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回忆:光绪临终立遗嘱杀袁世凯,全凭张之洞一句话救了他一命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溥仪说:“父亲监国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失败的三年,而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除掉袁世凯。”

在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很多关于袁世凯的评价和记载,其中就说,光绪皇帝临终前曾给弟弟载沣留下一份秘密遗诏,上面只有四个字——杀袁世凯
1908年,末代皇帝溥仪即位时还不满3岁,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是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这一年,载沣也不过25岁。
无论光绪遗诏是否真的存在,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载沣对袁世凯确实恨之入骨,并且曾经计划杀之而后快。
先说说载沣为什么那么恨袁世凯,以至于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
首先,载沣坚定地认为,是袁世凯的背叛和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导致了光绪被囚,导致清朝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所以,作为亲弟弟,他要为光绪皇帝报仇,作为爱新觉罗子孙,他要为大清雪恨。
再者,袁世凯拥兵自重,藐视皇权。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一跃成为晚清时期的天字第一号重臣,一人兼任八大要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预政务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既有兵权又有行政权,这天下哪里还是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俨然就是他袁某人的天下!
另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还说,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告诉他,光绪皇帝死得十分蹊跷,驾崩前头一天还好好的,只因用了一贴药膏就突然“坏了”。而进献这贴药给光绪皇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袁世凯。
也就是说,爱新觉罗皇族内部,怀疑毒杀光绪皇帝的真凶是袁世凯,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慈禧太后。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这确实并非溥仪一个人的想法,载沣对此也持严重怀疑态度。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提出的立宪方案和内阁架构,严重侵害了满清皇族的既得利益,彻底激怒了整个爱新觉罗家族。
总之,载沣确实曾经决意要杀袁世凯,并且已经为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据溥仪说,载沣打算效仿先祖康熙皇帝擒鳌拜时所用的妙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然后将袁世凯就地正法永绝后患。
而且,参与这件事的还有小恭亲王溥伟(老恭亲王奕訢之孙),他拿出道光皇帝亲赐的白虹刀,相当于尚方宝剑,以作杀袁世凯之用。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是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袁世凯自投罗网。既然如此,最终又为什么没有实施呢?
这一切,都源于张之洞的一句话。
载沣谋划杀袁世凯,这固然是皇家内部的最高机密,但这么大的事情,载沣虽为摄政王,毕竟过于年轻,尚需找心腹商量,于是他把计划告诉了庆亲王奕劻以及军机大臣张之洞。
庆亲王奕劻不仅是载沣最德高望重的伯父,也是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而张之洞则是汉臣领袖,国之栋梁。这两个人的意见,对载沣、对整个清廷,都非常重要,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国家兴衰。
庆亲王没有直接回答载沣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杀他不难,但如果北洋军造反,您可有把握取胜?”
这句话如一盆加了冰的凉水,将载沣的热血瞬间冷却,因为答案过于明显,袁世凯掌控的北洋军无疑是当时全国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袁世凯一死,北洋军必反,北洋军一反,大清必亡!
载沣心有忌惮,但仍不死心,于是又去问张之洞,张之洞回答说:“现在正值国丧期间,主少国疑,政局不稳,此时杀大臣后患无穷。”(出自冯天瑜《张之洞评传》)
载沣闻言,彻底放弃了杀袁世凯的初衷,左宗棠在客观上救了袁世凯一命。
张之洞为什么阻止载沣杀袁世凯?是对汉族大臣的庇护?还是对满清王朝的效忠?笔者认为,二者或许兼而有之,但更主要的是后者。因为以当时的情况看,杀袁世凯对清朝来说,确实是弊大于利。
所以,载沣权衡利弊后,只能咽下这口恶气。最终,他与隆裕太后商量后决定,暂且绕过了袁世凯一条小命,只是将他解职,美其名曰让他回家养病。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这看似两全其美的一招,实则同样是遗患无穷,为后来的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