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博士扫大街,灰尘扑满谁的脸?
暑期,同济博士帮父母扫马路。这个事情,网上有赞的,有贬的。
当然,赞的多。
这则新闻不火都难。29岁,名校,博士,光环之下,拿起了父母环卫工的扫帚,扫起了城市的马路。
这一幕,仿佛北大毕业生操起尖刀,卖起猪肉。
一如既往,网友又吵炸了。
静静地想一想,吵炸是为什么?
梳理争吵的内容,发现有三条鄙视链在交织。
首先是智商鄙视链。
名校的,大家无疑认为智商高一些,起码从分数上看是这样。
于是智商鄙视链是,国外名校>国内名校>非名校,博士>硕士>学士>专科。
处于鄙视上头的,对下头的,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同济博士扫马路,这种智商鄙视链被颠覆。
原来,名校博士也不过如此……
第二条,财富鄙视链。
分两层,是有钱的>没钱的。
分三层,是富豪>中产>屌丝
分十层,是超级富豪>大富豪>富豪>富翁>富人>中高收入者>小康>低收入>穷人>贫困人口。
这位同济博士的家庭,应该处于倒数第三层,低收入。
穷不是罪过,但是标签。
第三条,情感鄙视链。
情感鄙视链有许多种,比如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
这里,是孝顺>不孝顺。
同济博士29岁,他此举是孝顺还是不孝顺呢,网友争了起来。有说是孝顺的,因为能帮着扫马路,减轻父母劳动压力。有说不孝顺的,家庭这样困难,年龄又这样大了,应该早点工作,就不应该读博士。
孝不孝顺,有发言权的,只能是博士的父母。
博士的母亲表示,她和老公出来打工多年,母子俩待在一起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每年一放暑假,他就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我老是叫他别来、别来,他一来就跟我们抢着干活……”,她的闹钟每天凌晨4点准时响起,但暑假里,只要儿子在,听到闹钟起得比她还早,“我叫他不用去,要去也再多睡一会儿再去,可他从来不听,还爬起来给我烧早饭……”
这,是说博士孝还是不孝呢?
博士的父亲说,儿子从小就知道省吃俭用,不久前,他还拿出了3万元要塞给我们。“我问他哪来这么多钱,他才说这是从上高中至今,自己一直节俭下来的,这孩子,能不花的钱绝对不乱花……”
这,又是说博士孝还是不孝呢?
答案很清楚,但为什么网友还要吵呢?
鄙视链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的泄欲。
如果能把名校博士,鄙视到财富的低端、情感的低端,无疑是种能带来满足的发泄:你看,那智商(美貌、地位、身体等)高高在上的,最后,哈哈哈……
在三条鄙视链里,放在首位的,仍然是第二条,财富。
如果在财富鄙视链上处于上游,那么,智商不重要,情感不重要,是什么样,都不会受到鄙视。反之,都会。
好在,能拿起扫帚扫大街的博士,不是一班二班的博士。
他是大班的博士,心理强大班。
不怕鄙视,心理强大。
他知道,鄙视其实是心灵的脆弱。
这样的博士,扫出来的灰尘,必然扑满了路人的凡眼。
路人的唾沫,湿润了他刚刚扫清、漫步前行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