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家】王淑萍|​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城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城

——读鄢东良《时光底片》有感

突然有了去浙中武义的念头,是在读完《时光底片》一书后。
武义有条熟溪河,才女李清照流离南方时曾泛舟河面,发出“闻说双溪春尚好”的咏叹;诗人孟浩然曾夜宿武义,写出“就枕灭明烛,叩舷闻夜渔”的名句;一个名叫“上街”的地方,“卵石铺路,青石板拾阶,狭长连绵,门户相对,幽深宁静。街面上是传统的前店后居,店铺后头,传统建筑如民居、厅堂、祠堂、古井等,白墙黛瓦,背脊凌翘,森森壁立。”徽商们在此衍生着繁华;迎恩门、镇东门、接龙门、来远门、文兴门、上水门、下水门、文丰门、迎薰门,武义的门多,门里门外长满了故事;何氏宗祠、俞氏宗祠里,供奉着敬畏和追思,传承着族风浸润出的书香气息,流淌着古村人文的精神源泉;俞源太极星象村,显示着神秘的星象八卦;金川村山上的弃婴塔,唏嘘着封建社会里的人间悲剧;茶商古道,氤氲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江南隐世村落山下鲍,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气势磅礴的武义大红岩,有着诸多的美好传说;“山环如郭,幽深如洞”的郭洞村里,千年的古塔、古祠、古宅、古坊诗情画意犹存;傍水而生的申明街,是武义江贲张大血管延伸出来的一根细柔的静脉,搏跳在天地心脏之间;溪水潺潺的沿溪村,古树、石溪、小峡谷散落其中,有着世外桃源的意境;松宣古道上,红色革命精神涤荡心怀;婺州窑里,千年窑火延烧着青瓷的神韵;鸣阳楼的钟声、长安堰的水声、书台山的读书声、北岭洞的风声回荡在天地间,牵着武义人的心和魂,“武义的先人们无比尊崇和熟稔中国的风水理论,以它为罗盘选址布局的县城,群峦环抱、川流相依、地势坦缓,百姓依山择水而居。城墙逶迤、水门雄屹、负阴抱阳、安宁从容。”……
一本近20万字的散文集《时光底片》,其中四分之三的篇章都与武义有关。这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马贡多,杜拉斯的湄公河岸,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凤凰,萧红的呼兰河,莫言的高密,还有福克纳的那句名言: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一个优秀的作家,善于把自己的家乡展现给世界,把民族特色的风物展示给读者,鄢东良也不例外。
武义是鄢东良的第二故乡,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武义的爱与疼。他以一种学者的姿态,在江南的红黄壤堆积的厚土层上行走,以严谨的态度和理性的笔触,客观而真实地描述着武义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浙中旖旎的风光美景。他说:“我想追溯到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遥远履印,窥探旧时落后生产力状态下的某种人类生存状态,去还原一段段历史的固化和缩影。我想让人们和我一起穿越时光隧道,身临其境,聆听到古村落、古城市怦怦的心跳。”——他做到了。
当我安坐在西北黄土地的一隅,伴着如水的月光,将《时光底片》一字不落地从《自序》读到《后记》,江南小城武义的盛景就在心里扎了根,并生出了一粒粒向往的种子。这是文字的魅力,是写作者的功力,更多的,是整本书的风格暗合了我内心的种种欢喜。
欢喜于作者言必有据的严谨行文态度,这是一个写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为真实而丰满地呈现武义的历史文化,作者参考画家的多维度还原古城历史风貌的画作,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花许多时间走访健在的老人,实地考察古建筑遗迹留痕。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他就像一个向导,带领读者游览古迹,更兼顾着学者的身份,以史写实,完成历史的寻根。
他去看“弃婴塔”,“行前我从清代笔记中了解过它的前世今生,如今真的驻足它的面前,凝视着它的残破面孔,耳畔总觉得有婴儿的哭啼隐隐传来。”
他在茶商古道上行走,说老茶行,讲茶文化,“据历史记载,到清初,全国各地的茶行仍有1000多处,茶叶交易量现今虽无法知晓,但也足见当时茶行业的兴盛状况。”以这样的句子为一段文字结尾,这是一个写作者对历史和笔下文字的尊重。
他到山下鲍村采风,“听村里老人说,古时山下鲍只有很少几个鲍姓居住,山下鲍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实际上现在村里却是涂姓为绝大多数。这个谜底在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中已经找到。”
“从俞源村归来,我查阅了几部辞书,找到了‘报告、报章、报闻、报称’等词,唯独觅不到‘报单’一词。为此,我心中甚感遗憾。”——卓越的写作姿态,才可以成就文学的丰饶与重量。
