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脑炎的影像学表现
病史——
男,19岁,自述感觉异常10天,40天前曾有狗咬史,事后二天狗狗死亡,未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
辅助检查——
双侧基底节区及岛叶皮质对称性水肿信号表现,岛叶皮质和外囊区可见短T1出血信号,DWI呈明显扩散受限。同时在双侧海马区,左侧颞叶,中脑及颈髓均可见T2WI片状高信号。
诊断思路——
MRI对于脑炎中细胞变化较CT敏感:脊髓,脑干,丘脑,基底节区,下丘脑,海马以及额顶叶等出现异常T2及FLAIR高信号。
T1WI和T2WI基底节和丘脑异常高信号:神经细胞死亡及点状出血产生的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所致。
临床表现——
狂犬病脑炎是一种由病毒科家族RNA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该病毒由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传播给人类,病毒在受感染运动神经元内通过逆行轴浆流由伤口进入CNS。
狂犬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由两种类型:
1、经典的脑炎型狂犬病,占80%。临床症状开始于非特异性症状(全身乏力,意识状态改变,呼吸痉挛等),随后出现恐水,恐高和唾液分泌过多等特征性神经症状;
2、麻痹型狂犬病,占20%。临床特点为早期运动无力并向四肢瘫痪和双侧面肌无力发展,感觉障碍并不明显。
病变过程——
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早期多侵犯灰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随后病毒快速播散导致进展性脑炎。脑干和边缘系统首先受累,之后累及基底节和丘脑。
鉴别诊断——
GBS(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多发性脱髓鞘神经疾病,表现为上行性麻痹,多累及外周神经。
ADEM(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表现为非特异性多灶性神经症状,较狂犬病脑炎更易累及白质。
治疗方法——
人感染狂犬病毒并无有效治疗,对于已发病的患者少有存活报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