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儿了吗,你?
这几天铺天盖地的地摊儿经济火起来,顺应时代趋势,在深山里修行的十三姐,也借了村里一个三轮车,在村花儿的协助下,在村头儿摆了一个地摊儿。看上去一个不大的三轮车厢里,有书、化妆品、遮阳帽、名画装饰,甚至还有一个插着蒹葭、麦穗的现代派十足的插瓶,你无法想象这到底是卖什么的,完全是吊诡胃口的奇葩摊主。十三姐的摊位一直无人问津,禁不住村花儿死拉硬拽,过来的几个人看看就走了,两波村民来过,没带走一样东西。姐摆的不是地摊儿,是寂寞!终于有个买主来了,还不等十三姐介绍完,就匆忙的要扫码付款。著名剧作家,百万粉大V,终于在她的地摊上卖掉了她的一本儿35元钱的书:《了不起的中年妇女》。开业大吉,还是大获全胜?这落寞的摆摊儿体验,只在村子才有吧?如果在她的住地上海,同样一三轮车东西,估计瞬间就会被粉丝包围,所有货物立马供不应求,她的市场不在山村,应在魔都。这这位和杨澜一起录视频、云端庆“三八”的著名剧作家,用一天落寞的摆摊儿经历告诉大家:姐摆的不是地摊儿,是情怀!据说高层开豪车者,傍晚到一地儿,打开后备箱,里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百货商店”,花自己力气和智慧挣钱,不丢人!丁香园里的大夫们也纷纷脑洞大开,各种摆地摊猛料出现:麻醉科治失眠,可以卖失眠药;肾内科表演杂技:胸口碎大石;外科缝缝补补,打耳洞------各种花样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也可以去摆地摊儿,卖什么呢?语文老师可以代写情书、状子;书法老师可以当场刻图章;数学老师可以代管账本儿,英语老师代写跨国情书、家信,地理老师负责做旅游规划,历史老师负责监鉴别家中古玩,生物老师是不是可以售卖兽药、饲料?想象毕竟不如现实更实在,我的确有过真实的摆摊儿经历的。十多年前,买楼欠了一屁股债,心里居然有了摆摊儿还账的想法。说归说,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光有勇气不行,要有适合自己的货物才好。寒假适合摆摊儿卖对联,卖对联毕竟和教语文还有点联系。批发对联都是在市里的一个批发市场,坐公共汽车到站后,步行去找,左转右转,终于在一个胡同里找到。一个三合院里,各个房间里都是对联。问这问那的新手,被精明的批发商一眼就看出,于是他推荐了一些对联,文字都很优美,没有去关注颜色是否陈旧,感觉都是喜庆的红色。事实证明,凡他推荐的,都是不好卖的。傻傻新手如我,就是批发商处理陈年旧货的对象。穿着肥大的布棉鞋,棕色的呢子褂,背着重重的蛇皮袋,穿越不断被注视的人群去车站,都没有舍得叫一辆三轮车代步。当时都有流泪的冲动,想想这也许是最困顿的时刻吧。生活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吃点苦不算什么。摆摊儿的经历很是狼狈,倒不是怕丢人,只是卖不动。去徐楼集上,只卖了几个气球;耿集集市,只卖了一副对联;后来在环球,卖掉了不少福字。感觉销量不错的喜悦没有持续几分钟,才发现,犯了巨大的决策失误!没有调查市场,定价严重失误!尤其是福字,记得当时是三分多钱一个,我定价一毛,便感觉是暴利。很快卖完后,才知道,别人定价三毛。福字火速卖完,大量对联无法匹配,可以想象,福字的需求量原本就大,只有对联没有福字的摊位,怎么可能吸引到人?后来就难以善始善终了,剩余的绝大部分对联,就一直放在姐姐家,原贴就贴,不愿意贴就引火做饭。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提赚钱,回本都没有做到。第一次搞地摊儿经济,彻底失败!当然更早的地摊儿是自产自销的鸡蛋,这个不愁销路。小学时候,农村家家都是鸡屁股银行,每次赶集买东西,都需要先卖掉鸡蛋换得钱,再去买东西。每次卖鸡蛋,都要蹲在那里待价而沽,一次讲价一般不会同意,再次讲价一般也不同意,等到再回到第一个价格,一般就同意了。买主是先少花钱,相反,卖主是想多卖点钱,一般先退缩的是卖主,毕竟不是批发来的鸡蛋,是自己喂鸡下的鸡蛋,成本都是鸡苗钱、剩菜剩饭和功夫,可以忽略不计。有时候买主得寸进尺,让钱后,还要求给她送回家,鸡蛋是易碎品,来回倒篮子,很容易破碎,卖主愿意省事又不费时间、力气,既然人家还没有给钱,就要服务到位送回家。买主还说,下一集再来,再卖给我。这样的空头承诺,一般都不奏效,下一集或许还不来赶集了呢。流行摆摊儿,不一定就适合摆摊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是正理儿。至于十三姐,不过是去体验摆摊儿的过程,是一种情怀。对于穿越艰难年代中体的过来人,对此再也无法戏谑,只能一本正经的说,不再去迎合时代了,过了摆摊儿的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