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故事】爷爷的故事|虎女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点击上方"山水文苑"订阅我,每晚陪你赏析!
文|虎女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山水文苑 陪你赏析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情一相思,一世一相见。用文字行走,让心灵说话。爱山水,爱生活。欢迎关注《山水文苑》。
爷爷的故事
望着镜框中留着花白胡须,俊朗、刚毅的爷爷。听着爸爸娓娓地讲述,我的思绪沿着岁月的车辙,追溯到1895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那年秋天。
在被荣膺为“好汉之乡”的山东省郓城县,有一个“史垓村”,离“水泊梁山”只有几十公里。这个村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全都姓“史”。爷爷家门前栽种着一棵大石榴树,此刻咧嘴欢笑的石榴,像一盏盏开心的红灯笼挂满绿油油的枝头,欢迎着爷爷的到来。太爷爷按家谱占字,为爷爷取名叫“史仍爱”。
口外谋生
民国4年(1915年),在从口里到口外谋生的人流中,两个身材魁梧健壮,相貌英俊的青年男子格外惹眼,他们就是20岁的爷爷和24岁的二爷爷。哥俩一路风餐露宿、辗转北行,最后在克什克腾旗的“油坊东沟”停住了漂泊的脚步,靠给大户人家放牧谋生。由于兄弟二人手脚勤快,忠心耿耿,赢得了雇主的信任。不到三年时间,哥俩各自挣了一匹马,骑回山东老家史垓村,这是他们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探家。
爷爷30岁时,认识了早一步从“牡丹花城”洛阳,搬迁过来居住在“锅撑子山”村18岁的奶奶。当时锅撑子山村只有9户人家,也都像爷爷、奶奶一样,是在放垦建县后从关里搬迁过来的。出生在不同地域,年龄相差一旬的爷爷、奶奶,在这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细石器遗址——“锅撑子山”脚下安家落户。从此,茫茫数十年他们扎根这片热土,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直至去世再没踏上回归故里的路。那是爷爷带到坟墓中的眷恋,也是父亲此生最大的遗憾。
爷爷救人
1944年,林西县春夏大旱,冬天奇寒,冻死许多本地和外地来逃荒的人。日本人又在林西县设立“矫正局”和“海关分卡”,一些商人不敢白天来林西境内做买卖,老百姓想换取一点生活用品也要在夜晚私下交易。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傍晚,爷爷放羊回来,发现少了一只要下羔子的母羊黑耳朵。他把白茬大皮袄使劲免免,扎紧腰上的麻绳,紧了紧狗皮帽子带,顶着白毛风又返回到锅撑子山东面的沙窝子。爷爷清楚地记得在双泡子饮羊时黑耳朵还在,爷爷一边走一边“咩咩,咩咩……”地叫着黑耳朵。终于在离双泡子不远的沙蒿子堆里,找到了正在分娩的黑耳朵。没等母羊把羊羔舔干,爷爷就把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羊羔揣进怀里,快步往回走。母羊咩咩、咩咩……地叫着,紧跟在身后。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前面传来像狼一样的哀嚎声。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白晃晃的东西在沙梁上跃动,爷爷心里一惊,急忙领着黑耳朵绕行。可是细听听感觉像是人发出的声音,爷爷壮着胆子喊了一声:“谁在那里?”只见那个白影立即不动了,稍后就传来:“救命呀!救命呀!”的呼喊声。爷爷急忙迎了过去,那个白影子也随着风沙向爷爷靠拢。近了,的确是个人,更近了,是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爷爷呆在了原地,黑耳朵在一旁“咩咩”地叫着。那个裸男趔趔趄趄奔到爷爷跟前,“扑通”一声跪在了沙窝子里,口齿不清地喊着:“大哥救命!大哥救命!”爷爷赶紧脱下大皮袄给他披上,又把狗皮帽子给他戴上。那人像融化的雪人一样瘫倒在沙窝子里,爷爷又扒下自己的单裤和毡靴里面的毛袜子给他穿上,对他说:“你如果不站起来跟我走,用不了半个时辰,就会冻成冰疙瘩。”那人试图站起来,可使了使劲还是站不起来,爷爷用有力的大手,像拔萝卜一样,把他从沙窝子里拽了出来,一手抱着小羊羔,一手搀扶着那个人,一步步挪蹭到家。奶奶看着爷爷领回一个陌生人,很是诧异。爷爷让奶奶去外面收了一簸箕雪回来,用雪把那个人从耳朵到脚趾搓了一个遍,从木箱子小心地拿出准备过年喝的一斤白酒,给那个人喝下去足有一半,又喂了他一碗奶奶熬得热乎乎的小米粥,这才用被子把他盖好,让他躺在炕头上休息。缓过命的陌生男子告诉爷爷,他叫“陈永清”枕头沟人,这次去县城里是给要坐月子的妻子买点红糖和羊肉,白天怕日本人检查扣住,就想趁黑夜从东沙窝子往回赶,哪成想在沙窝子里遇到了劫道的,不但抢走了他的东西,连身上穿的衣服也扒了个精光。
