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徐霞客散落在 南丰 的屐痕
明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51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万里遐征”。这次的方向是浙江、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十一月十一日清晨,主仆三人由新城(今黎川县)的梅源村(属西城乡),翻山越岭到达南丰县的漈山灶(今太源乡黄家村磜头岭)。从徐霞客游记来看,这次他们是凌晨出行,本来梅源离漈山灶只有五里路程,因梅源的旅店老板指错路,他们迂回绕了十里路方才到达。
漈山灶是一个被群山围绕的山窠。徐霞客从山岭下来后,以为走到了平地,但随即漈山灶的瀑布向他证明此处仍在高山上。从村子走出几十步后,地势下降,同时他听到瀑流飞溅的轰鸣,接着漈山灶瀑布就在他的脚下展现,飞悬数百尺,仅石级就有三百多级。徐霞客观赏后叹为观止:“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独著也”。认为浙江诸暨的五泄瀑布和南城麻姑山的瀑布为世人所推崇,乃是因为世人没到过漈山灶的缘故。言下之意,如果此处能为世人所知,那肯定将名动天下。徐霞客了解到在这里居住的山家村落,沿山中溪流而建,在山溪上游的称为“漈上”,在山溪下游的称为“漈下”。如今,这些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我们仅从磜头岭现存的参天大树便可推断而知,当时漈山灶的植被一定非常茂密,水资源丰富,因此漈山灶瀑布也非常壮观。
从漈山灶下来,徐霞客一行款步而行。这一天的旅程,在徐霞客的记叙中,大都伴着流水淙淙的声音,每五里一个村落,村名中大都有“桥”字。南丰的山水之美,让他们行步从容,细腻观赏。他们每五里一停歇,驻足观望,询问并记录地名:五里之后走到夏家桥(今太源乡黄家村下家桥),又五里走到尼姑坳(已被潭湖水库淹没);在途中看到两条小溪从北而来在此汇合,沿着溪流行五里至乾昌桥(今潭湖水库坝址),徐霞客注意到溪流到此已很丰沛,能泛起竹筏;其后他们走过的地方有沧浪桥(今太源乡高家村沧浪)、黄婆桥(今太源乡高家村王背港,旧称黄陂港)、藏石岭(今莱溪乡石渠村老石岭)、思久铺(今莱溪乡石渠村,此地徐霞客特意记载:“铺有小桥”)、来陂桥(今莱溪乡黄满村渡民湾)、石家桥(今莱溪乡西山村石家桥)。在石家桥上,徐霞客长久驻足,“溪之东有狮山,西有象山,狮山石独突兀,而象山半为斧斤所凿,二山紧束水口”。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徐霞客“指点江山”的豪迈样子。接着,他经府渡桥(今莱溪乡西山村鹅公桥)、艾家岭(今莱溪乡西山村卢家),进县城。
在这一日的行程中,徐霞客一直观察漈山灶瀑布的水流方向。他认为漈上的水流,或与黄婆桥的溪水汇合,“共下南山去”,或与来陂桥的大溪汇合,“遂同注而北”,或与旴江之水在城北下流汇合。对一条山涧溪流这般用心观察,寻踪觅影,在徐霞客的整个旅行生涯中是不多见的,至少在他的江西之游中少见。可见他对漈山灶瀑布的赞赏是发自肺腑的。能得徐霞客如此青睐,漈山灶瀑布幸甚。
