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千金的三个申论小技巧,忍痛割爱,建议收藏揣摩
我在学习申论的过程中,感悟最深的就是:申论与其说是一门系统功课,不如说是由各种细节组成的大杂烩。
支撑起申论的两大基础学科,应该是逻辑论证和汉语语法,但仅仅学会这两者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高频词,在任何一个申论题目中都会出现,相信复习过申论的人,几乎都知道,但是难在做题目的时候就全忘光了。
所以,学好申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注重细节,并反复锤炼,使之成为一种本能。
一些常用技巧在一套卷子中,甚至能决定三四十分的分数,如果你能在这三四十分中,确保不失分,那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关于这些技巧,在以往的文章中,也都发过,今天再总结一些,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一、能用原句的不要自己造句
在某道申论题中,材料中给的关键词是“完善法律”,但愣是有近乎一半的同学写成了“完善法规”,法律和法规是一个意思么?我认为连近义词都很勉强,如果法律是采分点,那么写法规的就不得分了。
申论中类似的词语很多,比如政策、文件、制度,造谣和造假,设备和设施,风俗和习俗等,都很容易混淆。所以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瞪大了眼睛抄。
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个注意事项就是,能抄词语的尽量不要抄长句,因为长句一旦抄错了,不得分是小事,占用了大量应该得分的空格才是大事。
而词语多抄几个,比抄句子得分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当然,这个也不绝对,有些句子非常明确就是答案的,还是要原封不动的抄上去的。
二、掌握一定的总结词
申论固然提倡抄,但是有许多词语是没地方抄的,需要自己提炼。
当然这种提炼也是基于原材料,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
这个时候就会难倒一批人,总感觉词不达意,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就有个学生每次看到我的答案就高呼:“对对,我就是想这样写的”,但问题是每次都都没写对过,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
这本质上是因为词汇量积累不够。
因此,没事做可以多读读一些文件,不要嫌枯燥,历来容易让人成功的方法,都是很枯燥的。在读的过程中,你自然会掌握很多规范性表达的词语。
当然,还要学会整理,才能事半功倍,比如下面这些词语:
基础设施、积极性、效率、执行力、核心技术、执法力度、强化监管、财政投入、传统文化、大数据、人才队伍、基层干部、成本、资源……
是否发现很熟悉?熟悉就对了。
同时,这样做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
这些词语也往往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对这些词语的语感增强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准的找到答案。
三、不要随意打乱材料顺序
有部分同学在材料中找完关键词,书写答案的时候,喜欢把顺序打乱,然后自己弄一套逻辑,把材料填到自己的逻辑框架中。
我非常不提倡这种做法。
许多人可能是受到了网上一些申论思路的影响,实际上近几年的申论答案,几乎都和材料的顺序是一致的。
而命题人也不喜欢打乱顺序,因为容易导致答案的不确定性,增加改卷难度。
另外,申论材料本身就是精挑细选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逻辑都是很清晰的,所以,除非一些特定的题目,我们尽可能不要打乱材料的顺序,而是努力去梳理材料自身的逻辑,并按照这个逻辑来写答案。
因为字数原因,今天就先写这三个,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每次学到了多少,学精了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