第二天陈永清走时,爷爷把自己一条带着补丁的棉裤,还有那件白茬皮袄送给了他,又让奶奶把自家本来不多的小米,舀了5碗给他带上。陈永清千恩万谢地说:“明年正月,我一定要来报答老哥哥的救命之恩。”爷爷笑着说:“谁还没有个为难着窄的时候,这点小事不用记在心上。”
爷爷骂人
爷爷不仅具备山东人的善良豪爽,还兼备了内蒙人的率性耿直。文革期间,各区、各村都纷纷召开“忆苦思甜”大会。那些过得一穷二白的贫农妇女终于有了诉苦的机会,她们站在主席台上涕泪纵横、手舞足蹈地诉说着自己的贫穷和苦难。
爷爷站在主席台下的人群里愤愤地骂道:“些个没脸的娘们们,鼻子一把、泪一把地哭穷,谁还帮你两个!”奶奶急忙扯扯他的袖子制止:“你个山东棒子,就不会顺情说好话,免得讨人嫌?”爷爷不但没听奶奶地劝告,声音反而提高了:“别人都在拼死拼活地过日子,她们成天逛门子、数板凳,拉舌头、扯簸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滴流甩挂,还怨天怨地。什么社会也不会房巴掉馅饼,新社会好,不好好过日子,照样还是穷得叮当响。”听爷爷一说,村民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起她们:张家婆娘如何抽大烟把家当卖了;李家寡妇如何保媒拉纤混吃喝;王家媳妇如何坑蒙拐骗不给儿女树榜样......台上的“诉苦会”变成了台下的“评议会”。
爷爷育人
爷爷不仅豪爽、耿直,他对子孙的教育更是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1950年,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办起了学校,老姑当时已经十四岁了,过了上学年龄。爷爷说服奶奶让老姑上了学,老姑成了当时上学年龄最大的学生。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成绩遥遥领先。老姑高小尚未毕业,就被上级选拔,经短期培训后,当了人民教师。爷爷又把爸爸供到高中毕业,爸爸毕业后也当了教师,并擅长写作,被誉为“十二吐乡一支笔”。在当时解决温饱都很困难的年代,一个大字不识的羊倌,竟然能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上学,实在是不多见。他经常说:“累没有白受的,书没有白念的。”正是他重视知识的观念、竭尽全力的培养、不辞劳苦的付出,才改变了儿孙们的命运。由一个为农、放牧的家庭,变成书香之家。我们这辈叔伯兄弟姐妹共9人,均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有6人先后当了教师。我们的下一代子女都是大学以上文凭。
家风垂范
爷爷有一句经常挂在嘴上的俗语:“宁让身子受苦,不让脸上受热。”它像一道篱墙,规范着他的后代儿孙们如何做人。正是他老人家这句家训,数十年间,如流水般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我们,使之形成史家特有的家风。如今几代人秉承了他的美德:
爸爸从教近40年,用“兢兢业业”一词来形容毫不夸张。无论是从前的徒步还是后来的骑自行车上下班,20多里的路程从不迟到,夏天汗水湿透衬衣,冬天白霜挂满帽檐。年复一年,他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直到退休也没有懈怠一天。做为一个上有80多岁父母的儿子,他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孝顺、感恩;做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农村妇女的丈夫,他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做为4个儿女的父亲,他教会了我们什么叫自尊、进取;做为一个乡镇总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他教会了我们什么叫正直、廉洁;做为一个人生中的导航者,他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善良、宽容……爸爸的座右铭是:“好马不骑十年老,该努力时须努力。”
