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 | 高庆春大篆新著(二)

包俊宜:

高庆春先生以篆书见长,在当代中国篆书领域是写的很有特色的一位书法家,应该说也是写楚简书风代表性的书家。这次他新出版的《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铭文临摹与创作系列的丛书,显示了庆春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底,也体现了他在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上有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他临的《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形神兼备,把原铭文的神韵、结构、形体准确地表现出来。丛书后面,他用自己的临摹心得创作了不同形式的《毛公鼎》、《大盂鼎》、《楚帛书》各类风格的作品,使这套丛书具备了临摹与创作的统一性。

我认为这套书对于书法爱好者,对于青年书法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指导的蓝本,也是非常好的临摹与创作的范本。通过临帖在古人身上、在古代经典的法帖铭文当中寻求养料,从而打下深厚的传统烙印,为今后的创作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庆春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是我们当代书法界一个标杆性的人物,我为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赞许。

林乾良:

西泠同社高庆春,劬学精艺。虽小我卅四岁,视同畏友。任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多年,尤着力于大篆一类。所著《当代名家临经典碑帖·高庆春临散氏盘、石鼓文、楚简》,前此早延时誉。上周又寄赠《铭文临摹与创作》系列三巨册,酷暑中卧竹榻于空调间执卷观之,神与古会,其乐曷极。东坡老人家《赏心十六事》中,绝无此乐也。

此系列亦关于三种国宝重器,即毛公鼎、大盂鼎、楚帛书。昔年潍县为陈介祺办庆典时,我有幸参与,曾闻陈氏临终析产之法大妙。长子仅得一品,即国之重器毛公鼎;十钟山房之钟归一子;万印楼之印归一子;其他杂项归一子。余生于闽之榕。吾乡之陈子奋,为近现代金石书画大家。其传人石开曾对我言:陈公之书、印均从大盂鼎。

综观《铭文临摹与创作》三种,有四优异之处,兹略述如下:

其一,既录其文,又论其学。以故,其书不限于书法,兼及金石考古。

其二,既有全文,又出特写。全文以见其原貌,整体观也。特写,放大其局部,既便于细察其结构,又突出其少数字以及线条美。

其三,右原拓而左临摹,便于读者参照。

其四,不但有原文之临摹,复从今日书法之需。三种金石均节集其短句,或附楹联与诗词。

庆春之篆书,挥洒随意而笔力遒劲,中锋裹毫而方圆互见。一纸之中,谋篇参差,错落得趣。其大字并少数字者,笔笔如千岁枯藤,苍老而多飞白,极得天趣。妙哉三书,真善诱之良师,其洛阳纸贵,不待言矣。九十老翁,乐为之书。

曹锦炎:

新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先秦墨迹资料涌现,以新视野书写大篆,成为优秀书家的追求。从庆春社兄近出的《毛公鼎》《大盂鼎》《楚帛书》三种临写创作新著中,不难体会。临帖是书家的基本功,但如何跳出范本,创出自家面目却是出于学养和悟性。庆春兄的大篆作品个性颇现,金文裹中锋,呈雄健浑厚之势;楚帛书既藏锋,又入方笔,尤其是将楚帛书的“秀逸”之姿写出“庄重”之态,难能可贵。佩服佩服。

董倚桥:

学习书法首要的问题便是选择正确的好范本好字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各种字体的经典法帖。对大篆的学习,则《大盂鼎》、《毛公鼎》当然是首选,而楚篆自然是要以出土的简帛书为上。《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这种组合,便是我们学习大篆的一种基本范式,不二法门。

我们知道,对铸刻文字包括帛书这些上古文字书法的学习,与学习唐宋以后书法不同的是,对于唐宋以后书法我们今天可以直接学习其墨迹,笔法字势可以说一目了然。而铸刻文字则不同,需要“透过刀锋看笔锋”,这就需要我们去借鉴前人高手的墨迹临本以作参照。

而《大盂鼎》、《毛公鼎》,包括虽是墨迹的帛书,均是大篆的第一流范本,可是由于出土发现较晚,缺少大书家大高手的临摹作品供学习者参照,这实在是一大缺憾。

作为当代书坛以大篆名世的高庆春先生,几十年来专研大篆帛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摹经验和创作心得,他的书法充分展现了大篆的高古与质朴,同时又寓以笔墨情趣,即高度再现上古文字的书写感,又能表现时代人文气息,亦古亦新,泥古出新。

高庆春先生所临的这套《大盂鼎》、《毛公鼎》及《楚帛书》字帖的出版,足以弥补上面提到的这一缺憾,可算是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套毛公、大盂及简帛书的最佳范本和借鉴资料,为学习者搭建了一座阶梯,一座桥梁。功在当代,利在大众。

高庆春著《铭文临摹与创作-大盂鼎、毛公鼎、楚帛书》《听于无声·高庆春篆刻新作集》

来源:佑兰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