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居于汉地则为汉,汉人居于胡地则为胡

《山海情》热度很高,蹿的很快,好几个人留言让我写剧评。

这本剧大牌云集,制作阵容很强大,而且导演是孔笙。

如果《大秦赋》给4分,《上阳赋》给5分,《山海情》差不多可以拿8分。

8分不算很高,同为孔笙导演的《琅琊榜》可以拿到10分,《闯关东》,《欢乐颂》,《大江大河》这些好剧也都是他导的。

《山海情》的剧情背景非常简单,宁夏一个贫困的山区叫做西海固,村民纯粹吃救济粮,一家只剩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政府要做什么事呢?要扶贫。

把这些人迁移到戈壁滩上,集体搬家,顶着风沙开垦荒地,但是这片戈壁滩沿着铁路,靠近城镇,而且有渠,可以灌溉黄河水。

与此同时,还让福建和宁夏对接,一对一扶贫。组织村民去福建打工,赚钱回来继续开荒,最后的目标就是建设塞上江南。

为什么只打了8分?因为这个故事最深刻的地方,剧本没有写出来。

我们今天聊的,不是剧情,就是那没写出来的背后的2分的故事。

为了解释这2分的故事,我们先想一个话题:

在我们的古代历史中,那么多王朝干的事儿,其实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来打去。

为什么打来打去,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你想过没有?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历朝历代都想过很多办法。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架设烽火台就是一种解决方案,这等于是原始的电报,一个地方被游牧民族侵袭,就报警,四面来救。

到了秦始皇,他开始修长城,这叫什么?这叫移动高速公路。在长城上运兵运粮是很快的。

到了汉武帝,他开始主动出击,从他开始,一直打一直打,直到把匈奴打的西迁。

但这个问题解决了么?没有。

汉末是三国,三分归晋。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匈奴、鲜卑、羯、羌、氐,形成与南方汉人的对峙。

史称五胡乱华。

到了唐朝,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融合,干脆大家在一起。你熟知的那些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其实都是胡人。

安史之乱就是胡人造反。

到了宋朝,又分开过了,打,不划算,干脆交保护费,名为岁币,就是年年给钱。

最后呢,被蒙古人一股脑收了。

可是蒙古人这么强势,当时几乎占据了欧亚大陆,持续了多久?不到百年。

几千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用了这么多方法,有了这么多教训,是不是应该总结下?

汉朝的时候选择了打,但打是要成本的。汉武帝时期,三十石粮食运到边地仅剩一石,为什么?因为运输损耗,运送的路上,马也要吃草,人也要吃饭。

那么打下来,你占不占?你不占,汉朝的兵走了,游牧民族又聚拢了来,到了西晋,你一衰落,人家又占了回去,继续打你。

占,怎么占?你移民过去,他们要吃饭吧,你拿什么给他们吃?从内陆运粮到边境补贴他们吗?

唐朝就这么干的,我干脆在当地成立一个节度使,派点汉人过去一起住。

问题是,久而久之,这些新汉人,会不会胡化?

新移民怎么在草原戈壁上生存?是不是得放牧?是不是得按照草原的方式生活?

那天长日久,他们就变成新胡人了。

汉人居于胡地则为胡。

你看到了么?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从防御到出击,从打赢到占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你说我都打赢了,我都占了,怎么还没有解决呢?

对呀,就是没有解决。

因为暂时的牛是没有意义的,假如你不能建立一套长久的体系。

你反过来想想,你站在游牧民族的视角想想,历史上的蒙古不牛么?论打赢,论占,他们比谁都牛,问题是,他们占住了什么?

90几年后,不还是回去放羊了么?

所以,如果你想长久,就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这就是所谓的融合。

经济融合、文化融合。

你只有让那块地上的人经济上和你共生,思想上高度认同,才真的长治久安了。

电视剧中做的那件事的价值远不限于扶贫。

扶贫还不容易么?把整村的人迁回内陆,都去打工吧,直接搞定了。但这么做,地就丢了。

这块地,你不占,别人就占了。你不住,别人就住了。这是历史的教训。

一直给扶贫粮,一直养着他们,让他们守着那块地?那和岁币有啥不同?

那么做是不健康的,是不良性的,是不持久的,是不同心的。

只有在戈壁上开荒,变塞上为江南。让他们种蘑菇,卖到福建去,让宁夏与福建建立一种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经济联系,这才叫良性。

人这东西,他自己创业得来的良田会像传家宝一样代代传下去,他们就扎根了,这块地也就被咱的人长长久久占据了。这才叫经济共生,文化融合。

当你把胡地变成汉地的时候,胡人居于汉地则为汉,也就无所谓分歧了,也就长治久安了。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否则费那么大劲在那么远的地方修公路,修铁路,修水渠,咱图什么呢?

我们前面聊了两期的减小方差提高稳定性,很多人并没理解它真正的价值。

我今天打个比方。

有两户人家,各起个名字吧,起个洋名字,查理一家和约翰一家。

查理一世是个牛人,年化30%,年年如此,稳步上升;他儿子查理二世是个怂人,年化0,躺着吃老本,他们家日渐衰落;他孙子查理三世又是个牛人,年化20%,年年如此,又稳步上升。

约翰一世是个牛人,这辈子最高的一年,翻了10倍,最低的一年,亏了一半,但总的来说,还是富一代,发家致富;他儿子约翰二世是个怂人,这辈子就没挣过,最低的一年,亏了100%,输光了;所以他孙子约翰三世念着念着书,家里破产了,把他送去挖煤,结果煤矿塌方,他被埋里面了。

这时候上帝出现了,他说,他早就安排好了,约翰三世其实也是个牛人,和查理三世一模一样。

你会发现,这两家的三代人,都是牛,怂,牛,为啥结局如此不同?

原因很简单,战略不同。

低方差的价值并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它给你赚回了时间。

什么叫战略?就是把一切暂时的胜利,换成时间。

诞生牛人需要时间,诞生下一场胜利也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把当下的阶段性的胜利用某种方法保存下来,传递给下一个牛人,成为他的资源。

站在一个家庭的视角,低方差无益,于文明内部而言,old money是死水一潭,打破它,促进流通才是好事情。我们希望多一些约翰,少一些查理。

可是站在文明的高度,站在文明间竞争的角度,这种战略就很有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这个整体是查理,而非约翰。

只要把一切占上风,一切暂时的胜利固化下来,让它穿越时间,成为后人的起点。让这个文明每个时期牛人获取的资源都能交棒给下个时期的牛人,这个文明就能长盛不衰。

为大团体谋,谋的都是时间,这就叫战略。

昔日的蒙古要真能弄明白这点事儿,也不至于成吉思汗射完雕就回草原了;

二战时的日本,如果真的听石原莞尔的,占着东北不扩大,花200年去消化,那真成我们世敌了。

但幸运的是,蒙古没有这种底蕴,日本偶尔诞生一个战略家,说了也不算,只能去坐冷板凳。

你去看下与石原莞尔同时期的蒋百里写的文章,还有教员当时写的文章,都是跳出当下得失,跨越时空的战略级构想。

这就叫底蕴,文明的底蕴。

几千年来多少new money如流星般划过天空,一闪而过,只有中华文明这个从法老王时期就坐在牌桌上的old money,穿越了时空。

铁王座三个字,关键词是王么?不对,王排在第二个,第一个字是铁。

铁,代表长久。我们这个文明追求的不是一时风头,而是千万年的长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