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獾】3、洪承畴的中华文明保卫战

西山十戾第一位:獾

上回咱们说到洪承畴因为函可大师的事被弹劾,恰逢洪承畴的父亲亡故,洪承畴辞官丁忧守制。

一年后,离开洪承畴感觉天下大势不可收拾的多尔衮召回了洪承畴,官职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荣誉职衔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令其参与机密政务,并对洪承畴言听计从。

那么说多尔衮这么着急请回洪承畴是为了什么呢?那当然有大事了。清国变成了清朝,版图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该怎么管呢?

难了,学大辽搞南北面官?不太合适。学元朝胡闹?也不太行。多尔衮不希望大清不足百年就回东北,还得请教洪承畴。

洪承畴一看,这你是主动问我的啊,不是我设计你。洪承畴是当过大明封疆大吏的人,地方上怎么玩,他是专家。于是洪承畴制定了地方省府县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稍加改动。

督师这种职务就不设立了,原本明朝省一级设三司,到清朝改两司,巡抚之下只有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明朝的指挥使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清朝地方军政分开,军队由提督、总兵分驻地方。重要的地区多省设总督,总管军政。县以下实行家长制自治,用保甲连坐法约束他们。

等于洪承畴再度出山,把清朝的统治机器给完善了。官民有了分立之后,在统一的制度下,从法律上杜绝了元朝四等人的出现。这一套体系确定后,那么维持这套体系的关键就是科举制度。在那个时候,科举是中华正统的体现。满族人想当官,也得通过科举才行。

在洪承畴的制度制定之余,大批前明士大夫开始充斥到各级衙门中。这一手防的是什么呢?防的是出现蒙古人占据要职。

问题来了,为什么防蒙古人?要不说洪承畴读过书就是不一样呢。清朝新立,汉族属于满洲的手下败将,蒙古人是满洲人的盟友。很明显,蒙古人将受到大肆封赏,倘若如此,清朝将会是翻版的元朝。在元朝,打算同化蒙古人的汉族士大夫第一步就输给了蒙古人的盟友色目人,等到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倒台,汉族士大夫以及儒家文明就在朝中立不起来了。

洪承畴不能让这种事情重演,在他制定的制度中,只能任用汉族士大夫,蒙古人靠边站。想加入进来也可以,那请回去读书先。

在洪承畴眼中,反对清朝的人可以放过,但是反对清朝汉化的人都是敌人。所以在选人用人拉盟友打政敌的活动中,洪承畴只任用能帮他汉化清朝的人。至于此人节操如何,那不在考虑范围内。

很快,又出事了。随着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暴毙,顺治帝开始亲政。过去汉族士大夫集团顺着前明党争的思路,多攀附多尔衮。多尔衮死了,那这些人要划清界限,要打击同僚表忠心,洪承畴这个多尔衮倚重的人,当然难以独善其身 。

顺治八年(1651年),太常寺卿张煊发扬了前明党争的优良传统,上书弹劾洪承畴用人不公,而且谋反。谋反这个罪名大了,其实张煊就是不服洪承畴的人事安排。说他谋反不能一个人谋吧,张煊举报说都察院左都御史洪承畴、吏部尚书陈名夏、礼部尚书陈之遴齐聚火神庙密议叛逃南明。而且,张煊指出,洪承畴曾开路条送自己的母亲回福建老家,这就是叛乱的前兆。

当时顺治帝不在北京,在外打猎,在朝理事的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巽亲王满达海。满达海见这事太大,牵扯到三个一品大员,于是马上召集大臣研究案情,认为吏部尚书陈名夏用人确实有问题,于是把陈名夏下狱,并快马把奏章送给顺治亲裁。

没想到,多尔衮的死党谭泰先一步去面见顺治帝,说张煊诬告。谭泰是个满人,也是个粗人,官拜吏部满尚书。他跟陈名夏这个汉尚书不仅是同事,还是死党。所以谭泰自认老资格,亲自为陈名夏辩护。谭泰也是心眼直,多尔衮都倒台了,这哥们还这么高调。甚至在顺治帝回京召集大臣议事时候,谭泰居然还在用满族的老习惯,在朝堂上大声喧哗,振臂高呼。未来鳌拜这是这个德行,才被康熙给办了。

