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红烛(10)
在孩子们跟前他是循循善诱的小学老师,在四清工作队里他是群众的贴心人。没有任何架子的温老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始终平易近人,他拿得起放得下;脱下文化外衣身穿粗布汗衫,一双沾满泥巴的裤腿,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对此,老同事梁老师有精辟的概括,说温老师“放到哪里哪里亮”。精准评价言简意赅。
在整个“三同”期间,除了按规定交给三同户伙食费外,他还要尽自己所能分担家务,同情心总是让他闲不住,协助三同户解决燃料问题,这在四清工作队员中可能是独无仅有的一人。这些细节在他看来不值一谈,他的自述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在与我们的聊天中无意透露:当即将班师回朝的头一天,他还坚持上山打柴草,为三同户帮最后一次的忙。他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延展。
在揭阳期间,他每月坚持邮汇13元回家。对这区区13元他有明确的安排,给母亲2元,给叔母1元,余下10元才是准四口之家一个月的日常用度,妻儿子女人平2.5元。六十年代的币值与五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这区区块把钱该怎么安排呢?想想宝宝心里就很煎熬啊!从这13块钱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出他孝敬之心,尤其在给叔母的1块钱,凝聚着他的感恩之心,爱心可鉴!
刚步入教师行列时,温老师的工资才14.5元,经过十二年的摸爬滚打,他早已被吸收为公职教师了,至六四年时他的工资已36元,是当年小学教师工资的天花顶级别。
这一年,是妻子邓凤云人生经历中最艰苦的一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是浴火重生的一年。她曾为我们絮絮叨叨地述说过这段往事。她说儿子于这年的11月出生,儿子降生后他爸仍远在揭阳,整个十月怀胎过程,除了缺钱之外更缺乏丈夫的帮扶,再苦再累都是一个人扛着。起早摸黑、熬更守夜,忙完公家忙自家;想着坐月子比平时需要更多燃料,临盆前挺着大肚子上山打柴草,在水深火热中度日如年。她由衷地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啊!”
最让邓妈后悔莫及的是,在儿子快满月时燃料即将告急,四口之家眼看就要面临断炊,当烧完最后一捆柴草后,她顾不上产后虚弱的身子,毫不犹豫地操起镰刀工具,朝屋后的山林中出发去了。她的自力更生精神不但没有感动上帝,反而让她落下恐怖的子宫下垂之顽疾,又因为经济困顿,钱比命大,拖着病体还要坚持出勤争工分,因而越来越严重,被疾病折磨了九个多月后才做手术。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邓妈盛赞当年的妇科医生玉英姐,赞扬玉英姐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是她的妙手回春让我重新回归健康。
在忆苦思甜中,邓妈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说,她是苦尽甘来,现在的她儿孙绕膝,每年春节儿女们都回温屋村为两位老人祝寿,喜宴要摆上三张圆台才坐得下。她还悄悄地告诉我们说,内外曾孙共有8人。邓妈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