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川德里张氏祖茔概说

金门川德里张氏祖茔概说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张氏祖茔在洛宁县陈吴乡境内,位于金门川德里村南一里许,坐西朝东,背依纱帽山①,前临金门涧,正对金门涧河东岸土龙沟②,与金门涧河东岸金门寨遥相对望。其地东眺九女山③,西依纱帽岭④,南有金山⑤,北为洛水。当你站在纱帽山之巅,尽览金门川山水之胜,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无比,感受到金门川山河壮丽,风光无限好,美景在今朝。自东迄南远望,莲花顶、狮子岩、神顶山、月山⑥、火石坡、前坡嘴、东柏山、望京楼⑦、马山群山高耸,犹如一面屏风,横亘于东南,风景秀丽。笔架山⑧魏然矗立,与张氏祖茔遥相对应。金门涧河东岸有九龙拱卫。金门寨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土龙静卧于此,其地至今仍叫土龙沟、土龙上。土龙沟西一里许,原有淀池,水源旺盛,相传为龙珠(夜明珠)所在之地。在金门涧河东岸,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路,向东通往土龙沟,向西正对涧河西岸张氏祖茔的石门。阴阳先生言:“这是张氏祖茔的文笔,向东南靠在笔架山上,主张家文运之昌盛。”世传这是张氏祖茔的文风脉气所在。世人称颂云:“德里张家要出三斗六升芝麻官。”正所谓“群山相拱望,九水出谷朝。九女山神羊,昂首向北行;回头望张茔,扭头难再回。扬长沟传说,遗迹今犹在。……”自古以来在金门川流传有很多传说故事,都和张氏祖茔的风水有关。土龙沟的传说、扬长沟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无限向往。
《洛宁县志》云:“山阴高道泰曰:洛西山水,至金门、北陆间益奇,诡雄诎云,霞郁异彩,宜产伟丈夫,烈女子,诚然!”
金门川峪口有龟蛇把门,谷圭塬形似一只凤凰,回首向河西眺望,形胜诡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叹为观止。
杜仁兄曾经登上金门寨,俯瞰金门山水,尽收眼底。东眺金门群山莲花顶、狮子崖、神顶山、笔架山等,如屏风矗立,清秀雅幽。西望纱帽山,与印山相映成趣。南望金山,北望金门涧河入洛,洛水荡荡。杜兄有感而发,吟诗咏赞金门形胜云:
秦岭来龙行万里,山川形胜围城起。
灵禽共贺金门峪,贵兽同守福荫地。
有龟有兽乃宝地,地灵人杰古来稀。
张家先祖有福缘,佳城幽居功德积。
江山代有先贤出,英才俊杰留青史。
精忠报国展宏图,耕读孝友传万世。
家训家风今犹在,光前裕后昭后兹。
承前启后族兴旺,继往开来箕裘继。
张氏祖茔占地四十余亩,东至界墙,西至坡头,南至祀田,北至界墙。原有柏树千余棵,古柏森森,青葱蓊郁,壮茔观瞻,合抱之柏树百十棵,树干挺拔,树冠相接,遮天蔽日,形势十分壮观。俯瞰张氏祖茔如同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金门川涧河西岸。
在张氏祖茔东南茔道口,有一株高大的螺纹柏,郁郁葱葱,顶风傲雪,巍然屹立,世人赞不绝口,相传这棵古柏是明代四川巡抚张论亲手种植。这棵螺纹柏树高14米许,树干直径1.50米,树冠直径10余米。古柏昂首,巍然挺立,直插云霄,郁郁葱葱。在树干高1.80米处西侧有一孔洞,内有蜜蜂一群,春暖花开,群蜂嗡嗡起舞。
关于这棵古柏,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有记载。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张氏祖茔古柏森森,庄严肃穆。古柏树荫下灌木葱笼,掩映享堂两楹,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享堂前檐,红纱灯高悬,上写:“张氏祖茔”。
张氏祖茔墓区分为四个区域,“大门在享堂之东,三门在享堂之西,东之东为二门,西之西为四门”。张氏家族大门、二门、三门、四门十几代先祖均葬于此茔,墓冢多达千余。明天顺岁贡蓟州通判张濬墓在始祖享堂东侧。张稔墓、张士益墓、张论墓、张诰墓、张讃墓、张诏墓均在南部区域。张氏祖茔之中树有清顺治年间张鼎延撰文所立《坟中戒碑》。祖茔中原有明清民国时期古碑百余通。“享堂之东北,传有外公陈氏绝茔一区”。陈公后裔外迁,张氏后裔每年设祭拜扫,不忘外祖陈公之恩德,报本追远,不忘本源,数百年来,相沿至今。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邱墓”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邱墓”
