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医方真谛-----试谈用好小柴胡汤的关键

作者:中医方集
自从张仲景的《伤寒论》横空出世,后世中医没有不奉为金科玉律,精心研究的,一部《伤寒论》不知成就了多少留芳百世的著名医家,这且不说。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学精学透就养活了不少医生,凡是熟悉医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人贤者非常注重小柴胡汤的运用。

然而纵观当今中医界能娴熟运用小柴胡汤的人却不多。学医的都知道小柴胡汤,清热和中,主治少阳,但用起却是疗效参半,毁誉不一。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我认为是出在对其中主药柴胡的剂量上。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对于运用小柴胡汤的指征这一点,大家似乎都有共识,临床用的也都不错。但是柴胡的用量却是慎之又慎,小之又小。有用10g的、有用15g的、胆子大点的用3Og。我们都知道,柴胡有个很重要的作用,清热退烧。轻点,上述量能解决问题,重点的,就有些不好使了。实际上,关键是个量的问题。我们《伤寒论》的原文,柴胡是半斤,也就是古时的八两,远远超出其它药量,这不是个简单问题,也不是错简,我后面再详谈这个问题。柴胡八两,折合当今之量应为120g,这个量就远远超过了10g ,20g的量。临床上如果离这个量太远,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况且中医自古就有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之说。我用小柴胡汤时,凡是具有往来寒热,或高热不退时,均用60g以上,未有不效的,可以不夸张的说,常常是一剂知,二剂已。常叹仲景不欺我也。

至于,温病学大家叶天士所谓的柴胡伤阴,完全不符合临床实际。外感高热那有一上来就伤阴的,即使有伤阴之症也可加入养阴之品,佐之,柴胡照用不可。同时,我也相信仲景先生在那个年代,用这么大的量不可能不考虑伤阴的问题,之所以还用这么大的量,那就说明无有伤阴之虑。仲景是实践家,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会有异议的。伤阴之说只能是叶天士先生的误解,但对其温病学的贡献来说仅是瑕不掩疵,白璧微瑕。

言归正传。上述柴胡大量使用不存在伤阴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你个人的认识见解。是这样的么?那我们再来看看临床上其他医家的认识和实践。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著名教授陈景河先生的《柴胡清热饮》:

[组成] 柴胡50g,黄芩50g,人参20g,板蓝根30g,甘草15g,青蒿lOg,地骨皮15g,常山5g。

[功效] 清透热邪,滋阴凉血,和解少阳。

[主治] 无名热或高烧久治不退,体温在38℃—40℃之间。

这是陈老先生毕其一生总结的拿手方子,屡用屡效。其典型病例:

王某,女,28岁,1993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  自述产后3天开始发热,39C,伴周身不适,厌食微呕,头晕乏力,经静脉滴注消炎药7天,热不退,诸症不减,伴口苦、便结,前来就诊中医。

查体  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无力。

诊断与治疗  辨为妇人热入血室。给予柴胡清热饮,重用柴胡、黄芩。处方:

柴胡50g,黄芩50g,板蓝根15g,党参15g,白术20g,法半夏lOg,甘草10g,大枣7枚,3剂,水煎服。

柴胡清热饮即小柴胡汤加白术20g;本方更加板蓝根15g,3天后二诊,热退大半,体温37. 5℃,诸症减轻,上药加减,再服3剂,药后热退身凉,病告痊愈。

陈老运用柴胡清热饮治疗高烧长期不退,体温达38℃-40℃时,一般皆重用柴胡、黄芩达50g,均有效;若外感病后,低热日久不退者,可用柴胡清热饮加沙参、麦冬、生地。

再说一个我治的病例。戚某 女 l0岁。因外感高烧三天,在医院诊断为肺炎,微咳无痰无胸痛,饮食不佳,二便基本正常。住院点滴进口抗生索三日,高烧不退,病孩家属强行出院,找我中医治疗。因其家人平时大都在我处看中医,对我信任有加。刻诊:病人白天一阵高热达39.5C,晚上半亱又烧,微汗,略咳,不喘无痰不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我辨为少阳阳明证,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

