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华专栏】学会一事一议

学会一事一议

山东菏泽牡丹区二十一中  孔祥华

梁衡

《文章五诀》

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个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论说文主要用“理”字诀。

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和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出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淫雨霏霏”、“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响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了,文章生动而具深意,早已超出记叙文的范围。

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我们平常总感到一些名篇名文魅力无穷,原因之一就是它们都暗合了这个“文章五诀”的道理。

写作目标

1.学习将叙事和谈看法相结合,为写作成篇议论文做准备。

2.学会“一事一议”的写法,形成初步的感性的说理意识。

观察体验

初中生学写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可以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某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说理的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我们来看看如何写“一事一议”。

(一)读下面这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看法,谈谈给你的启示?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的把树上的一些枝条减下来,他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他们长得好好地,你把它们减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剪掉他们,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谈一谈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二)也可以就一个成语,如好事多磨,吃一堑长一智、磨刀不误砍柴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阅读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
(三)再想一想你做过的某件成功或失败的事(学习、交友、体育运动、文艺活动、比赛、家务劳动……),说说你从中领悟到的道理。

写作指导

回顾学过的一些文章,你是否发现有些文章在写人、记事、或抒发某种情感的同时也在说理?
《紫藤萝瀑布》写作者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过童年时的一次爬悬崖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终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文开篇先连用六个人的事例,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人要有危机意识,不可贪图享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而《送东阳马生序》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直接叙述以及文中的描述所展现出来的是不畏艰辛贫贱、勤奋好学、必有所成的道理。

初中学生写议论文首先要学习“一事一议”。“一事一议”是较简单的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也不复杂。就是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某件事情或者某种现象,有所感触,有所看法,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文章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一事一议”的“事”是指:其中的“一事”指现实生活中某一件或某一种现象,它是具体的,这些事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又是认识不深,处理不当和需要去解决的,或者是需要去弘扬的。可以是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幅漫画、一种说法等。“一议”是对“一事”的分析,是从这“一事”中揭示出来的深刻道理,或表扬,或批评。从某一角度集中阐明自己的某一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核心、灵魂,是事例叙述的意义之所在。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内蕴丰富,枝繁叶茂,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初中学生写这样的作文,重点在于叙述和描写,在这一基础上要适当地议论和抒情,来画龙点睛。

(一)叙事部分。
叙事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议论中的叙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叙事要有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的事情很多,我们要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
2.叙事要清楚、简约。对所叙的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还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说理有关的部分要叙述得详一些,反之,与之无关的要少叙或不叙。
(二)议论部分。议论不宜长篇大论,能在记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可。在一事的基础,或深入挖掘,或引申生发。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以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

比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开头:“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人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已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是记叙,概述了白求恩来中国的简历,交代了他的国籍、身份、年纪,来中国的目的及艰难历程,以客观叙述为主;后两句是议论,通过设问,一问一答,对白求恩的思想、精神进行阐说,以主观评赞为主。这样,先叙后议,界限分明,叙有目的,议有根基,配合密切,很具说服力。

议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议”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
2.“议”的角度要新颖。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3.“议”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4.“议”要指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意义或现实意义。文章结束时,应注意照应开头。
5.围绕这个理——即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意义或现实意义,文章结束时,应注意照应开头。
“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模式,我们在写作中,要勤加练习,才能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参考题目

1.《               的启示》

2.《              告诉我》

3. 自由拟题

(一)这类文章一般的写法是

(1)要选一件较为典型的事,能“以小见大”,从中悟出某一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
(2)文章一般从叙述事件开始,叙事要简明扼要,不必进行具体描写。
(3)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种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常常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哲思、一个道理,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

另外,如选择《             的启示》也可以写一件事的启示,也可以写格言,书籍给自己的启示,这里的议可在前,也可在后。

(二)“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1)口子要“小”:  
这是指文章的主题要专一,要着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既不要大而化之,也不要游移不定。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一材料一议,一件事一议,或者一说、一感,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才会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要“紧”:     
指文章的内部紧密,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有相应的方法相勾联。结构紧凑的文章,必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要“精”:     
这是指用语要准确、恰当、精练,同时了尽可能生动活泼,文中成语的使用,格言的引用,比喻句、设问句的运用等,都要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生动、深刻、有力。
(三)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展开:
(1)因事而议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通过童年一次爬悬崖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终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讲述这类话题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要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炼出一理,并且用精警的语言予以点示,让作文具有一种哲思之美。
(2)因景而议
许多古代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
我们可以因景而感,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们在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可以感受博大,观云时可以感受飘逸,一切皆由景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时写“议”,要对景进行联想和想象,赋予具体的景象以抽象的哲理。我们看到黎明,感悟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我们感悟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3)因物而议
我们也可以因物而“议”。文学作品中的物,往往牵系着一个故事,或寄托着一段感情,或隐含着一个道理。在记物的时候,可借物言情,也可托物喻意,还可咏物明理。犹如巴金由“飞蛾扑火”感悟到一种生命追求:不是自寻死地,而是死也要拥抱光明,献身真理,轰轰烈烈。
因物而“议”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模式。作者描述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个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段感情,一种哲理。
总之,“一事一议”要求我们做到:
“事”是什么?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
“议”发什么?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思想,特定的观点,特定的评价。
方法: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先议再叙等。

名家作品

老板打瞌睡
林清玄

午后,路过一家家具店的门口,看见老板坐在门口打瞌睡。

他打瞌睡的动作相当奇特,不像一般人只是点头,而是从腰部以上打折倾斜,整个人好像要载倒在地上一样。

更奇特的是,他每次倾斜的时候,口水就从嘴角流出来,到整个腰部倾斜九十度的时候,他的上身会弹回来,口水又咻的一声吸了回来。

由于他打瞌睡时非常有趣,路边围了三四个人兴味盎然地看着,我也加入那几个人,看家具店的老板打瞌睡。这时,我发现了更有趣的事,家具的老板前面趴着一只黑狗,也在打瞌睡,口水也从嘴角流出来。

那两个非常相似的画面,使我猛然一惊,想到人和其他动物是多么相像,如果没有觉醒的心,提升自己的智慧,人只是一只动物呀!

