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邓高如散文:邓老太爷的消费观——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继续发表邓高如的亲情系列散文《邓老太爷的面面观》之三《邓老太爷的消费观》。
这篇写于二十多年前的散文名篇,既能看出邓老太爷那种农民自带的俭朴、节省的传统美德,又能看到新的历史环境中奢糜浪费和腐败之风泛起后,对善良农民的思想冲击和由此引起的精神愤懑。
当然,善良的邓老太爷对从乡下听来的种种传说,还只是一种“狐疑”,一种猜想,也是在儿子面前的一种宣泄,但这种宣泄已经很是了不得了。它既是对自己儿孙的一种教育,一种警示,一种防患于未然;又是对改革开放中泥沙俱下现象的一种警觉,一种担忧,一种不自觉的呐喊!
“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二十多年后反腐斗争的深入发展,应使邓老太爷含笑九泉吧。
——兵言编辑部
邓老太爷的消费观,本是无足挂齿的。但家父年事已高,偏又敝帚自珍,我也生怕哪天,这些陈芝麻旧谷子像《广陵散》一样曲终人散轰然遗世了。于是趁他还健在,也就赶紧原汤原汁原味把它记录下来,既不“藏之名山”,也不“运之大邑”,而是以此警策儿孙后代,让他们牢记家风,勤俭清白过日子。
前文说过,父亲从不干编筐筐卖鸡儿之类的事。那说的是解放以后他当农会主席、生产队长后的事。但解放前,父亲还是跟着爷爷赶场天去槐树镇卖过白酒,用现在的话说,是辅助推销员了。
平常,百十斤高粱酒总能如期卖完,不知何故,这天卖的不如剩的多,爷爷不知有何事又提前走了。父亲看天色已晚,实在不可能有什么人来买酒就饿着肚子,背着酒坛,无精打采往回返。
十多里山路,他本来是走熟的。天再黑,不用任何照明设备也能摸回来。可这回遇巧了,他才走出几里山路,就一个“晕头桩”连人带酒坛栽倒在了路旁。陶制酒坛顿时打碎,高粱白酒沧海横流。父亲清醒过来后,一阵绞心的疼痛,怕是当时就哭了。
酒,正在四处流淌。这对一个一生节俭的农民来说,不啻于流淌他血管里的血。父亲虽半生不曾沾酒,但此时却有了北魏名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气概:“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他猛地翻过身来,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吸吮着奔流如泉的酒液。
开初是小舔,继而是大喝,直到彻底大醉前,他才像水牛饮水那样,吞一口,扬一次脖子;扬一次脖子,再吞一口。他究竟喝了多少斤酒,我们现在很难说准。他事后说,反正肚子是喝饱了。
半夜过去,母亲和爷爷见父亲还未回来,知道事情不好,就打着火把沿途去找寻。找到时,见他全身湿透,人事不省地醉卧山路旁,一轮山月正映照着他如同死人般蜷缩的躯体。母亲嚎啕大哭,爷爷顿足捶胸:临走时我怎么吩咐你的呀?叫你卖不完的酒,就寄存在张老表家里,为啥往回背呀!
爷爷和母亲轮流把父亲背回家。父亲昏睡两天后醒来,一家人都埋怨他:酒是人烤的,倒了就算了,不该这样糟践身体。他却很是委屈地说:流的是不是酒?一两酒是不是三两粮?糟蹋了这些东西,可惜不可惜?
这段故事,本是“邓家秘闻”。前几年母亲来队时,还稍稍告诉我,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提起,更不准在他孙子和儿媳面前谈及。因为他在家乡、家里已是“邓老太爷”了,老太爷自有老太爷的尊严风范。为尊者讳,我谨遵母命,从不提及。但也就在母亲告诫我的第二天——一起发生在酒桌上的事情又惹得他很不高兴。
那天晚上,军区大院停水停电,食堂也停了伙。儿子趁机煽动说:正好,爷爷、奶奶来队一个多月了,我们也该到街上大饭馆去嗨一顿啰!