乾隆《河南府志》记载的“张稔、张士益、张论墓”
张氏祖茔主要建筑有:石门、石牌坊、石像生、茔道碑、张论神道碑、祖茔戒碑、祖墓享堂、四门享堂、戏楼、东厢房和戏房等。
民国二十年(1931年)德里三门后裔张居午通谋合族在张氏祖茔茔道口南侧始建戏房五间,以供演戏人员临时居住。也是张氏祖茔看坟人的住所。
在张氏祖茔东南区域,分别有石门、石牌坊各一座。
石门位于张氏祖茔东南方向,宽5.0米,高5.60米,第一层中门高3.10米,宽2.30米,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小门,宽1.10米。石门巍然屹立,美观大方,这是张氏祖茔的正门。张氏祖茔石门,面朝东南方向,正对金门涧河东岸土龙沟。石门前有石门引路碑。
石牌坊位于石门之西20米许,世称“佳城坊”,为张氏祖茔而建。佳城者,指墓地,此处指张氏祖茔。石牌坊高大宏伟,石刻精美,面朝东南方向,和石门东西相对。张氏祖茔能够建立圣旨牌坊,也是因为明朝四川巡抚张论,政绩卓著,为朝廷平定四川叛乱功勋显赫有关。这座圣旨牌坊由张氏家族出资,经过逐级申报经朝廷批准方能建造,旨意为表彰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乡贤。张论被皇帝诰封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是正三品朝廷命官和主持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张论的父亲张士益、祖父张稔均诰赠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及父亲张士益、祖父张稔均葬张氏祖茔。据下王召村大门张福禄(现年82岁)等人讲:石牌坊横梁上有四个大字“龙飞凤舞”。牌坊巍巍,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深厚的,令后人睹物思人,思考着当初建立牌坊经历之艰辛,先祖之睿智,事业之成功,仁心之义举。
石牌坊高约10米,宽8.5米。3孔门,4立柱,3重顶。中门内宽3.50米,其两边石柱双面各镌刻一副楷书联文,字迹俊秀。“圣旨”牌坊中门额上镌刻文字;“圣旨”牌坊中门额上横刻“佳城坊”三个大字。两侧小门宽1.60米,其门额、镌刻文字。
石牌坊用青光岩石构件组合而成。由四根长方体石柱,支撑起5块含有翘角屋顶式的石雕构件,分布成三级逐步升高而又对称的“楼层”式样,其下则构成3个门,故称“五楼三门”结构。石牌坊趺雕卧狮8只,分置南北护柱。坊柱、坊顶刻有多件龙、狮、花、鸟等图案。坊脊中央有麒麟1只,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四柱有“雄狮抱鼓”图案的石筋夹固且作为装饰,竖立在刻有花纹的长方体石础上。五楼中最高“楼层”顶上饰以饱含墨水的毛笔状石件,百姓常称为“葫芦顶”,此“楼层”中镶钳双面阴刻“圣旨”两字的神龛。中级两“楼层”石件对称地护卫在刻字石版两侧,起着夹固作用。下级两“楼层”石构件对称地置于两侧小门之上,且起着加固中门门额的题书刻字石构件的作用。
1997年我在德里南寨张氏后裔院中发现一青石神龛,高1.3米,宽0.30米,厚0.30米,雕刻精美,两侧浮雕二龙戏珠,龙珠在正上方,中间平面向下倾斜,上刻:“聖旨”。经调查考证此石为张氏祖茔石牌坊顶部构件。1996年,南寨张氏后裔在祖茔耕地时挖出,运回村中保存,2004年4月深夜被盗。
过了石牌坊是张氏祖茔的神道(茔道),神道长70余米,宽2米。神道两旁有古碑数通,有张氏祖茔茔道碑等,这些古碑,均为当世名家手笔,精雕细刻,文辞精美。茔道两侧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这些明代石刻工艺精湛,生动现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人、石马形态庄重,威严肃立,守护着主人,以此彰显张氏家族的尊荣和声望。
