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生:爱藏东西的瞎奶奶(外一篇)
爱藏东西的瞎奶奶
程应生
从我五、六岁记事起,奶奶眼睛就是瞎的。我母亲是招亲的,所以我们习惯了叫外婆为奶奶。
听母亲说,奶奶从前眼睛不瞎,可亮堂着呢!家里什么事她都管。母亲的父亲,在衙门当午作差事,相当于法医。没有好多银子收入。常常是夏天只有一套纺绸褂裤穿了去衙门当差,中午、或者傍晚回来吃饭,脱下衣服洗,趁外面大日头晒干了,下午再穿了去当班。晚上好办,晾一夜,第二天早上正好穿了去衙门点卯、当差。
可就是在这样经济状况条件下,家里有三个孩子:大姨、我母亲和舅舅,还有奶奶的婆婆,连同他一起,家里有六口人要吃饭穿衣,都指望他在县衙门里一点银子收入,来维持生活开支。他还背着奶奶在外面偷着抽大烟,使家里非常拮据贫困!他还百般抵赖,不承认他在外面抽大烟的事情。有那么几天,他回来吃饭,却不脱换那一套纺绸褂裤下来洗,奶奶起了疑心,撸起他大腿上裤子、胳膊上的袖子来看一一尽是打吗啡的针眼!奶奶一见此状,就拿起刀来要跟爷爷俩人作个了断……爷爷吓得跪下求饶,说,从此再不沾染毒品,跟它一刀两断、绝缘!
奶奶看他这次是痛下决心,确有悔改的念头,就言道:“每月光饷(发工资) ,所有银两交给我掌管,当家过日子的一切,听从我的安排!”
自从奶奶管家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才把大姨、母亲、舅舅拉扯长大。之后,又送走了婆婆、爷爷他们入土为安。
就这样,奶奶她饱受苍桑变化、生活风雨的煎熬,再加上年岁渐大,眼睛突然得了青光眼,看不见东西了!母亲又说是渐渐地、慢慢地瞎的。用现在的眼科医学来解释,是眼睛患了白内障,那时小县城没有这个医疗技术去做这个手术,要是搁到现在,开刀早就好了!
尽管奶奶眼睛瞎了,可家里的事,她还是摸得清清楚楚的,坛坛罐罐有几个、在哪里、装了什么东西,她也搞得明明白白!从厨房的锅灶、水缸、米缸,到左右房间、前后门槛高低、大小院子、周围邻居、四面环境,也弄得一清二楚。
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语文课本被一个叫童六六的调皮生,从课桌下抽屉鼓里书包内偷走了,回家做作业才发现书不见了,急得我哭起来了,不能写作业了……
第二天上学,在学校还是急得不得了,这时候,有个家门口的同学,喊我的名字说,你的瞎奶奶来了,在找老师评理哩:“把我孙子书要找到!”当时我很纳闷奇怪?瞎奶奶怎么一个人拄了拐杖,找到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路的学校里来了?
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总要炒点花生、蚕豆、玉米、瓜子什么的,刚炒好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小孩儿每人还能尝一点。后来这些东西就不翼而飞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连影子都找不到!可是到了过年、过节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候,这些好吃的东西又都出来了!一样一样摆在我们面前……非常奇怪!
平常母亲买的米、油,吃到若干天,就没有了,腌得咸鱼、咸肉,晒干,切成块,放到坛罐里存着,吃到数日,也就光了,腌制的咸鸭蛋、鲜新的鸡蛋放在那里,要不了好长时间也就光了,这些似乎都很正常,因为人多嘛!
在荒年,吃的东西少,物质匮乏,加上家里经济困难,常常揭不开锅,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遇到这种情况,瞎奶奶像变戏法一样,迈着小脚,从前房摸到后房,不晓得从哪个角落旯旮里端出小坛小罐来,叫母亲烧锅煮饭做菜去,说:“哪,这里有米、有油,那个罐里有咸鱼咸肉块,我把酒洒在上面,喷香的!你去烧给小鬼们吃去一一” 话刚落音,她又从另外两个小坛罐里摸出鸡蛋鸭蛋来,又叫母亲煮了给我们吃。
这些东西都是瞎奶奶平常趁我们年小不懂事、母亲不在家时,一点一点地收藏起来的。到了节骨眼上、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可起到作用了!使我们避免挨饿,度过难关!