祖孙三代便欣然前往。
妻子选择了营区附近一个中档火锅店,自助餐,每人25元。我见老板娘脸色不太喜悦,我知道,他们最喜欢官员来就餐,吃菜是过场,喝酒才是正戏;最怕带家人来就餐,那就成了喝酒是过场,吃菜才是正戏。
一家人按长幼顺序座定,就有服务小姐上前轻声道:先生,用什么酒?我扫视了一下柜台,又望着父母亲征询他们的意见。父亲并未开腔。母亲就说:不喝酒!
我说,一家人吃饭,还是喝点酒有气氛。最后由儿子敲定:“喝啤酒。”
因为儿子爱喝啤酒。记得去年回西充老家过春节,他跑到乡上的供销社,把几瓶“山城啤酒”全部买回来,一天一瓶,一个人七天喝完。我们走后,营业员告诉父亲:“邓老太爷,你孙子行!那七瓶啤酒进回来已经四五年了,硬是卖不出去。这回好,被你孙子全买走了,喝了该沒拉肚子吧?父亲顿时训道:你龟孙子做的好事!
此时,服务小姐又问:要几瓶?
我说:一人一瓶吧?父亲立即纠正说:多了,多了,我顶多喝二两。服务小姐没有理睬他,旋即将5瓶啤酒拎上桌来,每人面前放了一瓶。
看这阵势,父亲像是吓住了。忙说:姑娘,你给我分出二两来吧!多了,我要醉。
小孙子一阵嬉笑。服务小姐也忍俊不禁:大爷,这啤酒不醉人。说完,首先给他倒了满满一杯。
一见这冒着白沫且又堆满杯口的一大杯啤酒,母亲就气不打一处来,对着父亲嗔声嗔气道:你又要喝这“黄汤”了,你忘了那年子背酒啦……
话一出口,母亲知已失言。父亲脸色大变,极不自在地说:那年子背酒怎么啦?粮食里烤出来的东西,总不能平白无故地糟蹋了嘛!我又没有喝别人的……
我这才意识到,其时家乡人是不喝啤酒的,乡场上那七瓶啤酒放了四五年卖不出去就是证明。忙说:爸,啤酒不像白酒,度数很低,不醉人的。你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吧!不勉强你。
小孙子立即做了个示范,一口气带头喝了大半杯。
父亲也便拿出喝白酒的姿势,拇指、食指夹着酒杯,轻轻呷了一口,斯斯文文地吞下,还咂吧咂吧嘴唇。
母亲忙问:舍味道?
父亲又咂咂嘴唇,看着母亲小声说:马尿味道。孙子大笑。拍脚打手说:好玩,好玩,马尿味道――我们都在喝马尿啊!
妻子狠瞪他一眼说:快吃饭,还不给爷爷奶夹菜!
火锅吃得差不多了,服务小姐送来蛋炒米饭,父亲扎扎实实地吃了一碗,放碗时还说:还是这米饭抵事。
埋单了,这餐饭花了145元。趁服务小姐去找钱之际,父亲问:儿子,这啤酒多少钱一瓶?我说:4块钱一瓶。父亲说:不简单啦,一瓶啤酒,就相当于一斤烧酒的价钱,等于我们今天喝了五六斤烧酒。老辈人说:“毛毛雨淋湿衣裳,杯杯酒喝破家当。”看来,这“马尿”也喝不得!
儿子立即反驳说:也只等于喝了一两杯五粮液呀!妻子瞪了他一眼,儿子委屈地说:你看嘛,那酒柜上写着的,五粮液200元一瓶!接着,又是一阵连珠炮:爸爸就是小气,明知爷爷不会喝啤酒,为啥不改换五粮液呢!
