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人生危机,都隐藏在童年的管教里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资深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丹尼尔 J.西格尔和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蒂娜·佩妮·布赖森所写。通过点明“管教”的真义是“教”,而不是训斥或体罚,作者阐述了家长要保持理智,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理性引导,将情绪崩溃的时刻变为成长的机会,帮助他建立有助于提高其情商的大脑连接,从而拥有更健康的精神状态。
这次我们重点讲解去情绪化管教的三个好方法,分别是自省三连问、管教最忌一刀切和屁股决定大脑。
①
『自省三连问』
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爆发或管教,而是自己究竟想怎样。在对不好的行为做出反应前,我们最好花几分钟拿下面三个问题问下自己:
001 为什么我家孩子会有这种表现?怒气一时上头,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都认为“他这都是惯的”或者“他这是没事找事”。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尝试寻找背后的缘由,你会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说有些事情他们搞不定,需要大人帮助。如果我们能通过第一问明白这一点,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否则在孩子看来,你的所谓管教等同于隔靴搔痒。
002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教会他什么?管教的双重目标包括立即停止不当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构建长期的、内在的、更具适应性的大脑。管教的落脚点始终还是在于“教”。
003 怎么做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传递消极情绪。起码要做到让孩子不是因为害怕你的粗暴反应,才压抑自己犯错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中的消极情绪越少,他们不仅可以越快掌握一种不受恐惧左右的能力,而且你与孩子间的情感连接也会越来越牢固。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轻松应对。
②
『管教最忌一刀切』
三连问不仅是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的,而且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以及各种特殊需求。很常见的情形是某个时刻管用的办法,十分钟之后又不管用了。因此,管教不能一刀切,我们只能不停地观察和思考,并对症下药。这也是人们常叹孩子难管的最重要原因。
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件事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区分出他是“不能”,还是“不想”。大部分家长都在责怪孩子,觉得他们不省心,不想按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做。可实际上,孩子们真的只是“不能”,他们没有能力按照大人的心意来。只有正确对待这件事,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人减少挫败感。所以下次当孩子难以自控时,首先你自己得琢磨一下,“这个行为和她的年纪、经历、环境匹配吗?”。
1岁的孩子尿了、饿了或者待着不舒服了,就会哭;3岁孩子看你总是忙工作不理他,就会闹;7岁孩子上了一天课回到家里,找不着吃的,就容易发脾气……他们不是不想保持良好的状态,只是不能。讲到这,就必须提到大脑构造了。孩子年幼时,掌管原始功能的“爬虫类脑”很活跃,而负责更为细致和复杂思考的上层大脑却很不发达。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情绪其实来自于没有完全发育好的大脑。
换句话说,在管教孩子时,我们一定得考虑到他这个成长阶段的能力局限、脾气秉性、情绪类型以及当下的情境才可以。
③
『屁股决定大脑』
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孝顺只是人格构建的一部分,其它人格、特质和精神品质很可能就被打没了。大人们最常用的体罚方式是打屁股。它的最大问题在于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神经造成不良后果。
001 激发原始野性。遭受威胁或挨打时,爬虫脑或者说原始大脑就占了上风,我们会自动进入一个适应力很强的“生存”模式,就是“打不了就跑,跑不了就装死”。同样的,当孩子感受到恐惧、痛苦和愤怒时,这种能量流和信息流就会激活他们原始的、愤怒的、憎恨的那部分大脑,与此同时,掌控他们情绪的更为复杂且聪慧的大脑会暂时休眠。
002 酝酿坏习惯。研究显示,虽然打屁股常常可以立即止住孩子的行为,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性情的养成没有一点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孩子反而会在隐瞒行为、对事实撒谎上有了“长进”。换句话说,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体罚的痛苦。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不仅会让他们把谎话当做靠山,成为习惯,而且不再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大人沟通了。
003 紊乱依附。当家长体罚时,孩子就面临着一个无解的生物性矛盾。一方面,犯了错的他出于本能想向家长寻求庇护;另一方面,他又因疼痛,不得不远离家长。这时,他们的大脑非常迷惑,甚至会出现信息处理紊乱的情况。这种心理会逐渐渗透到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性的塑造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总结一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要有目的性,而不是随性而为。粗暴的和一刀切的反馈都不可取。去情绪化管教不仅看重对短期行为的纠正,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帮助孩子自主做出明智决策,控制自身情感,成为强大且可靠的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把你的感想写在留言区吧!
参考书目:《去情绪化管教:帮助孩子养成高情商、有教养的大脑》[美] 丹尼尔 J.西格尔、蒂娜·佩妮·布赖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