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审美艺术
第22期
编者按:我们大多数人对声音的判断是模糊的,因为我们并不太懂声音的形态、声音的特质。这个秋天,汕头朗读者黄杏丽参加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语言艺术能力提升高研班。她学到了什么呢?请看《声音的审美艺术》。欢迎大家关注汕头朗读者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朗诵情况。
声音的审美艺术
黄杏丽
这个秋天,我参加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语言艺术能力提升高研班。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声音届的大咖们:有央广播音主持人导师的雷阳老师、王晓晋老师、王薇老师,也有央视御用配音员陈鑫老师、杨海波老师,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教授苏凡博老师、王玥老师 ……,老师们传授给我们满满的专业知识,给了我很多触动与启发。本篇,我想分享一下陈鑫老师的课堂智慧。
我们大多数人对声音的判断是模糊的,因为我们并不太懂声音的形态、声音的特质……陈鑫老师教我们如何发现、分析、批判、评价、运用声音。
首先,老师让我们找声音元素。他用了一个四川旅游宣传片,让我们把所有听到的声音元素找出来,然后感受片子成功的原因,指导我们去理解片子的独到之处。我们都能很直接的感受到解说员随意、自然、淳朴、一点都不“专业”的解说风格,但我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陈鑫老师三言两语为我们点拨迷津:“判断片子成不成功是:你听了舒服吗?你听了感动吗?你听完意犹未尽了吗?一部片子最高层次的表达形式往往是没有形式。那导演怎么做到的?玩的是创意!片子所有的巧妙都是刻意为之,例如小小的一个天气预报‘成都,多云,16——26度’,用元素自己去表达思想。他所有的镜头带给人的感觉都是‘不留恋’的,干脆利落的过的,可你发现没有,他每个镜头都考虑构图美?而创意是由让一切的`不可能'变到`刻意'变到`自然',所以,一部片子,除了表达以外,哪些东西是烘托我们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又是烘托什么的?这样思考以后,你就会发现:审美到了一定层次以后,你的表现形式不重要了,正常表述,随意自然就好了。”欣赏作品——找元素——分析作品——老师解答。这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认识。
之后,陈鑫老师让我们开启了批判性思维。他给我们播放李易老师和孙悦斌老师演绎的《再别康桥》,要我们谈感受:喜欢谁的演绎,为什么?更绝的是:老师要我们挑毛病!这两位可都是声音届的大咖啊!李易老师还是陈鑫老师的老师呢!我们愣住了!陈鑫老师却说:“对艺术,我们要敢于批判、解析,不盲从、不乱追捧,要树立正确的理解方法。”这可真是难为了我们。我认为两位大咖的演绎更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情感表达方式。我认为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应选李易老师的,从模仿的角度来看,应选孙悦斌老师的。你必须承认,有些声音你是学不来的,有些表达方式你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再别康桥》版本往往是孙悦斌老师那种表达方式的。对这,陈鑫老师特意为我们介绍了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他着重指出:“对作品的理解一定要上升到对演播者思想、性格、播时状态的理解。”是啊,知人论事,我们平时讲解课文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陈鑫老师给我们看大众银行的两个广告片,一个是走“感人”路线,一个是走“带劲”路线,同样的风格——看到最后才知道广告卖的是什么。这真是不着痕迹的痕迹,看不出演的演!陈鑫老师要我们去关注声音特质。两个片子的声音都不作修饰,清淡见真。陈鑫老师讲课妙就妙在特别会鼓励人,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质,都可以做到打动别人,关键是你要找到最能代表你自己的特质,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表达方式。想起《芈月传》里孙俪的配音演员普通话不见得很标准,可却配得很像孙俪,这就是她的成功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眼下可以做、应该去做的就是“找寻自己,树立自己的声音特质”,然后把这些体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作为一个语言艺术工作者,我们必须了解语言艺术基本原理,清楚文本表达的“根”在哪,必须对好作品有一个正确的解析。陈鑫老师期盼我们艺术学习丰富些,在专业化的同时更要智慧化。这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逐渐学习逐步提升的问题了,且行且进步!
(本文作者与陈鑫老师)
作者:黄杏丽,广州市英东中学教师,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粤朗协文创委委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南沙区作协理事。热爱诗歌和朗诵,《春风破——岭南十女诗人》主创之一。散有作品发表于《诗词报》、《流派》、《韶关日报》、《埔上行》等报刊杂志与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