父亲听了这话,又是点头,又是摇头,一把把孙子搂在怀里,眼泪花花地说:爷爷不会喝酒,更不会喝五粮液酒……
回到家里,儿子入睡后,父亲把我叫到床前,轻声说:高如,你这一辈人,农村长大,受过苦楚,现在尽管当了干部,生活还算简朴;可孙子这一辈,糖水里泡大的,你就要尽到责任了,要教育他从小就懂得节俭简朴。我忙说:那是,那是……
父亲又说:你看他刚才那番言语举动,可不简单呀!随后,他改换了口气厉声说:前年我过生日,你托人带回来的那两瓶五粮液,我还原封不动地放着。你要是不把孙子管教好,下次我就把那两瓶五粮液拿来,让你父子当着我的面,一口气给我喝下去!
我见父亲动气了,便再三宽慰说:他才十三四岁的孩子,说话办事不知天高地厚,你老就不要计较了。父亲才算平定了情绪。
又过几天,父母亲就要回老家了。因为秋收已经在即,家里还有四亩责任田等着他们去收割。这天晚饭后,父亲突然对我说:儿子,你今晚能不能带我去成都几家大饭店看看,越阔气的越好!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说:上次那餐饭就吃得不愉快,这回又去看啥呢?
母亲急忙出来制止说:你这老东西,越活越不值钱了。高如,今晚上你还要“做文案”,不要带他去!
我说:那倒不碍事。成都各家大饭店,就是欢迎人去赏光呢!
父亲说:这就对了!耳听为虚,眼见是实。不去亲眼看看,回去怎么好给乡亲们交代呢!
我听他话里有话,再三追问,父亲才说:在乡下,跑过大城市的村民们回来说,现在城里一些当官的,一桌饭菜要花上几千上万元。山珍海味随便吃,还有茅台、五粮液,啥名堂的洋酒任凭喝。听说赌起酒来更凶,男的女的喝不了,就往衣领、袖口里灌。有的还往手帕或水杯里吐,就像王八吐泡泡。吃喝完了,开张发票回去报销。我要亲眼看看,是不是这个样?
听着父亲的这番问话,我心如刀绞。当今社会上“一餐吃掉几头牛,一坐坐掉一幢楼”的实例还少吗?我欲实话实说,于心不安;欲撒谎,又于心不忍。于是便绕了一个弯子说:爸,城市大了,啥人没有呢?
他又紧逼一步说:你给老子说实话,这城里官场中,到底有没有这号人?有几成?
我镇静了片刻后说:可以这样说吧,一种情况是外国朋友来了,我们搞外事工作的干部,陪他们去吃吃饭,喝喝酒,这是为了国际友谊的需要。那规格当然就高,而且只有把他们喝高兴了,才好谈生意,赚他们的大钱!你说这该不该?
父亲点点头说:这还说得过去。周总理嘛,也还排排场场招待过不少外国人。
我接着又说:第二种情况呢,是有的人到外国或沿海去发了大财,回家乡来感谢过去帮过他们忙的人。咱家乡也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嘛!你说这又该不该?
父亲不完全赞同地说:报恩是对的,但生活上也要讲个节俭嘛!一顿饭花那么多钱干啥?况且好的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喝出人命来,谁负责?
第三种情况――我继续说:确有一些败家子,手头有点权力,拿着公家的钱去大吃大喝,但那是极少数。共产党搞反腐败,也正是要反这种人。你老人家放心,共产党不是国民党,绝不会让这种腐败现象长期存在下去。
父亲想了一会儿,不服气地说:反腐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种事为啥就是治不住呢?我今天真是要去大馆子看看,要是见到这种人,不当面吐他两唾才怪呢!
父亲越说越激动,看一下劝不过来,我又换了一个说法:爸,你就是去了,腐败分子头上又没刻字,谁是大吃大喝开发票回去报销的?谁是搞外事工作自身需要的?谁又是报答“滴水之恩”诚心招待人的?你怎么分得出来呢!
