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网友们热议的简单物理实验,到底有多诡异,甚至颠覆我们的认知?
作为一个长期充满好奇心的人,我总是对各种奇闻异事怀有极大兴趣。然而,没想到,我作为一个物理极差,且对于理科毫无兴趣的文科生,有一天,居然对物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
这个激发我极大求知欲的东西,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说也是全球互联网上最神秘,最诡异,最让人不解的现象之一,甚至于让物理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晦涩难懂又枯燥的东西出了圈。
实验是什么
理解实验之前,先做个最简单的假设。我们把小球随机射向前方有着一条竖直缝隙的挡板,小球穿过挡板缝隙并打在墙上,就会留下点状的痕迹;那么,如果一直不停把小球射向挡板,穿过缝隙的小球们在墙上留下的痕迹,就会渐渐变成一条竖线。
小球穿过单缝
这时把挡板的缝隙变成同样长短粗细且平行的两条(“双缝”的含义),再把小球们不停射到两条缝隙里,最后墙上的痕迹就会变成近乎平行的两条竖线。
小球穿过双缝
好,我们这时再把小球换成水波又如何呢?事实就是,如果挡板只有一条缝,水波不停穿过缝隙后,留在墙上的痕迹也是一条竖线(此时和小球的情况没有区别);
水波穿过单缝
而当缝隙变成和前面一样情况的两条时,结果不一样了。因为穿过缝隙时,波纹会在扩散时相互影响交叉(“干涉”的含义),当波纹不断进入缝隙时,交叉情况就会更加复杂,而墙上的痕迹就会变成多条明暗相间且平行的竖线(这个就叫“干涉条纹”),和小球的情况形成对比。(不信自己可以实验一下,看看双缝的水纹效果就知道了)。
水波穿过双缝
以上就是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操作。而所谓的小球和水波其实只是个形象的比喻,方便大家理解罢了。真正的实验对象,其实是微观世界的粒子(光子和电子等,别怕,用不着理解这个的含义和区别)。
干涉条纹
而当我们把光子(电子)射向挡板的缝隙时,结果会是什么?其实和前面的假设差不多,当挡板只有一条缝时,穿过缝隙的光子(电子)们依然会在墙上留下一条竖线痕迹;而变成双缝挡板时,墙上的痕迹就变成了和水波一样的干涉条纹。
粒子穿过单缝
粒子穿过双缝
这印证了一条物理学基本原理: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意思就是说,光子和电子这样的粒子既是粒子(就像个小球),又是波(仿佛水波)。所以通过单双缝时,会留下两种不同痕迹。
诡异的实验结果
这时,哪怕你没有听懂,我想你也可能会有个疑问:“哈?就这?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啊?”
别急。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这个实验怎么会这么出名呢,你说是吧?
因为这个实验还没有做完。科学家们想,之前是多个粒子同时不停发射,在穿过双缝时,可能互相碰撞影响,所以在墙上留下了干涉条纹;那么把粒子一个一个单独发射过去呢?应该不再会有干涉条纹了吧?(就像那个小球的双缝实验一样)
单个粒子穿过双缝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通过这种方法规避了互相影响的可能,在双缝条件下,最后依然在墙上形成了干涉条纹(而不是大家认为的两条竖线)!咦?怎么回事?难不成单个粒子射过去会分裂成两个粒子(两条波),自己干涉自己?然而这还不算什么。
他们又架设了一台观测装置放于挡板处,用来观察单个粒子穿过双缝时的运动轨迹。你猜怎么着?这时的粒子居然乖乖听话,像我们之前认为的那样,只会从其中一条缝穿过,观测结束后,留在墙上的痕迹是两条竖线;而停止观测后,单个粒子又开始不听话了,痕迹再次变成干涉条纹!(这个现象被称为“观察者效应”)
单个粒子穿过双缝,并加上观测装置
这时的效果
这个就太奇怪了!难道粒子是在不知下一个粒子落点前,已经有意识地预测并选择了自己的落点,从而形成干涉条纹?还有意规避人类的观察?人的抽象意识还能改变客观结果?
这个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可以说震惊了世界。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没有生命的物质也有意识?人们常说物质决定意识,难不成也可以反过来?一时间,科学仿佛和玄学都能扯上关系了。而这个实验最早由19世纪初的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Young)提出并发现,如今也没有特别完美的解释。
进阶版实验再次颠覆认知
而以经典双缝干涉实验为基础,科学家们还陆续做出了更多进阶版,比如这一个。
这个实验叫做“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想法最早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同事约翰·惠勒,他在1979年提出了这个构想。只不过这个设想因为条件限制,当时并没有直接实验过。后来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终于可以通过实验装置完成这个构想性实验了。它的基本操作如下:
以经典双缝干涉实验为基础,先在双缝挡版和墙体之间增加一个特殊晶体和A,B两个探测器(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我们的眼睛)。实验开始后,单个粒子会陆续穿过缝隙(缝隙标记为缝隙A和缝隙B),到达晶体后,粒子被分为相同大小质量的两个,先把一个投在墙体,再把另一个随机投在A和B两个探测器上(分别对应缝隙A和缝隙B)。
延迟选择过程
运用晶体把粒子分成两个,是为了不观测投到墙体粒子的运动,探测器则是用来测定另一个粒子是来自于哪条缝隙—如果探测器A(B)亮起,表明粒子经过的是缝隙A(B)(这个过程就是“延迟选择”)。把观测器放到挡板后,就是为了避免之前的观察者效应。但实验结果显示墙上得到的痕迹依旧是两条竖线。不应该啊?我们并没有直接观察投到墙体的粒子啊?
然后,科学家在探测器A和B之后,又增加了探测器C和D。当粒子经过探测器A和B之后,有一半粒子来到了C和D并使其发光。它的作用就是扰乱之前探测器A和B的观测结果,我们便无法得知粒子穿过的是哪条缝了(这个过程叫做“量子擦除”)。你能想到吗,墙上的痕迹又变成了干涉条纹!
量子擦除过程
结果又一次颠覆了人们的基本认知!它仿佛告诉我们,因果规律可以倒过来,我们的现在的观测行为居然能够影响过去的粒子状态,也就是现在的行为使得事件回到了过去,发生某种改变并影响了结果。
难道,科幻小说里的时间回溯,时光倒流似乎成了可能?
不得不说,现有科学仍然还有局限性,谁也不知道宇宙之间还有什么东西和规律是我们不知道的。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能建立新的认知和规律,把这些不合理变成合理,想想就觉得很神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