在张氏祖茔南部区域,有明四川巡抚张论墓。原来墓冢高3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张论墓坐向西北,面朝东南,正对涧河东岸土龙沟方向。墓前有一对石望柱,中间有一座张论神道碑,高3.20米,宽0.70米。民国六年《洛宁县志.邱墓》云:“明张论墓: 旧《河南府志》:祔葬祖茔。论,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大学士何吾驺志其墓。”四川巡抚张论墓为洛宁县文物保护单位。张论初葬风翼山,后迁葬德里村南张氏祖茔。张论墓道前原来树有明万历进士、户部尚书侯恂撰文的《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张论)神道碑》,张公神道碑记载了张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及一生所作主要贡献等。神道即墓道,碑,指的是立在墓道上的碑。1958年张论神道碑被毁。
2005年春张氏合族在张论墓前重建明朝户部尚书侯恂撰文的《明故诰封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公神道碑》,以供张氏后裔瞻拜,尊祖敬宗,缅怀先贤,饮水思源,不忘本也。
张论神道碑前有四门享堂,一座三间,坐西北朝东南,享堂为硬山式建筑。享堂内有石供桌、石香炉各一。四门享堂后(北边)有三间房屋,朝向东南面,为四门看坟人住所。四门享堂正对张氏祖茔石牌坊。
在张氏祖茔北部区域,北部坡根为德里“张氏始祖墓”。
张氏始祖墓为张氏始祖母党氏(始祖仲文公原配)葬此立茔。以下第二排:为二世祖贵配陈氏之墓,第三排:为三世大门祖琇配加氏、二门祖珷配彭氏、三门祖珍配秦氏、四门祖玹配侯氏之墓,左昭右穆,排列有序,令人肃然起敬。
三世祖墓前原有张氏始祖享堂一所,分为前殿和卷棚,前殿和卷棚紧紧相接,均为三间。享堂坐北朝南,均为硬山式建筑,是张氏合族祭祖之所。始祖享堂为清乾隆三年(1738年)张氏合族所建。前殿在南,为张氏家族每年春秋祭祖时摆放祭品之所;卷棚在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张象德会同合族在卷棚内树立“张氏始祖墓碑”,撰文记述张氏本源,“志籍贯”、“志世系”、“志茔域”、“志葬次”、“志祀田”、“志拜扫”、“志建立”,详述张氏祖籍,世系、葬次、祖茔的范围、规模、祀田、茔规、祭祖、建立享堂、戏楼等诸项事宜。
“张氏始祖墓碑”后设圆形青砖所砌券门一座,通往“张氏始祖墓”所在区域。券门正对张氏始祖母党氏墓。
据《张氏始祖墓碑》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置买祀田十四亩,祀田租稞,每亩四斗,夏麦秋豆,......”每年租稞收入,原欲蓄积以备重刻家谱之用。后来租稞收入专门用来作为张氏祖茔祭祖以及唱戏专项费用。
张氏始祖享堂正南100米处有戏楼一座,坐南朝北,戏楼为三间,分为两层,正对张氏始祖享堂,为张氏祖茔祭祖时唱戏之所。
1958年春全国兴起“大炼钢铁运动”,张氏祖茔千余座墓塚被夷为平地,柏树被砍伐殆尽,祖茔中所有建筑石门、石牌坊、石像生、享堂、戏楼等建筑物以及墓碑、神道碑均被毁。张氏祖茔四周原来圈有围墙,也被拆毁。唯有“张氏始祖墓碑”被拆除后,被下王召村张长升、张流磨等人把墓碑抬回去,砌在下王召村学校大门楼下,采取了保护措施,幸存至今。张氏始祖享堂、戏楼被拆除后,建筑材料运回德里村。后来在德里村三门家庙的南面建了三间戏楼,家庙东侧建了三间厢房,作为学校教室。解放后德里村三门家庙是德里村中小学。
1985年4月2日(农历二月十三日)清明节,张氏后裔重树“张氏始祖墓碑”于张氏始祖墓前,建立碑楼加强保护。“张氏始祖墓碑楼”的位置就是张氏祖茔始祖墓前享堂的位置。
张氏始祖墓碑楼,青砖灰瓦,古朴美观,庄重大方。碑楼正面横额:“流芳百代”,碑楼背面横额:“两铭世第”。碑楼内镶“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张氏合族”所立“张氏始祖墓碑”一通,墓碑为方头碑,上为碑帽,雕刻“二龙戏珠”的云纹图案,十分逼真,二条蟠龙相互对望,正中书:“大清”。墓碑高3.20米,宽0.70米,厚0.1 9米。墓碑正面正中书:“张氏始祖墓”,右侧上方书:“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旦”。左侧下方书:“张氏合族仝立”。“张氏始祖墓碑”今立于德里村张氏祖茔始祖墓前,保存完好。该碑文收录于金门寨《张氏南院家谱》。