瞎奶奶不仅能藏油、米、鱼、肉等东西,她的袖筒、袜筒里还能藏钱!母亲与姐姐那时,早上要到五里以外的池口茶厂去拣茶挣钱,瞎奶奶在家照顾我们兄妹三人,除了能摸到厨房做饭给我们吃外,还能在门口买挑担来卖菜的菜,讨价还价,账不晓得算得有多精细!克扣下来的零钱,放的位置,我们怎么寻都寻不到!到另一天早上,母亲姐姐她们走后,卖大饼、油条的来了,她老摸出大门,从袖口里掏出用手帕包了好几层的毛票子来,买早点给我们兄妹吃……之后,她站在大门口,像眼睛好的人一样,煞有介事,指桑骂槐地说:“不要把别人当呆子呢!……池州府几个人,哪个还不晓得哪个呀?……”这一招,果然灵,母亲与姐姐不在家的白天,没有哪个敢欺负我们。门口左右前后的邻居们都敬畏她。
年和节都过掉了,吃的零食也没有了,我们就跟着瞎奶奶转,她老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哄着她开心,好让她把藏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谁要是最听她的话,她就叫谁到她跟前去,又像变魔术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拿出一块芝麻糖,或者是花生糖、冻米糖、几粒糖果出来给你吃,一边问你:“下回可听话了”那个被叫到她跟前的,连忙点头回答说:“听话了,听话了。”
到了上世纪一九六一年早春的时候,瞎奶奶再不能陪我们过那最后一年荒年了!那时我有十一二岁了,已懂一点事了。瞎奶奶临去世前,回光返照,脑子特别清醒,对母亲和我们几个孙男孙女说:“床底下和后面脚屋里还有几个坛坛罐罐,里面搁着米、油,还有一点小鬼们爱吃的零食……”说完,她用手指指自己的内衣褂子口袋,叫母亲去掏,母亲摸出一个脏兮兮的手帕包裹的几块皱巴巴的零钱来,忍不住“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们也都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瞎奶奶叫不要哭,说,她已七十三岁了,死也死得了。叫母亲今后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古人讲得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瞎奶奶这句话说完,就断了气,闭上她那原本就已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眼睛,然而我感到,她心灵的眼睛没有闭,在看着我们怎样过日子、生存呢!
2018.12.28. 于池州家中
出对招婿
又是一年皇恩浩荡、广招天下有贤之士、青年俊杰、大比之年时,上京赶考的秀才们欣喜若狂,十年寒窗苦,总算盼到了眼前一一于是乎,有钱的骑马、坐轿上京城,无钱的骑驴、坐船提早动身,穷秀才更是要提前动身,肩背包裹、干粮、手拿雨伞,步行去赶考……
不管他们怎样行程,都要中途歇息。地处秋浦河边的颖慧镇,是交通要道,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既有水道,又有陆路,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上京赶考的举人也好、秀才也罢,必然要经过此地,作短暂停留、歇息。
却说这地方,离镇子很近的南山崖上,有一大户人家,既有良田百亩,又在镇上开有客栈,还河里有船、陆地有骡马出租,算得是,方圆百里,富贵殷实之家,要有尽有!可就是有一样不如意,员外夫妇,膝下无子,独生一女,年方二八,自小娇生惯养,视若掌上明珠,且熟读诗书,聪明过人,眼看已到谈婚论嫁年龄,员外夫妇有意招赘上门,好继承家业。外界闻讯,多有跃跃欲试者,不乏纨绔子弟,沾花惹草之辈、好吃懒做之徒,夹杂其中,这些人,腹内空空,倒吊三天,也滴不出一点墨水来!概不是支撑家业、继往开来之才。因此,员外夫妇思量:招婿一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是日,恰逢镇上热闹之时,从各方来的秀才、举人上京赶考路过云集此地,正是大好机会,不能错过!员外夫妇二人,上得绣楼来,征询女儿意见,商定终身大事。女儿正拿一本线装诗书,翻卷在手,听罢父母之言,含笑不语,迈动三寸金莲,身子像柳枝一样婀娜轻摆,移步来到南窗,略低首观看,见不远处,村民男女老少,正在稻床上,翻晒稻谷……忽有一儿童拿着吃完饭的竹筒,打前来吃稻子的鸡……小姐顿有悟,遂即转身,来至书桌,铺纸、研墨、挥毫,只见她瓜子脸上,柳叶眉舒展,樱桃小嘴微微含笑,”唰、唰、唰”地,写下七个大字:饥鸡叨稻童筒打。拿给父母,道:”谁要是对对下联,便可做上门女婿,女儿愿嫁于他,择日完婚!”
员外连忙派家院去到镇上张贴上联,一经贴出,引来许多人围观,瞬间传开了……便有不少人,去对下联,想试试运气,看自己能否对上,做上门女婿,与这位貌似天仙嫦娥般女子结为伉俪!还考什么功名?有这份家业和娇妻足矣!可是去的人谁也没有人能对上。
这时,有一个赶考的人,到天黑,方才走到颖慧镇,匆匆找了一家客栈,但是房间已暴满,只好在过道天井边,加床位歇息。这位穷秀才脱下布长衫,躺在硬板床上,让自己身子吹吹凉风,虽是立秋之后,炎热暑气还没散尽,没有睡意的他,凝视着屋顶,在想着刚才进镇时听人说,此地大户人家小姐出对招婿之事,不免也有些心动……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嘛。此刻,他在想,对小姐出的上联,怎样才能使动、名词相对,意境相同、字数相等、平仄押韵?小姐虽出得看似简单的上联,却不好对,正在冥想之中……忽然看见屋顶有一老鼠在横梁上,他一咳嗽,老鼠吓跑掉了……秀才一拍大腿一一突然叫道:”有了!小二,借笔墨纸砚一用。”
这家客栈,正是员外家所开。
第二天一早,店小二领着秀才到东家庄园去对对,书生提笔写下端正秀丽的七个大字的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递与员外、小姐看,只见小姐点头含笑,羞达达表示满意。员外夫妇见秀才一表人才,且稳重、温文尔雅,非常喜欢!
责编:丁松 排版:丁智群
程应生,男,安徽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自2014年起,先后在《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安庆晚报》、《池州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老屋门前的水井>《夏荷》、《终于等到新枝出》、《鞋》、《老盛展马》、《老街的吆喝声》等四十余篇散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