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解纠纷 杭州诉源治理展示硬核实力

诉讼案件基数高、绝对值大,法院一审收案数持续高位运行,“案多人少”等矛盾突出,如何解决这类难题?杭州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抓住数字化改革这一契机,获得解题思路。

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市委政法委指导下,在滨江区试点基础上,探索推进诉源治理(一码解纠纷),按照改革需求分析、多跨场景建设、改革突破“三张清单”要求,积极推进诉源治理(一码解纠纷)建设,并于6月底上线试运行“一码解纠纷2.0”,实现了“一键多跨分流、纠纷闭环管理、在线全程调解、一舱精细管理”的目标。

“一码解纠纷”突破了时空限制,以数字赋能诉源治理,实现了矛盾纠纷“随时调、随地调、随手调”,为诉源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收案8.32万件,与2019年同期下降了3.81%。

值得一提的是,“一码解纠纷”还获评法治浙江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最佳实践”,被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报道。现在,就跟随杭小改一起去看看!

数字赋能,矛盾纠纷“云”上化解

“一码解纠纷”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聚焦诉源治理,将原来线下的传统纠纷解决流程,通过流程再造,精准多跨分流纠纷;通过机制重塑,构建在线解纠模式;通过数据一舱驾驭,实现精细化管理,为人民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在线解纷服务。

平台用户端对应基层法院、矛调中心、调解组织、当事人等主体,具有纠纷登记、智能产生案由、智能分类纠纷、智能分流案件、纠纷全流程管理、调解组织调解员管理考核、在线司法确认、网上立案等功能,实现科技赋能,一网解纷,提升纠纷化解“成功率”。

平台驾驶舱对应党政机关,是诉源治理实时报表,也是指挥平台。由总体情况、区县诉源治理情况、行业领域纠纷化解情况、排名前10类的诉讼案由、一码解纠纷简介共五个区块组成。

“一码解纠纷”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当事人积极使用在线、非诉解纷方式,形成“和解优先、非诉为主、诉讼兜底”的在线纠纷解决漏斗效应,将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对抗性小的调解方式,化解在基层、在源头,避免矛盾升级成诉、成访。法院可集中精力对复杂案件进行“精审”,让司法回归最后一道防线,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精准调解,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通过多跨分流,实现精准调解

“一码解纠纷”运用当事人“一件事”改革思路,依据最高院的诉讼案由规定,设置了21大类125项诉前案由分流规则。通过多跨分流,提升纠纷化解的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水平。

一是涉相邻权、家事纠纷、物业纠纷等民事纠纷,分流到镇街村社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基层产生的纠纷由基层解决。

二是涉房产、劳资、金融等行业纠纷,分流到住建、人社、银行业协会等12个主要的行业主管部门及多个协会等牵头化解,实现行业产生的纠纷由行业解决。

三是涉合同、证券类等商事纠纷,分流到商事调解组织,实现市场的纠纷由市场解决。

同时,全市从1万余名律师中遴选出1500名律师调解员,统一上线“一码解纠纷”平台,参与商事调解。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推动诉源治理实质化发展

“一码解纠纷”破解了传统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局限性,实现了基层的问题基层解决、行业的问题行业解决、市场的问题商事解决,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践行了新时代都市版“枫桥经验”。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法院通过“一码解纠纷”共分流委派案件14.6万件、成功52019件,成功率35.45%,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诉前。2021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收案8.32万件,与2019年同期下降3.81%,诉源治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初步形成理论成果,逐步构建制度体系

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了《一码解纠纷实施方案》、特邀调解组织名册管理、流程管理和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创新性制度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形成《关于在线社会治理创新的调研报告———以“一码解纠纷”为样本》调研报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录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