张氏祖茔祭祖活动
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和“十月一”,张氏家族都要在张氏祖茔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祭祖之时,请两台戏班前来助兴,每个戏班都有名角压阵,届时唱戏三天,热闹非凡,称为“唱对戏”。每年祭祖之际,张氏始祖享堂前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清明节上坟祭祖,老百姓称之为“换季”。意思是,冬去春来,天气暖和了,先祖该把棉衣脱了,换单衣准备过夏天。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天气渐暖,又是一年春正好。清明到来之际,提前三天开始在张氏祖茔唱戏,到清明节这天张氏合族上坟祭祖。祭祖之时,有专门的礼生,负责高喊行礼事宜。张氏子孙从前往后,按辈分排列,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排列,秩序井然。准备就绪后,开始祭祖,礼生主持祭祖仪式。由族长开始主祭,户首陪祭,上香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礼,张氏子孙齐跪拜于始祖享堂前面,虔诚跪拜。享堂内供桌上摆满了张氏子孙准备好的丰盛祭品:整猪、整羊、面制食品(枣山)、菜肴等数十种食品和菜肴,以供先祖享用;同时将准备好的“五色绫罗绸缎”、白纸、金银元宝、银箔一同点燃,让先祖们收好衣服,换穿单衣。并告诉先祖:“张家子孙们给列祖列宗送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好衣服、好吃的、好喝的,该享用的享用,该花钱的花钱,缺少什么,尽管给子孙们说,我们一定会满足祖先们的生活需要。张家列祖列宗保佑子孙后代,子孝孙贤,平安吉祥,家族永远兴旺昌盛。”
“十月一”,即农历十月初一。每年的“十月一”来临之际,张氏后裔聚集在祖茔合族祭祖,为逝去的先祖烧纸送棉衣,老百姓称之为“送寒衣”。意思是,天气逐渐冷了,先祖该把单衣脱了,换棉衣准备过冬。这时,正值一年秋收之后,五谷丰登,张氏后裔庆祝丰收,追思先祖,借祭祖之际告祭列祖列宗,祈愿先祖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张家子孙生活幸福,福寿安康。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来之际,提前三天在张氏祖茔唱戏,聚集人气。到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张氏合族在祖茔举行大规模祭祖仪式。
每当祭祖之际,张氏子孙准备好丰盛的祭品有:整猪、整羊、面制食品(枣山)、数十种菜肴等摆放在享堂供桌上,以供先祖享用。届时有专门的礼生,负责指挥行礼事宜。族长主祭,户首陪祭,张氏子孙在享堂前按辈分排列,从长到幼,按序排列。准备就绪后,开始祭祖。礼生主持祭祖仪式。礼生高唱:上香!在礼生高声吆喝行礼的号令下,由族长开始在享堂内上香跪拜,张氏后裔跟随族长、户首一同行“三跪九叩”大礼,齐跪拜于始祖享堂前面,虔诚跪拜。同时鞭炮齐鸣,乐队奏乐,演员起板高唱,热闹非凡。同时准备好许多五色绫罗绸缎、白纸包上带籽的棉花卷成一卷谓之棉衣等物品。祭祖时上香后,将五色绫罗绸缎、白卷棉衣,金银元宝、银箔一同点燃,让先祖收好,换季时穿棉衣。并虔诚地告诉先祖:“张家子孙们给列祖列宗送来了五色绫罗绸缎、很多好棉衣,先祖们尽管享用。子孙们还带来了很多金银财宝、黄金白银,开心花钱,不必太省吃俭用,要是不够用了,张家子孙们都会按时给你们送来。祈愿先祖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子孙们也能过上有吃有喝的太平生活。列祖列宗保佑张家子孙家兴业旺。”等行礼程序全部结束后,礼生高喊:“礼毕”,祭祖宣告结束。
祭祖结束后,张氏家族户首宣布《张氏族规》:
“其一:今天参加祭祖的张氏后裔,凡是学业有成者都给予奖励。初中毕业生,本人可持毕业证到享堂内领猪肉二斤。省里专科毕业生(前清时期,为举人、进士、贡生、太学生)领猪肉二斤,同时奖励发放礼帽一顶、靴子一双、大长衫一袭;其二:公布学业优秀者,家庭困难无力就学者,张氏家族动用官产给予资助,并宣布资助学子名单;......”
