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授秘歌》,带你了悟太极拳!

《授秘歌》的作者为唐代李道子。据传,其所传太极拳之锻炼主旨,在尽性立命,而进功之阶,始于无形无象,继之全身透空,终于应物自然。
后人对《授秘歌》的诠释或称白话释解,比原歌更为通俗易懂,更接近不同文化程度层次的习练者。唐代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李道子的《授秘歌》原文承传下来是否是原句,八句歌诀是如何排列难以考证。
授秘歌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馨。
虎吼猿鸣,水清河静。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此歌有白话本,通俗释为:
忘其有已,内外如一。
随心所欲,海阔天空。
锻炼阴精,心死神活。
气血流动,神充气足。
如果我们将《授秘歌》打乱前后排列,不同拳龄对拳艺有不同悟性的朋友,对歌之内容和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无形无象
这里指的是太极拳修炼者“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神明”境界。
修炼人在盘拳过程中,在前进的路线上会遇到障碍或阻力。修炼者已经修炼到“无形无象”的境界,任何障碍也阻挡不住按套路路线运行,障碍和阻力无效。
无形无象是指拳家的功夫上乘,周身上下内外双修,心、神、意、气达到安舒,安静,外示干净。无形无象者全体透空,外来进攻,一切外力释放不出来。凡接触到对方力点的部位,都使对方身上、腰上,脚下站立不稳。
躯体真正是“忘其有己”已经达到其小无内、全体透空的境界。对有无形无象上乘松功的拳家,一切进攻,一切大力、小力、拙力,在他身上是进不去的,有摸空、脚下生轴、站立不稳的无奈。
应物自然
在太极技击运用中,没有固定法则,不动为静,静中制动,动便是法。左右上下、前进后退由进者决定,守者静中制动,对方动,我静,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立于不败。这一切要有太极拳综合功力——内功。身上有了内功,就有“应物自然”、“随心所欲”之境界。
太极拳博大精深,心、神、意、气,“海阔天空”,其大无外。这是太极高手松功到“全体透空”的神明境界。
锻炼阴精
太极拳讲究阴阳平衡、上下相随、内外双修,“虎吼猿鸣”是对的,太极拳修炼也是有声放出。清代武谱有《打手撒放》,发劲时同时发声,“掤、业、噫、咳、呼、吭、呵、哈”。
传闻杨澄甫单独一人练拳时,会发出“噫、咳…..”'的声音,震得室内嗡嗡作响,在院内都听得见。可见虎吼猿鸣之声并非讹传。
气血流动
说明练太极拳动静相兼,内外双修,一动无有不动,外动内静,内动外静;慢练太极拳,外静,而内动,不是小动而是大动,似翻江倒海。
人们常说太极拳保健、养生,什么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骨骼肌肉、开发潜能都是有益的。唐代人提到人类养生,五脏六腑翻江播海,水清河静是科学的养生理论。
尽性立命
太极拳人从拳理拳法诠释,结合拳艺实践,以“内外双修”解,通俗贴切也易于理解。
性--可称内修心、神、意、气的静,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清心静养,节制贪欲,以免劳神精血。
命--外示安舒,每日操拳活动筋骨,强健体魄。三丰祖师明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
一句话,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身养性,提高社会公德,修养品质、静养心志。
盘拳修炼,周身上下内外双修,不僵、不紧、不拙,太极功夫自然上身。
不僵--僵是指周身上下肢体、肌肉僵硬。太极拳的行功规律,是在阴阳变化中的松柔动态下运行,僵练者拳中没有自然。自然是拳之法则,无自然还有太极拳吗?
不紧--僵和紧是违规操练的一对双胞胎,凡练拳者,有僵便有紧,僵紧难以分离,分离开还是僵,拳中仍然紧。紧在何处?在关节。太极拳规范,周身九大关节都应一一松开。对太极拳的体能要求是: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不拙--不用拙力。修炼太极拳以自然为好,不要刻意去练。把握自然轻灵,太极功夫自然上身。
太极拳的灵魂是松。是松柔、松空、松无,是周身不挂力,周身上下内外通畅清静,净得肌肉骨骼的夹缝里都不留一丝一点的力。一个空松阴阳之体,一个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阴阳相济之体,练太极拳到一定的境界,你是一个太极之体的空松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