这要是在东北,倒也不算欺君。但这是北京,顺治帝是洪承畴等人精心汉化出来的皇帝,他能吃这个气?这叫僭越、欺君、毫无人臣之礼。

但是,谭泰的僭越,吓傻了在场所有大臣。大臣们静静的看谭泰表演,竟一言不发。只有洪承畴上奏,说他们火神庙集会是为了商议都察院御史的人选,送母回乡确实是没有请旨,但完全没有造反的事情。陈名夏也上书为自己辩护。顺治见其他大臣不说话,自己刚亲政还不习惯亲自裁决,误以为大臣们已经有了公论,派谭泰为代表讲述张煊的诬告事实。

所以顺治下旨,论张煊诬告,处死。

顺治是糊涂吗?那可不是。没多久,顺治再亲自为张煊翻案,说自己受了谭泰的蒙蔽。顺治帝给谭泰安了个构陷张煊的罪名处死,多尔衮一党再无实权人物。

问题来了,如果张煊是冤枉的,那洪承畴、陈名夏、陈之遴怎么治罪?顺治帝聪明极了,他下诏说,火神庙集会虽然可疑,但没有实锤,姑且勿论。洪承畴虽然送母回乡没请示领导,但是孝心可嘉。所以,下不为例喽。但是,任用官员舞弊的事情是有的,但是提出建议的洪承畴、陈之遴没罪,完全是有人事任免权的吏部俩尚书谭泰、陈名夏滥用职权。谭泰负主要责任已经处死,陈名夏负次要责任,革职。

洪承畴又躲过了一劫。

第二年,洪承畴的母亲亡故,洪承畴打算再次回家丁忧守制。顺治帝不许,夺情让他继续在朝为官,这个时候,又出了件大事,洪承畴以一己之力,为中华文明扳回一城,雪了四百年前的耻辱。

故事得从元朝说起,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开始倾心汉化。但是随着他接触到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藏传佛教文明,开始对儒家文明不大感冒了。随着吐蕃国师八思巴的洗脑,忽必烈开始醉心于藏化,而不再加深汉化。忽必烈不仅全面接受藏传佛教的洗礼,还把蒙古文字改用藏文拼写,发明了八思巴蒙古文。

儒家士大夫集团以为靠着太子真金就稳坐钓鱼台,但是儒家面对藏传佛教和西域色目人的双重挤压下,连太子都倒台了,儒生们自此在元朝失势,再也没站起来。

之后藏传佛教厉害了,在明朝几乎红遍整个蒙古,和硕特、喀尔喀、准噶尔、车臣等部都受藏传佛教的洗礼。到了清初,西藏的和硕特蒙古玩不下去了,五世答濑啦嘛完成了西藏的统一,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蒙古各部大汗也得对五世答濑行礼膜拜。早在顺治元年,多尔衮就请五世答濑到大清一叙。但是人家不去,五世答濑自认高于蒙古各部大汗,跟大清皇帝平起平坐,你让我去我就去?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大清皇帝也得入我教,成为我的弟子。

一直到了顺治九年,五世答濑才勉为其难答应大清皇帝的要请,要与大清皇帝在喀尔喀蒙古的驻地,也就是今天内蒙古一带与顺治帝会盟。

满洲亲贵大臣们接到消息,欢欣鼓舞。那感觉就是我们邀请了五世答濑这么多年,人家终于答应了,皇上你得去见他。为什么呢?蒙古各部都听这位教主的,如果咱们和教主搞好关系,那么蒙古各部还能不臣服我们大清?去,一定得去。

那万一去了呢?中国就多了一个教皇。五世答濑能容得下孔子吗?那不可能。所以,一向佛系的像獾一样的洪承畴,收起了他的油滑,力陈顺治帝不可以去见五世答濑。

为啥呢?洪承畴说皇帝是天下之主,皇权要大于教权,去见他太掉身份,绝对不能去。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呢?洪承畴真的没把握打败这个教主,害怕中华文明再遭外族宗教荼毒。