听我这么一说,父亲才缓和了情绪说:那就算了。但是儿子,你要记住,你也是当官的,啥时都不要忘了“节俭”二字。老子在家乡一听到那些大吃大喝、贪污腐败的官场坏风气,就怕坏了共产党的声誉,坏了你们这些人的名节。你们探亲回去见到乡亲们,脸上都没得光彩!
第二天,父亲还是带着狐疑的神情返乡了。因为他没去成成都的大饭店“实地考察”、唾人之面,而他回乡后怎么向乡亲们作他的“考察报告”,我不得而知、也不想得知了。但我以复杂心情给他做的那番打了埋伏而且十分巧妙的解释,现在想起来,心里也还不坦然。
前文后议
1
一连三遍读了邓高如将军的《邓老太爷的价值观》,忍不住拍案叫绝!
作品用一封书信串起三个故事,把邓老太爷的朴素的价值观写得幽默而风趣,真实而可信,简单而明了。读后不禁使读者浮想联翩,陷入深深的思考。
细节是作品的生命,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总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第一章节写小妹为了逗邓老太爷开心,一连讲了三个故事,不想遭到邓老太爷的一连串反问,通过两个反问,邓老太爷的吃的饱了穿的暖了,雷锋送老婆婆回家算个啥?又被儿女深刻的理解为不像雷锋那样干好本职工作,算个啥?不为共产党办好事情还算个人?把邓老太爷包括受到邓老太爷农民式的报恩报德传统思想影响的作者小妹及作者本人的朴素的价值观马上跃然纸上,浮现眼前。
幽默风趣的描写是作者抓住读者的又一风格或者说是艺术技巧。作品第二章节通过邓老太爷率领突击小组上山挖煤时给妻子口述家信时达到故事高潮,尤其那句“昨天挖煤八百八,今天挖煤九百九,只要社员煤够烧,再苦再累算个球。”把邓老太爷为了乡亲百姓有煤烧,苦中求乐,苦也是乐的无私奉献精神或者是朴素的造福为民的价值观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幽默一乐中肃然起敬,以以至于煤早就烧完了,但邓老太爷的口述家信还像熊熊燃烧的煤火一样在乡亲心中飘扬着,燃烧着,温暖着每家每户和每个乡亲的心。
独具匠心的刻画人物是作者的又一独门绝技。在作品第三章节,作者通过对担任生产队长的邓老太爷买牛经历的细微刻画,尤其是宁可来回走上几百里路也要省下买车票钱看上一场川剧《三关排宴》享受一顿文化盛宴的描写,把个“值得”两字解释得文采飞扬,“价值连城”。最后通过脚板子走路省吃俭用以便宜价格为生产队买回毛光水滑的“牛儿子”,把人累瘦了一圈,黑了一大截的刻画,更烘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一心为公,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农村模范生产队长的高大形象。也用行动诠释了邓老太爷的价值观是多么的朴素、简单、深刻、纯洁而又美好,多么的令人敬佩、赞叹而又发人深省!
2
《邓老太爷的价值观》真是越读越有趣,几遍读下来,还想读。
邓老太爷是典型的农村明事理而又没有书本知识的老太爷形象。别看老太爷没有多少书本知识,可他的一句“值得!”,就说明老太爷明白这个世界的价值取向。老太爷的文化超过了当今多少人的素养,多少人做了文化的奴隶,多少人做了文化的落网之鱼。一家有个这样的老太爷,就是有了一个老活宝,别说和老太爷聊天,就是听讲他的故事,都能熟识多少事理。
邓老太爷是文盲,他的知识事理又从何处而来,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戏曲是他学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戏曲就带着一种寓教于乐的性质,在私塾不那么盛行,学校没有普及的年月里,人们几乎是通过剧曲传播的方式学习知识,明辨事理。更主要一点是了解历史,才能够读古论今。
邓老太爷是一个成功的塑造了从旧社会走到新时代的典型的农民老太爷,也是戏曲文化养育出来的老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