人在睡眠时,没有觉醒的心,和一只狗睡觉没有什么两样!

人在吃饭时,没有觉醒的心,和一只老鼠吃饭没有什么两样。

人在生命中张皇奔走,只顾衣食欲望而没有觉醒的心,和蟑螂、蚊子又有什么两样呢?

当我走过家具行的时候,就这样提醒自己:要随时随地有觉醒的心。

点评

作者从老板打瞌睡这“一事”,想到人和其他动物是多么相像,如果没有觉醒的心,提升自己的智慧,人只是一只动物呀!从而生发议论:“人在睡眠时,没有觉醒的心,和一只狗睡觉没有什么两样!人在吃饭时,没有觉醒的心,和一只老鼠吃饭没有什么两样。人在生命中张皇奔走,只顾衣食欲望而没有觉醒的心,和蟑螂、蚊子又有什么两样呢?”提醒我们——要随时随地有觉醒的心。文简而意丰,耐人寻味。

学生习作1

生活告诉我
登上那漫长石阶的最后一层,我揩了一把脸上的汗,长出一口气。瀑布,就在前面不远。顾不得一路的疲惫,挤开熙攘的人群,钻到它面前。
从出发那天起,就一直盼望着这一刻。在脑海中,曾无数次想象过它雄伟的身姿。然而当我真正站在它面前时,却发现它绝非我想象的样子,几股细细的水,有气无力地淌着,像是下小雨的时候从屋檐上挂下来的水幕,滴滴答答的。
我几乎呆在了那里,骄阳下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苦苦追求,竟只看到了它的这般模样。我低着头走向下山的路。
大概因为到了下午,路上的人比来时少了很多。走在山路上,凉风吹过来,倒也很舒服。不知名的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叫着,四周弥漫着潮湿泥土味道,是我的心情好了一些。可以想到瀑布那颓败的样子,又不免阵阵失望涌上心头。
远远地听到水声,转过一个弯,循水声看过去,竟是两个小瀑布,虽在枯水期,水势却是相当的大。左边的一个,很有气势,在崖壁上一波三折地奔腾,落在水潭里,溅起一片雪白的水花。右边的那个则显得文静了许多,清澈透明的水流,似乎从石缝中渗出来似地缓缓向下流淌着,水流间还点缀着一朵朵青苔。瀑布下的水潭,水平静地能映出天上的云,阳光铺洒下来,一直照到水底静悄悄躺着的鹅卵石上。水里没有鱼,只不时地漂过一两片叶子。时间仿佛在这里睡着了,忘记了太阳已经西斜。
坐在潭边,看着趁天气转凉着急上山的游客在我身边面无表情地经过,向着山顶的瀑布大步前进着。无人注意身边的美景,就好像不曾有那美丽的瀑布。
我想起了我上山时,只顾得一路向前,却无暇环顾,错过了这美丽的风景。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目标而忽视其它风景,但是生活告诉我,旅行不是为了目的地,而是为了沿途的风景。

点评

文章由“叙”和“议”两部分组成。作者写自己在骄阳下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苦苦追求,却只看到瀑布那颓败的样子,又不免失望,再回去时,却看到了两个小瀑布,想起了自己上山时,只顾得一路向前,却无暇环顾,错过了这美丽的风景。所以,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目标而忽视其它风景,但是生活告诉我,旅行不是为了目的地,而是为了沿途的风景。”全文叙议结合精巧,叙述部分恰当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画面鲜明、生动,议论部分以联想的方式展开,推己及人,层层深入,给读者以耐人寻味的“启示”。

学生习作2

                改蹲为坐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也缺乏社会公德。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修改升格

1. 修改建议:
根据下面的提示,修改自己的习作。
(1)文中的“事”是什么?生发了怎样的“一议”?有恰当的议论或抒情吗?文中能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吗?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吗?
(2)你认为你的文章精彩吗?有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如何修改才能使文章更精彩呢?
2. 写作反思:

根据自己本次写作,总结得失,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加以分析: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吸取教训,克服缺点。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写作。

我的反思:

展示发表

1.请你在小组内交流写完后的习作,请小组成员提出宝贵的意见,并记录下来。

2.每个小组推荐出优秀习作,请作者在班内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 班内选出优秀习作,打印成稿,在班级宣传栏内张贴,或发表在班级博客或公众号中,供大家赏读。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向中学生阅读的作文类报纸刊物投稿,扩大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孔祥华,笔名纸墨飞花,山东菏泽牡丹区二十一中“双名师”成员,“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例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山东省中语会优秀教师及先进个人、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教书育人楷模、菏泽市好青年、菏泽市市级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菏泽市兼职教研员。爱语文,爱教书,爱写字,愿和青春语文的朋友们一起向阳而生,向美而行,不负语文不负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