当晚,徐霞客宿在三江口(今市山中学旁)。第二天“东方甫白”的时候,他们再次起行,从三江口西边渡过溪流,去探幽军峰山。这次他们又重蹈覆辙,走到吴坑附近的山岭,问路才知道走错了。好在徐霞客不气馁,在村民的指引下,他们重新从南上岭再走五里,来到头陀峰(今市山镇丹坛村)。随后的行程,他们从西北循山而行,来到一个峡口。徐霞客对此处的描写,看上去似是离护国村不远的山路右边的瀑布:“一石飞突南崖,瞰溪撑日,日光溪影,俱为浮动。溪中大石矗立,其西两崖逼竖如门,水从崖中坠壁而下,萦回大石而出,盖军峰东溪源也”。当年这里有一座桥,新建不久。他们经桥往北,“山回水聚”地登了半里山路,在一条歧路口望见一座庵。此时他们已经口渴腹饥,于是前去拜访,庵里有人端出茶点款待他们,告知此庵名为龙塘庵(现为龙堂庵)。当得知他们是为览胜而来,又告知他们在庵的西边有龙潭大可观赏,可惜去那里的路被山林野草密闭,已不能到达。当年徐霞客错过龙潭之游想必深为遗憾,要不然他怎么会对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郑重予以记载呢?而从这个小细节上,又可以旁证南丰的山水之美。
从龙塘庵出来,从左边渡过一条小溪后,徐霞客循着山北阴崖而行。山路看似有,走时无,往往被飞涧隔断。二里之间,这种情况出现了五六次。又走了三里,他们从一根山木搭成的独木桥走过一道垭口,直转军峰之北。此刻,军峰山顶离他们仍然很远。停留处又见一条石涧从峰顶悬凹而下,“盖北溪之源矣”。至此,徐霞客对军峰山的山涧溪流,不厌其烦地记叙指出,不下四五处,军峰山的水让他赞叹不已。
走出那段山重水复的山路,徐霞客终于走到了上山的大路,“而上无重峰之隔矣”。他走过的山路,至今仍是军峰登顶的主要途径。“从东北路口西上一里”,在北岭山脊上,有空屋三间,他们到了军溪观。军溪观自古为宜黄和南丰在军峰山的交界之地,乃上山之人的休憩点。徐霞客推门而入,唯见绳床土灶,不见有人。稍作休息后,他们从军溪观南向攀登,脚下的路不再是山路,而是凿出的石级。石级凿在山脊上,两旁再没有其他的山峰与之比高,走在上面,“虚步蹑太清”。徐霞客对此感觉良好,“蹈空而上”“愈上愈高,风气寒厉,与会仙异矣”。这条直达山顶的山径石级,徐霞客踱步计数,共四千三百步。对这条石级山路,徐霞客印象深刻,后来他特意问到这条石级的由来,得知是由山下进贤村一位名叫金廷璧的山民,在其父母资助下修成。徐霞客在游记中将金廷璧的名字郑重记下,表达深深的钦佩。
在山顶,徐霞客纵目极望,群山万壑纷至沓来,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特别是着棋峰,徐霞客尤为赞赏,认为“非他峰所及”。开始他们在北道登山的时候,望见着棋峰,曾后悔没从那条奇险的道路登山。现在到了山顶,游历了绝顶石屋(今三仙真君祠),徐霞客决定亲历着棋峰。他们“蹑蹬攀隙”,从着棋峰到石转崖,再度西峡,“路甚奇险”,兴致勃勃。在着棋峰,他们从夹缝中俯瞰,发现一个幽深的山洞,“攀箐挂石而下”,至洞中时不觉已日落,于是攀蹑出洞,“观落日焉”。当晚,他们宿在山顶。
第二天,他们在山顶观日出,“赤丸如轮,平升玉盘之上”。军峰山给予徐霞客最好的气候条件,让他能尽情地观赏到日落与日出的美景,这也算是军峰山给这位伟大旅行家的馈赠吧。赏完日出,他们下山回到军溪观。遗憾的是,南丰再没留住徐霞客的游屐,他一路走到混元观,这个地方已属宜黄县界。
徐霞客最后这次远游,正值明朝末期,四处兵燹,盗贼纵横,他也几次遇险。但他在南丰的时光是平和的,从他的游记上也可看出,南丰在当时称得上物阜民丰,民风淳朴。
徐霞客在南丰停留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他对南丰山水的赞叹仍可为当地的旅游增色不少。其中如何打造他反复提到的漈山灶瀑布以及由此形成的漈水溪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另外,如果将徐霞客登攀军峰山的路线开辟为旅游点,也不失为一个亮点。
彭晓华 王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