那怎么处理呢?洪承畴上奏,派一个大臣去宣旨,让五世答濑进京朝见大清皇帝。至于他的随从,不可入京,朝廷给予恩赏。

顺治帝当时更加倾向于满洲亲贵的说法,认为还是该亲自出边去见五世答濑,这样或许能利用五世答濑收服喀尔喀蒙古。顺治令大臣拟旨,宣告五世答濑会盟的时间。

洪承畴大惊,于是联合前明榜眼出身的礼部尚书陈之遴,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顺治帝出边会见五世答濑。

陈之遴见洪承畴急了,于是劝他淡定。你总不能死谏吧,死了一毛钱的用也没有。况且儒家传人都死了,更没人对抗教主了。那咋办?皇帝不是不听咱劝吗?他得听天劝吧。他号称天子,得听爸爸的话。

于是,洪承畴再次展现了獾的油滑,与陈之遴操纵钦天监吓唬顺治帝,说“太白星与日争光,流星入紫微宫”,国家将有大灾,皇上不可轻动,留在北京为妙。至于五世答濑,派个大臣去怎么就不能提现皇恩浩荡?怎么就不能震慑喀尔喀蒙古?

顺治帝大为感动,这就是传说中的忠臣、直臣、诤臣啊。得,朕不去见那位教主爷了。顺治帝命索尼拟旨表彰洪承畴、陈之遴,斥责满洲亲贵大臣胡出主意。

那教主怎么办?顺治帝派出自己的亲哥哥铁帽子王庄亲王硕塞去迎接教主,把教主死说活说弄到了京城,顺治帝出城迎接,给了丰厚的赏赐。

顺治十年,顺治帝派礼部满尚书觉罗朗球护送教主去喀尔喀。你看,从铁帽子王到礼部尚书,规格降了不少。更狠的在后面,觉罗朗球召集蒙古王公贝勒与教主一起开会,期间觉罗朗球宣布了顺治帝的圣旨,册封教主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敏感词”。

这一回在众目睽睽下,名分定了,教主是大清皇帝册封的,你们几个膜拜教主的还算什么?

教主也不含糊,也给顺治皇帝一个封号,叫“文殊皇帝”,此外大清皇帝还有一个身份,是藏传佛教的转轮王。也就是说,教主宣布大清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

那菩萨地位高,还是佛地位高?当然是佛地位高吧。大清皇帝能忍这个?能忍,因为皇帝还是转轮王。转轮王是当年阿育王的尊号,在佛教意味着统一世界,哦不,是统一宇宙的圣王。

也就是说,教主承认大清皇帝是他们教派的二把手,但却是蒙藏地区的统治者。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清朝在顺治十年就在法理上统治了西藏。所以在清代统治者中,皇帝也被成为老佛爷。电视上老说慈禧是老佛爷,那是不对的。偶尔太监拍马屁叫慈禧老佛爷是可以的,正式场合是绝对不行的,光绪才可以称老佛爷。

所以我们要说西藏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得提这件事。此后的影响是巨大的,藏传佛教虽然地位上成了清朝的国教,但并不是统治思想。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稳坐钓鱼台,洪承畴的汉化政策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让西藏从法理上归附了中央政府。这就是为什么在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之前,西藏出现问题,康熙帝称之为叛军,道理就在这。

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藏传佛教在清代的地位不断升高。到了乾隆年间,甚至乾隆帝都说“满洲”这个词源自“文殊”的音译“曼殊”。当然这是扯淡,只不过是乾隆帝表示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当初有“满洲”这个词的时候,满洲人还信萨满教呢,都未必知道有文殊菩萨这号神。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佛爷得永生,信孔圣人才能换顶戴花翎。可以说洪承畴对明朝的贡献不如他的同僚卢象升、孙传庭。但是洪承畴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远远的高于他们。

没多久,南明桂王势大,清朝西南不稳。原本正在主持编修《太宗实录》的洪承畴再度成为了清朝的救火队员,解决南明桂王政权的问题。那么洪承畴面对桂王政权将何去何从呢?下次再聊。

西山十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