联合站,几乎已经做到了国内最好。
上海的先进,就是体现在这样为乘客着想的做法与设施上。这是别的地方,甚至某些一线城市都比不了的。曾经有人调侃,说应该把怎么也管理不好的某某南站交给上海管理,实在是鹄的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