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三伏天脾胃容易受伤害?该怎么办?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机会。

三伏天期间自然阳气鼎盛,根据“春夏养阳”的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时候,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使得身体气血循环加快,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湿热蒸腾,脾土最易受伤

中医认为,三伏天气候以暑、湿、热三气当道,三种邪气最易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情况。
三伏天基本处于“长夏”时期,“长夏”对应五行中“土”,位于夏末秋初,时间横跨7、8月,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
此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所以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外界阳气最盛,湿气重,最容易生病。
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
但脾脏喜燥而恶湿,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脾脏好不好,看看这些就知道

1.没有食欲、无饥饿感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人体摄入的各种食物和水分,同时再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才能为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当很多人出现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或者表现为没有饥饿感的时候,说明其脾脏的运化功能下降。

2.早上起来眼睛发肿

脾胃虚弱将会导致自身气血不足,身体血液循环能力下降,逐渐影响到人体的肝脏,进而导致眼睛经常疲劳,随着病情的加重,眼睛还会出现发肿、发红的现象,眼袋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发现早上眼睛发肿但是自身没有困意,很可能是自身脾胃不好。
3.嘴角生疮
很多人三伏天贪吃辛辣刺激食物,比如辣椒,烧烤,芥末,烟酒等等,就可能会出现嘴角生疮,嘴巴起泡的情况,不过在改变饮食清淡,嘴唇会慢慢的变好。

三伏伤脾,如何养脾?

1.饮食

一日三餐能定时,但也要保证营养搭配。就算是在最炎热的夏季,也还是要尽量做到“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这是养护脾脏最佳的方法。
同时,最好不好嗜食生冷之品,虽然求得一时的爽快,但吃进去可就损伤了脾阳,就好像一盆冷水突然泼到了火苗上,这时候的火苗,还能旺吗?
对于儿童和老人家,脾胃功能比成年人虚弱,三伏天养脾更要注意吃得适度,不吃少吃生冷、过硬食物。
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戒烟忌酒,多吃温性的食物,比如说山药、扁豆、莲子、栗子等。

推荐:消暑祛湿粥

食材:赤小豆10g、白扁豆10g、眉豆10g、薏米10g、莲子10g、芡实10g、陈皮15g、米100g
方法:将所有食材洗净置入锅中,加水500ml同煮,武火煮开,转文火慢慢熬至米熟即可。
2.运动
“脾脏喜燥而恶湿”,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躲在小吃店里啃冰淇淋,加之有些人本身就体寒,多余的“内湿和外湿”包围了脾脏,脾阳不能正常运化食物,自然无法化生水谷精微。
三伏天虽热,适当的走出门去运动,可以利用出汗的机会,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体外,起到健脾养脾的作用。推荐每日晨起慢跑半小时,以汗出适中为佳,同时还能醒脑提神,保证一天都有精神。
3.保暖
很多人觉得在三伏天“坦胸露乳”的没关系,本来就应该接受一下大自然的阳气。
然而,大自然本分阴阳,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为旺盛时期,但不代表没有阴气,加之快节奏的大城市,处处有“空调凉风”,着装的过度暴露,不仅不会顾护阳气,反而可能会令寒邪直中体内,损伤脾阳。
因此不分男女老幼,其实都应该在三伏天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是不能让腹部受凉。脾胃虚寒患者更是如此。
4.艾灸
针对“脾阳受损”,艾灸的温热刺激,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在家可用艾条来灸神阙穴、中脘穴、足三里,用艾条药力和热力健脾益胃。
神阙穴:位于脐区,胳中央。由回阳固脱,补益下元的作用。
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还有一种取穴方式是,从胸骨剑突到肚脐是8寸,中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艾灸中脘有健脾化湿,和胃降逆,理气消滞,止痛的作用。
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艾灸足三里有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5.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在床上,双手掌重叠,放在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5次,直到腹部觉得发热为止。
此法有补脾健胃之功,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