柴胡60g  黄芩30g  半夏15g  西洋参10g  生石膏100g  青蒿30g  生姜6片  生甘草10g  大枣3枚  二剂  日5次  温服(特别关注)。

一天后,高烧减退到38C,二付药喝完高烧退尽,体温36.8C。善后,小剂竹叶石膏汤二付,米粥调养一周彻底痊愈。

上述举两案就是说明运用小柴胡汤,要想取得好效,必须遵循张仲景先生的柴胡量,小不得,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小柴胡汤在治疗高烧发热症时,一定要把住大量,这是关键。这也是用好经方小柴胡的诀窍。从另一个问题也能看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是大量,非小量。小柴胡汤方注: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去渣再煎。为什么去渣再煎?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氏说:  “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伤寒类方》)。很多医家都持此意,教科书亦是此说。真是如此么?非也!纯粹的臆想。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柴胡量大,水少了煎不透,水多了药淡了,也喝不完,再煎浓缩嘛。量少味足,就这么回事,反而叫这些大儒们解释的复杂晦暗,离题万里。不管这些争论,再煎,也说明一点,柴胡八两,是大量。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用好小柴胡汤。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一一)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来讨论一下小柴胡汤的方解,平常我们也经常用小柴胡汤,也知道小柴胡汤有哪些功效,也知道小柴胡汤是怎么配伍的,但是,我们再仔细梳理,可能对我们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给伤寒论做注解的是成无已,他在 ...

  • 家有老人的朋友一定记住老中医陈景河的“柴胡清热饮”,非常管用。

    博客已经很多日不能登录,很烦,今天傍晚耐心尝试了一下,竟然可以了.     我的天啊啊,2020年过得异常艰难,年初大病一场差点走掉,幸亏中药和针灸,还有宝瓶气呼吸法,关键时刻还得自己救自己.     ...

  • 医方真谛:谈用好“小柴胡汤”的关键

    自从张仲景的<伤寒论>横空出世,后世中医没有不奉为金科玉律,精心研究的,一部<伤寒论>不知成就了多少留芳百世的著名医家,这且不说.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学精学透就养活了不少医生, ...

  • 医方真谛,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

    艾国医 公众号 导读此文为四川名医马有度的妙文,借来推荐给大家.和为圣度,小柴胡汤确实是一张妙方,诚如作者所说"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 ...

  • 杨立新:试谈间接证据的证明方法

    杨立新:试谈间接证据的证明方法

  • 李士权‖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李士权 联绵词是汉语固有的由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既双声又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四类. 双声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仓猝.参差.忐忑.凛冽.倜傥等 ...

  • ​试谈人体内劲的产生与发放

    拳术中所说的龙虎二气在人体是指脊椎和小腹部位,此两处不论对人体的生理还是对于发力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体结构而言,脊椎是人体的中轴,是支撑人体的大梁,其两侧分布许多神经线,对人体的运动起着控 ...

  •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试谈联绵词在诗联中的运用 李士权 联绵词是汉语固有的由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既双声又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四类. 双声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仓猝.参差.忐忑.凛冽.倜傥等 ...

  • 试谈人体内劲的产生与发放

    2021-05-14 00:00 来源:传统武学 拳术中所说的龙虎二气在人体是指脊椎和小腹部位,此两处不论对人体的生理还是对于发力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体结构而言,脊椎是人体的中轴,是支撑人 ...

  • 试谈機木的最佳修剪时期

    作者:池泽森 機木是常绿灌木,树干矮小曲折多变,枝细且韧,节密叶少,萌发新芽多,耐修剪,便于造型,观赏价值高. 那坚硬的树干如铮铮铁骨,春花开放时满树飞霜飘雪,盛夏时节绿叶葱笼,是常见的盆景素材.它虽 ...

  • 张国荣:试谈京剧锣鼓点的名称由来及其形成

    近年来,读了不少关于京剧打击乐的工具书和发表在各种杂志的相关文章,而关于锣鼓点方面的几个很重要问题,却无人涉及,故笔者愿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专家和打击乐工作者的关注.如果说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