哥哥史虎军,赤峰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参加了在职教育,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年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如今任林西镇寄宿制学校校长。先后获得:自治区人社厅、教育厅颁发的“全区优秀乡村教师”;全区“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虎军哥不仅在工作上引领着我们,在做人上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孝顺有目共睹。大伯61岁时就患了严重的脑血栓,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保住了生命,但手脚不好使,说话不清楚。哥哥把在乡下居住的大伯和大娘接到身边来照顾,2017年1月15日,享年82岁的大伯安然离世。大娘如今已经88岁,在哥嫂、姐姐们的悉心照料下,幸福的安度晚年。虎军哥对子女的教育更是让人赞不绝口,他培养出了我们林西县史氏家族第一个留学生。在虎军哥身上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是最好的履行为人师、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和义务。虎军哥经常说的话是:“做人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孝要趁早。”
侄女史瑛楠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厦门华侨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如今学成归来就业于北京安泰科技有限公司,为祖国的繁荣发展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
就连8岁的小孙女史明奇,也遗传了史家勤奋、进取的精神。在2018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文体娱乐频道举办的《舞蹈达人秀》特别节目——“幸福草原.爱在春天”迎春晚会上,荣获”最佳小主持人”称号。
正是有了祖辈和父辈的垂范,我们几代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整个家族才变得精诚团结,一人有难、全员支援。在与人交往时,才能真诚以待……我们祖祖辈辈都信奉“人间正道是沧桑!”在社会上积极地传播着正能量。
思乡情结
晚年的爷爷,总是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的高岗上瞭望,任内蒙古的朔风吹动他花白的胡须,任林西县的微雨打湿他浑浊的双眼。不论我们谁去喊他回家吃饭,他都会反复叮嘱我们一句话:“爷爷老了,回不去老家了!等你们长大了、有钱了,一定要替爷爷回一趟老家祭祭祖。咱的老家在山东省、曹州府、郓城县、史孩(垓)村,家门口有一棵大石榴树……”85岁的那年冬天,爷爷因病离开了我们,变成了锅撑子山前的一座小土丘,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了这片土地。
在林西县成千上万的移民中,爷爷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子,正是有了这成千上万的分子,才构成了这片百业兴旺的热土,才形成了勤劳、淳朴、向上的林西民风!
(后记:不知是我们寻祖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还是我笨拙的故事惊动了先祖,在2017年5月21日我们找到了失联近一个世纪的根之所在——山东省郓城县丁里长镇史垓村。在那边亲人的热情帮助下从家谱上找到了爷爷和二爷爷的名字。知道了我们的老祖宗是宁夏右都督史镛,也就是“安化之乱”横城夺船息兵变那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史镛!是扩建了宁夏红山堡藏兵洞,公正严明、青史留名的史镛!感谢史衍皆叔叔有完整的史垓村世系全图和家谱,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先祖是谁,并找到了故乡,找到了家人,找到了我们内蒙古这支每一个人在家族中的位置!)
作者简介:史虎琴,笔名虎女,赤峰市作协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静静读书,默默用文字记录心理历程、书写人间百态。“一片叶的归宿”、“窗外的鸟”、“握紧父母”等作品曾在“文苑”“百柳”“红山晚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