欢喜于作者文章中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点。
鲁迅先生说过:“散文的题材,是大可以随便的。”“随便”二字,是说散文题材无禁区,是散文选材的宏观品质。但散文要有料,要让读者读后有收获,要么启迪心灵,要么充盈头脑。时下那些心灵鸡汤类散文,似乎把人世间的道理讲尽了,但却没有什么营养,犹如和尚念经,牧师布道。
一部《时光底片》,就是一本武义的宣传册。我没有去过武义,但我知道武义置县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我知道古城按中国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壶山是武义的父亲山,熟溪河是武义的母亲河;我知道浙中第一高峰是牛头山;我知道武义博物馆里,珍藏着曾埋藏地下近八百年的“古代公务员”的纸质文书;我还知道,武义一带,称祖母为嬷嬷而不是奶奶,称没有读过书的人为“白身”而不是“睁眼瞎”,武义人年三十吃汤丸而不是饺子;我甚至第一次知道“榜帖”是“捷报”的始祖,“泥金”是一种古老的高档装涂工艺,“录白”是古代文书档案的副本,西周时期男女皆穿的裙服叫“深衣”……所有的这些信息和知识,都来源于这本《时光底片》——从宣传角度,这是一座城的幸运;从读者角度,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从写作者的角度,这是文字的幸运。
欢喜于作者字里行间充溢的平易朴实的美感,既有博雅的文化内涵,又滤去了掉书袋的晦涩。
仅看《昭日文书》这个题目,就有种隔着千里万里的陌生和晦涩,但鄢东良这样写:“毋庸讳言,比起古代文学里那些文采斐然字字珠玑的诗词歌赋来,这件南宋官员的工作档案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当我面对他的时候,仿佛那位身着朝服,辗转数省市任职,一生勤勉工作的宋代出色的‘公务员’,正从一行行端庄秀丽的楷体字中朝我走来,沓沓的足迹,依稀可辨。我想握一握他的手,但须臾间却又不见了他的身影。”
命运多舛的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就用歌舞娱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驮在脊梁上翩跹飞翔。在《被娱神驮着飞翔的文字》里,作者这样写:“于是,在三月三歌节里,人们闻到了乌米饭的馥香;人们在寨庙里,听到了祭祖公的法师喃喃的颂歌;人们在火炉塘收获了滚烫的灼火对歌;人们在盘歌堂分享到赛歌的刺激紧张;人们在畲乡通宵的篝火晚会上体验了圈舞的热情欢快;人们陶醉在一个以歌以舞代言的民族,淳朴、开朗、好客的习俗风情里了。”——不繁冗,不晦涩,寥寥数语,一个民族的习俗风情尽在其中。
欢喜于一个写作者在且行且思中流露出的情怀与风骨。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取材、结构、语言缺一不可,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家的价值观。作家的价值观是支撑文字的骨架,是庸于日常,还是保留对现实生活的质疑与批判,这是一道选择题,与情怀风骨有关。
在《山下鲍,一个江南的隐世村落》一文中,面对中国大地上古村落破坏严重的状况,他痛心地发问:“这是否就是某些地方这些年热衷于大拆大建,把原生态的宝贝稀里糊涂当洗脚水倒了的结果?”问过之后又进行反思:“毋庸置疑,传统文化也存在它的某些缺陷,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去看一棵树还是看一片森林?”反思之后,他这样总结:“传统村落的珍贵价值是它蕴含的优秀的建筑历史文化、农耕历史文化,人文历史文化。中国大地上古村荡然无存,正是由于人们长时期对真正文化的漠视。用伪劣文化套现商业利益,‘文’了金钱,‘化’了纯真,开出的必然是一朵恶之花。急功近利地用放大镜去吹毛求疵,急不可耐地贴标签、下判决书的荒唐做法,是对传统村落最大的伤害。”——不粉饰,不遮掩,敢质疑,敢批判,一副坦荡风骨,着实让人敬佩。
欢喜于作者对家园武义的一往情深:“距我站着的这片土地不远,是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县城,那里繁华中充斥着嘈杂的声音和细燥的灰尘,纷扰、浮躁、急促、欲望,在我的肉体和灵魂里漫延滋生,早已化为难愈的慢性痼疾,不知不觉,我的血管也硬化成了这座城市的一缕管网。”也欢喜于他充溢在一杆古称里的暖意,珍藏在细碎花纹布包袱里的母爱,对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的军人父亲的刻骨思念以及对一朵莲的偏爱……
一本书,就这样轻易地勾起了我对一座城的向往:某一日,依着《时光底片》的篇章脉络,坐在武义的老城墙根下,寻一段“金话道情”;到上街和横街上走走,看看上栈房、王家厅、陈家厅;站在九龙山上,听一听旧九龙山村的故事,看一看新九龙山村的美颜;在申明街头,尝一尝武义的特色美食;或者租一辆车,一路开到沿溪村,侧耳倾听溪水潺潺;或者到松宣古道,重走一回红军路;到畲寨江下村,参加畲人盛大的对歌节,感受一回古老的畲风畲韵……想想都很美。

REVIEW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