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拍手叫好”?
家长为何“拍手叫好”?
作者:李广生
“双减”政策出台,媒体反馈的消息是“家长拍手叫好”,这让我这个老教研倒有些担忧了。家长为何“拍手叫好”?因为孩子的负担减轻,全面发展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健康成长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为他们的“叫好”而叫好。但据我了解,还有一部分家长,是为自己的负担减轻“叫好”——作业新规和课后服务解放了家长的时间,整顿校外培训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如果说“双减”之前家长把孩子甩给了校外培训机构,那么“双减”之后会不会导致家长把孩子甩给学校和教师?这是我的担心所在。
学习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另一方面,更不容忽视,那就是:家庭对学校学习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以下几项研究成果出自《学习的本质——以研究启迪实践》这本书,希望能够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只有走好家校共育这条路,才能真正让“双减”落地并有效。
1.儿童的学习首先在词汇发展方面受到家庭的高度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母亲的话语风格会对儿童的词汇获得产生明显的作用。
2.家庭收入与儿童认知的相关性远比与行为动作和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改进父母收入和就业状态的政策由此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投入,甚至激发其教育和职业志向的作用。
3.家庭的稳定性、社会支持状况、亲子关系、抚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特点等,都与儿童发展关系密切,同时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4.家庭在创设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上四方面集中反映家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在非认知方面家庭的作用同样非常显著。
1.儿童在有序的家庭环境中更乐意学习,同时也会对儿童诸如竞争能力、独立自由精神、坚持忍耐等情感因素的发展有所促进。
2.在学校组织大量正式的学科学习的同时,家庭可以在发展学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3.父母期望对儿童发展对自我效能和能力的感知具有重要作用,这又与其实际的学业成就有关。
4.帮助儿童形成合理抱负的一种方法是构建父母与儿童的动态支持机制,父母在促进儿童学业表现的同时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儿童获得被关爱与支持的感觉。
5.父母给予子女在学业方面相关问题上的足够的自主性,同时有对其抱有较高期望,这会使儿童更乐意在家庭中探讨决策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这一既生动又深刻说法提醒我们,在“双减”背景下家长不能只为自己的负担减轻而“拍手叫好”,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都要减,但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减。
构建家校共育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有效家校合作的障碍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情况异常复杂。虽然学校和教师目前的压力很大,但为了长远发展,必须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真诚的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不愿意参与到儿童的学习过程时,学校怎么办?家长不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时,教师怎么办?家长不认同学校的教学安排时,学校怎么办?家长不满意孩子的学业成绩时,教师怎么办?随着“双减”的深入,这些问题将更加尖锐,有必要早做打算,不要被暂时的“拍手叫好”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