张氏家族的这种举措,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垂范后世,影响深远,充分显示了张氏先祖重视教育,尊儒重教,注重培养家族人才的长远理念。不仅弘扬了张氏先祖功德,又起到了鼓励张氏后裔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强化“忠孝为本,家国一体”的济世理念,培养张氏子孙勇于进取,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真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每年“清明节”和“十月一”这两次祭祖活动,都是传统中的墓祭形式,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这是一个家族综合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方式,故而各家族对这两次祭祖活动都非常重视,不惜花费巨资,都尽力将祭祖活动举办的非常隆重。自古以来在金门川流传有谚语云:“车辆辆,拉锯锯,张家坟,唱对戏,你去不去,去!”由此可见,张氏祖茔祭祖活动数百年已相沿成习,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中国人祭祖主要有墓祭、庙祭、家祭等形式。这种每年两次祭祖(墓祭)习俗,世代相沿,延续数千年,由来已久,用意深远。张氏后裔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尊祖敬宗,和亲睦族”,正如《张氏始祖墓碑》碑文“志拜扫”中所说:“但遇拜扫之期,凡我族众参差不齐,甚有惮远不至者,因从族议,将稞租备祭演戏,使远近闻知毕集,上以敬祖,下以睦族。”由此可见,张氏家族祭祖的真正目的是:“上以敬祖,下以睦族。”通过祭祖形式,加强家族联谊活动,增进亲情,加强家族成员交流,真正起到强化家族内部团结,珍惜同族之间手足之情,和睦相处,同甘共苦,患难相恤。充分表现了张氏先人对祭祖的重视程度和极其深远的希冀,张氏后裔通过这种祭祖的方式来告祭先祖,祈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祈求庇佑张氏家族世代昌盛,后辈子孙兴旺发达。
1947年8月洛宁解放后,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移风易俗,全县各村各大家族官产被没收充公,相沿数百年的合族大规模祭祖活动被迫中断。
自1984年清明节开始,德里张氏家族在祖茔相继举行了连续五年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后来终因祭祖费用没有来源,而难以持续进行。之后,每年清明节之际,张氏后裔都会自发组织,不约而同来到张氏祖茔,在张氏始祖墓前,举行简单的祭祖仪式,上坟烧纸,上香祈愿,略尽子孙孝心,以此来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方向,这一点毋容置疑。张氏家族的好传统好家风,永远是我们张家的传家宝,张氏后裔担负着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这是每个张氏子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我们要将张家的好传统、好家风发扬光大,传至子孙后代,为弘扬社会正能量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世移时易,今非昔比,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提倡新风尚新风俗,与时俱进。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许多民间组织每年都举行大型的文化祭典活动。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陕西省宝鸡市炎帝故里“炎帝陵祭祀大典”;陕西黄陵县黄帝陵,每年公祭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陕西省祭陵办承办、延安市政府、黄陵县政府协办“黄帝陵祭典”;河南省新郑市是黄帝故里,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每年在这里每年举办规模空前的“黄帝故里祭祖大典”;甘肃省天水市太昊伏羲故里“太昊伏羲祭典”、河南省淮阳县“太昊伏羲陵祭典”;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祭典”、山东曲阜市“祭孔大典”、福建省莆田市“妈祖祭祀大典”等,这些传统大型祭典,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各大姓氏和家族举行的祭祖大典活动,河南省濮阳市是张姓得姓始祖挥公故里,濮阳市政府举办的“中华张氏祭祖大典”、河北省清河县“世界张氏祭祖大典”、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张良故里“汉留侯张良诞辰祭拜大典”、河南省禹州市张良故里“谋圣张良诞辰祭拜大典”、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诞辰祭祖大典”、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张载祠墓祭典”以及举办的大型张载文化交流活动、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诞辰大典”、湖北省武汉市“纪年张子洞诞辰铜像揭幕仪式”等,这些祭祖文化活动,由来已久,延续数千年,规模巨大,深入人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永远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主旋律,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正确发展导向。中国历代先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优秀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是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拜情结,这是培养新一代年轻人爱国、爱家、报国的基础,是提高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凝聚力的最有效方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追根求源,报本追远;山高水长,根深叶茂!心存感恩,知恩图报;忆往思昔,珍惜现在。炎黄后裔,同脉同源;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共度危难,爱家兴国;继往开来,昭示来兹!
