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峪
沙石峪在燕山山脉山间平原上,在平原足够广大以至让人误以为周围都是平原的时候,重新出现山峰的起始之处。抵达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它竟然和《桃花源记》所记山村的地理形势非常相像。周围皆山,只在南边有一个峡口可入。
而“有一洞而入”的东北方向,虽为人工的愚公洞,但是那种不事雕琢甚至没有任何一面平滑的石壁石顶的原始的手工开凿痕迹,还是让人觉着自有一番天然味道。从这个洞出去,下到山外的平原上,去县城只有不足十公里,而绕行南边的峡谷谷口则接近二十公里。难怪当年沙石峪的愚公们怎么也要凿穿此洞!
这个洞从沙石峪这一边一开始就是下坡,从山外进来一开始就是上坡,又黑又陡,倘若不是很熟悉的外人,即便今天走到这里也还是精神要紧张的。
这个开凿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山洞,其初衷并非交通之用,而只是到北山后面取土,取土去垫山坡上硬是从石头之中开辟出来的梯田。土在沙石峪的重要性,不到这个桃花源的现场是很难体会的。这个以“青石板上创高产”著称的地方,只有石头没有土,任何一点点土都非常珍贵。要发展农业和种植业,就只有从山外运进土来。在那个肩挑人抗的年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缩短运土的路途。这个任务是由本村27个民兵,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所谓民兵,自然是青壮年男性;是村子里几乎全部体力最好,精力最旺盛的人。
而今通往愚公洞的路,路边杂花生树,果实累累,一挂挂的李子已经成熟;伸展到路肩上的攀援植被,因为少有人和车的践踏,在很多地方都已经盖上了路面,一副远在尘嚣之外的古远天然景象。
这样一个山环儿里的村庄,开始的时候只是缩在北坡山腰上的一小片石头街巷连接着的石头房子。现在石头房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但是向南扩展了很多。石头房子门口摆上了一溜溜的奇石,都是周围山上捡回来挖回来的沙石峪的青石板石头。石头上有棱有线,有像是浮雕一样的天然纹理,既是画面,还有点文字的意思。
石头街巷之间众多粗大的核桃树,因为植根山石、贴合天地,少有噪音与尘埃的污染,所以生得高大茂盛粗壮曲虬,两个一组的青核桃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让这些不生任何虫子的散发着馨香的药味的大树,成了盛夏季节里整个村子的巨伞。
著名的老支书张贵顺的房子是石头房子中最古老的一幢,如今草顶坍塌,院中茅草齐人高,落籽串根而生的大树小树密集茂密。张贵顺的墓地就在这故居后面的山坡上,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高处。当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的荣耀和场合,在这个一直和沙石峪周围的石头草木打交道的庄稼人来说,不啻是一场想都不敢想的梦。然而多年前的轰轰烈烈已然归于沉寂,村庄后世的幸福自有后人的福祉与造化护佑。那场被最高权力选中的典型壮举作为历史遗产,继续为这远在山环之中的小村庄带来绵延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名人效应、名村效应。
现在环绕全村的旅游公路就是这种效应的最直接体现。从南面的峡谷入口开始,向着两侧的山腰而去,始终在山腰上保持着一种平行的俯瞰视角,俯瞰着红瓦的沙石峪山村。这样环形山村的公路格式,不是为了生产生活的交通之需,而仅仅是为了观光和锻炼,是现代绿道建设理念之下的产物。它能出现在桃花源一样的沙石峪,让人有点喜出望外。其初衷当然是吸引游客、发展经济,未想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间离效果,让历史在现代性的眼光有了彼此洞穿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走在这样的环山绿道上,始终可以俯瞰沉寂的历史和依旧鲜活的生活,从这一方小小的窗口就能望见中国当代历史上曾经聚集整个国家的话语中心的荣光。
被竖为农业典型以后,周恩来总理曾经于1966、1967年两次带着阿尔巴尼亚外宾来到这里,用中国自力更生的现实例子来招待那与中国一样敢于独立自主不依赖苏联的社会主义兄弟。在环山路上,一直都能从各个角度看到伫立在沙石峪村子所在的山脊上的,高大的周恩来的汉白玉塑像。他亲手植的树,他的语录,连同他当年和外宾坐着直升机来到沙石峪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雕像身后的纪念馆里有详细记录。那个年代,周恩来率领众人几次来遵化,看沙石峪,看西埔,成了让这些千百年默默无闻的地方大放异彩的点石之神。他的简朴和务实,他的亲民和灵活,甚至包括他的帅气和俊逸,在很长很长时间里都是流传在本地的一段佳话。
在这个夏日黄昏的时候,坐在这位伟人脚下的纪念馆广场的宽阔的红色台阶上,看着收李子的大车将从一家一户收上来的一筐筐的李子集中分拣和装箱,然后启动庞大的车身,笨拙地在原本宽阔现在却突然显得狭窄了广场掉头,运出山去。沙石峪的李子种植量很大,可能不亚于核桃,而葡萄的种植显然比这两者加起来都多。这里地少土少,但是环境纯净,没有空气污染,没有噪音污染,而且微量元素丰富,日照充分,果子始终可以在一个安详幽静不被打扰的环境里生长,自然是有一番产量之外的质量之胜。这大约只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才能细细地体会得到。
纪念馆广场所在山脊,正中间是一条通向北山老村的小公路,公路一侧是纪念馆,一侧是木篱笆后面的果园。这时候正有一辆炸油条的三马子停靠在路边,广场入口的地方。一个大嫂高声地嚷嚷着:今天收了一千斤李子,回来一看人多,就先回家洗澡,谁成想,再回来就没有了。卖完了。我不管,你们得给我炸出一根来,不然就给你们㨄喽!
大家凑着趣,炸油条的人也不急。最后还是有好心人给她让出来一根。这个忙碌的收李子的日子,晚饭家家户户几乎吃的都是油条。
沙石峪的现场之外是沙石峪的历史文本,除了纪录片《沙石峪》及其插曲《当代愚公换新天》、新华社记者东生所写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和大量的领导人与外宾参观沙石峪接见沙石峪人的照片之外,还有连环画《沙石峪》。
充满了历史话语方式的文本之中所隐含的核心内容,是这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的人们寻求改变,并且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的事实。在历史的影像中,那不论男女老少都黑瘦黑瘦的人们,那些皱纹堆累、身形单薄的前辈同胞,在政治口号覆盖下的集体行为,最终为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在这一方土地上的生活,奋斗来了一个上台阶的基础。
人类生存的历史是极其艰辛的,尤其是在我们这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从这个角度上,任何一种成功的改变甚至只是改变的意图,都应该得到当下以及后代的尊重与确人。
题图:周元亮《愚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