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易得,风骨难求

据说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时代的良心,但最早没有作家,只有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夏代已设置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意思是史官劝谏坏皇帝无效,于是用脚投票,移民去了商地。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官吏,即史官。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最具有代表性的的是“崔杼弑其君”。

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通奸,崔杼大怒,齐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坠墙被杀。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于是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意思是太史记录了“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那时候,史官都是世袭的,太史死了,他的弟弟太史仲就接任了这个工作。崔杼对太史仲说:“其实齐庄公不是我杀的,是得急病死的。”太史仲坚持真相,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一看气得又把太史仲杀了。接下来,是弟弟太史叔,同样如实记载“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同样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三个哥哥都死了,你不怕死吗?你把齐庄公写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于是提笔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被这家兄弟搞得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就是在南方的史官。太史季很奇怪,你南方的史官,来北方干什么?南史氏气喘吁吁地说:“我听说你们家人都被崔杼杀了,担心这段历史被篡改,所以就赶来了!”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听说已经如实记录,就放心回去了。

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都要"直书其事"。那怕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时称为“内史”。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字斟句酌,斤斤计较。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哪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自太史公后,史官们在史书中的记载内容开始忌讳本朝君王。

现代没有史官,记录和监督的职责是记者和作家,如同医生和教师是社会健康良知的底线,记者和作家是真相的底线。我们目前有多少作家和记者?截止2015年全国共有208126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截止2014年登记在中国作协名义下的“专业作家”,全国一共六千余人,也就是说,中国平均每二十万人里有一个"作家",20多万记者和近万名作家,不可谓不多矣,能够称得起时代记录者和良心的,有多少?有史官风骨气节的,有多少?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病患完全能做到“可防可控”,到蔓延开来全球停摆,这次疫情有多少真正有深度有见地有反思的秉笔直书的作品可以拿出来?

多乎哉?不多矣。

如果还有那么几个,请尊敬、爱护他们,否则,记录真相的人越来越少,良心也就越来越少,风骨更是难求,可生而为人,不就是因为我们可以直立行走了吗?

本文资料参考百度。

2020.5.16于沪上柔慈阁

近期开课:5.16三山《九型人格》线上开课
三山《自我教练》5.23-5.24线上开课
5.30-31《深度沟通2:九型人格》
三年闻思修|三山师徒班报名帖
隔离期是学习期|三山课程安排
我的九型和教练微课,点击《深度沟通》
内训、上课、企业教练咨询、入粉丝群加三山老师微信均请扫码咨询刘老师微信 wl13905812753。
更多文章:遇见三山文章目录(更新至2020.4)
喜马拉雅音频: 遇见三山
《深度沟通》书籍、视频扫码进微店:遇见三山
(0)

相关推荐

  • 陈振林小说《刀口》刊于《天池》2018年第9期

    木木文字 <天池>2018年09期目录 沧海专栏 绿胡子--高沧海 农耕博物馆--高沧海 生活百态 六婶--解英 午夜艳遇--任玉梅 满仓--王春迪 华章回放 百花深处--非鱼 女诗人-- ...

  • 敬畏(深度好文)

    <菜根谭>中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末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无论是谁,如果什么都不怕,凡事无所畏惧,对天地万物失去敬畏之心,必然行无所止,失去做人的底线. 人这一 ...

  • 三个哥哥都因记录这段历史而被杀,四弟说:别怕,还有我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三个哥哥都因记录这段历史而被杀,四弟说:别怕,还有我 ----下面是文字版---- 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向来很暧昧,尤其是胡适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让& ...

  • 史官和记者

    古代被称为报纸的是邸报,最早出现在汉代,专门用于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内容,写在竹简或绢帛上.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才印在纸上. 因为都是官样文书,无需采访报 ...

  • 中国历史上爱吃凤爪的君王,为何因吃鸡换烤鸭致使兵变才得以上位亲政?

    话说齐国自太公姜子牙伐纣兴周,受封开国,位列天下诸侯之首,到齐桓公姜小白时,又得贤相管仲辅佐,国力大振,于是纠集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共八国之师南征荆楚,以彰天下尊王之道,齐国也由此成为春秋五 ...

  • 那个时代的历史更真实?

    历史本来应该是真实的事实陈述,即使有论述观点,也只是撰写者个人的看法,不应该因此而掩盖真实的历史事实.可是,中国历史的可信度真实度到底如何呢?那个时代的历史更为真实更为可信呢? 中国历史最为可信最为真 ...

  • 那些秉承良心做事的春秋史官们

    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史书,无一不是史官们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记载下来的,二十四史莫不如此. 可是您知道吗?做一个正直的史官有时候甚至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其中有些是以史官们的鲜血 ...

  • 是谁改了史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历史和以前不一样了,特别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记载的不对,那是谁刻意撰改了史书呢? 公元前548年齐国爆发崔杼之乱,太史记录到:"崔杼弑其君.&q ...

  • 黄金易得 明清家具难求

    明人尚简朴,清人喜华美"(张德祥语).明清家具都采用优质珍贵硬木,二者都是身份优越的一种象征.明式家具不仅是政治经济地位的一种象征,更是其主人内在文化修养.精神境界的一种象征; 明式家具的纹 ...

  • 黄金易得 青铜剑难求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传统收藏就有"金石字画"的排序,青铜器摆在第 一位,并被誉 ...

  • 一名小米MIX2S用户的自白:千军易得良将难求!

    说到小米的发家,最为明显的标签可能就是"互联网"与"性价比",在2010年成立之后,小米至今已经成立了8年的时间.而今年,小米却开始将性价比做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

  • 黄金易得 紫砂壶难求

    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原矿壶颗粒是比较清晰.干净的.原矿颗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调砂不同的.调砂颗粒一般是"浮"在壶表面的,或者这些砂内外渗透,但颗粒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 ...

  •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头痛经验方,三合头痛汤!非常珍贵收了吧

    这些年来,经过反复验证,我总结了一个头痛经验方,因此方由<伤寒论>的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夏度衡老前辈的四味芍药汤,三个经典方合方加减而来,故命名为三合头痛汤. 三合头痛汤的组成: ...

  •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经前乳胀汤

    作者/程爵棠 古人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当我们先后看到<浙江中医药>杂志(1978年第5期)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高秋松同志写的& ...

  •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老中医一直用这个方剂,巧妙加减,治疑难杂症

    一.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温养胆气为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 ...

  •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秘法薪传之效方三

        治急性软组织扭伤方    生栀子30g,生大黄30g,玄明粉30g.研粉,用蛋清或醋调成糊状外敷即可.  局部无名肿胀偏方   蚕沙50g.碾碎,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3次或4次.或将蚕沙布 ...

  • 也谈教师和家长不读书:业师易得,人师难求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引发热议.<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一群不读书的父母! 仅仅看到标题,我就想严重表示不敢苟同.首先,万事万物如果绝对了,就容易发生偏颇:其次,我以为又是一个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