关于金门川几个地名的注释:
①【纱帽山】:旧称墺子疙瘩,在德里村西,因其形如乌纱帽而得名纱帽山。
②【土龙沟】:在新寨村南,因沟中有土岭,其形如一条卧龙而得名土龙沟。土龙上:在新寨村北,因沟中有土岭,其形如一条卧龙而得名土龙上。
③【九女山】:在谷圭村南,自庙上村向东北延伸,形成九座山峰,故名九峰山。世传为九天仙女下凡,衍化为九座山峰,又名九女山。谷圭寨,因其位于九峰山下,故名九峰寨。
④【纱帽岭】:其岭在金门涧河西岸,自金门山绵延而来至寨子村西南,长十余里,因其形如乌纱帽而得名。
⑤【金山】:在金山庙村南,其村因金山而得名。远望山峰,因其形如金字,故名金山。原名金门律管村,因其地所产的竹子可制作笙管故名。
⑥【月山】:在月山塬村东。从空中俯瞰,因其塬顶形如一轮弯月,故名月山。其村、其塬因此而得名。月山塬北塬头,古有月山寺,在陈吴村南一里,民国三十一年被拆毁。庙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今犹存。
⑦【望京楼】:在韦家疙瘩村北,王召寨村东六里许。相传战国时期,韩王女逃难至此,出家皇姑庵,日久思亲,经常登上山顶眺望京城,得名望京楼。皇姑庵在望京楼南侧半坡。
⑧【笔架山】:一名鸟喙山。在陈吴乡南四十里。远望因其山峰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
⑨【神顶山】:在洛宁县东南三十五里。古名阴山、神顶山,即神顶寨。宋朝时,在神顶山顶筑寨镇守,故名。神顶:形容山顶之高,故谓神顶。
⑩【金门山】:在洛宁县南三十里。凡指陈吴乡境南部的所有山脉统称。
张泽武作品集锦
优免感恩碑
金山庙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三)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五
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总结
张家建造石牌坊——“土壅脖”的故事
洛宁县下峪镇龙门店村大瓦罐沟张氏
洛宁县涧口乡明珠村韦氏家族清代族碑
2018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德里张氏家族清明祭祖纪实
2019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要点
《谒张兵部墓感怀》(古风)
咏书城(古风)
三修族谱传家风 誉满桑梓美名扬-记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雷学林
洛宁凤翼山张鼎延墓及神道碑
张兵部谷圭拜祖
咏金门川(古风)
一代名医张玉堂生平
话说张论不看县令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
张兵部之母段夫人的传说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二
太平盛世修家谱 承前启后传家风——德里张氏编纂《张氏族谱》纪实
洛宁县新寨村张氏家族倡议修建大门记
洛宁老城西街金氏文化(一)
(七)《琅华馆帖》专集刊刻本及传世拓片
马希周之死
(八)张鼎延主持镌刻《琅华馆帖》的初衷和真实意图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一)
德里张氏家族诰封圣旨(一)
洛宁县德里张氏诰封圣旨(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二)
洛宁草莽枭雄张青生平事迹(三)
德里张氏家族修谱筹资大会胜利召开
德里张氏宗祠概况及德里张氏捐资功德碑
洛宁县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一)——官庄村名由来及各大家族概况
洛宁县东宋镇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二)——官西村西街张氏文化专刊
官庄村张氏文化专刊(三)——官西村东街张氏文化专刊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二——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三——金山庙村三门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金门川金门寨张氏家庙(一)
洛宁县金门寨张氏家庙(二)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四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五——金山庙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山庙村张氏文化之六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为《德里张氏家乘》杀青而作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一)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二)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一)张氏得姓起源考略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二):关于张氏起源地——张城的考证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三——晋国张氏的发展迁徙及分布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五——陕西同州张氏家族渊源概况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六——德里张氏家族概况
洛宁县金山庙村张氏家谱序(一)
德里张氏家乘序(一)
德里张氏家乘序(二)
家谱的价值是什么?——写在洛宁德里《张氏家乘》付梓之前
张氏家乘序(四)
张氏家乘序(五)
洛宁县王召里下王召村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
永宁县王召里乡约李通、张月,地方李柱以据实回覆事
2020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工作概况
"神笔"王铎与《琅华馆帖跋》——揭示张鼎延刻制《琅华馆帖》的真正原因
洛宁县磨头村发现清代优免差徭的历史文献一一《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
研究洛宁历史人物张琯生平的重要物证—— 蓝孺张公暨吕宜人合葬墓志铭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