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就是一个系统,其中一方的行为,一定会影响到另一方。当父母不断问孩子:作业做了吗?打卡打了吗?怎么还不起床?怎么还在玩手机?到底什么时候去睡觉?这些询问就像一个个逼迫的力,作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必然,会出现一个反作用力,要和父母对抗。所以,对孩子干预越多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怎么都管不好。因为孩子都忙于对抗父母了,根本分不出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父母,当感觉到自己特别焦虑,特别想对孩子做点什么的时候,可以先让自己停下来,去忙一些跟孩子无关的事情。孩子有了空间,也会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和节奏,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种独立的能力,比高几分的成绩重要多了。而这,需要父母信任的放手。郑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是集体隔离,据说是少数人“吃野味”惹得祸却由集体来承受“隔离后果。青春期(12~18岁)心理发展阶段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疫情隔离带来的背景就是一家人相对集中的长时间的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后主要精力都是在事业上,不用像学前那样和孩子很近,也自然提供给孩子一个推力到社会上去社会化。这种自然的过程避免很多直接冲突。埃里克森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疫情隔离期需要恰当的处理这种心理发展过程的“冲突”。秋艳快速发展的科技,交织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随时涌进巨量的信息,布置无处不在的紧迫盯人,逼迫着老师,逼迫着家长,再来逼迫着孩子。缺乏话语权的孩子,只能是听老师的话,不听话,就叫家长;听父母的话,不听,总有办法逼你听。不逼行不行?肆虐的焦虑已经淹到了父母的脖子,我们只能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你看,有压力才有动力,孩子逼着逼着就做到了。作为父母,我们又何尝不是逼着逼着就做到了呢。刚巧,疫情逼着大家呆在家里,逼仄的空间,不同等级的生物活力,不同步的作息,同时,焦虑无孔不入,孩子作为家里的精神洼地,面对喷涌而来的逼迫,偏偏无处可逃。可怜的父母,可怜的孩子,冲突不断,要么自责自疚,要么相互伤害。在一次次父母的嘶吼,孩子的嘶吼声中,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对错,只是没有了爱。快速发展的社会,密布的焦虑阴云下,父母和孩子怎么办?只有一起面对,相互扶持,分担自己该承担的部分,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盲目地被社会洪流推着不断前进的脚步,偶尔需要慢下来,看清真正值得珍惜的部分。璇青最近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在长时间封闭环境下而凸显的亲子矛盾冲突事件频发,引起各主管部门和大众的重视,我认为要化解亲子矛盾,学习管理情绪,用安全的方式表达情绪倒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的情绪洼地,父母对孩子有各种要求、期待,(比如:期待孩子把用于玩游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做功课)父母一旦失望,就会把情绪丢给孩子,情绪的积累,弱一点的孩子自我攻击,抑郁自伤,强一点的就爆发,攻击父母他人。父母训斥孩子,是用强大的语气表达情绪,看到孩子玩游戏,就把手机抢过来摔了,是用行为来表达情绪,孩子抑郁自伤或攻击父母他人,也是用行为在表达情绪,而真正高级的表达方式是用语言表达情绪。安全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把握安全的原则:不伤害自己、他人,不破坏关系。第一、觉察到自己有情绪,第二、用语言标明和说出情绪。如:看到孩子在玩游戏,首先感觉一下自己的情绪是生气吗?然后说:看到你在玩游戏,我很生气!父母也要接受孩子可以有情绪,看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试着替他说出他的情绪,例如:不能出去玩,你是不是有点烦躁?做什么可以让自己舒服一点?你希望妈妈怎么支持你?当我们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不必再用行为或者口气、表情来表达了,亲子关系就不再被激化了。思曼冲突,自杀,离家出走,是为了“自保”做出的惨烈的努力。未成年之前,与父母在心理上原本就分化未完成,身体的分离还能维系物理界限。有界限,才可能有亲密。好多人在上大学离开家后,跟父母关系变好,就是有力的证据。但疫情把我们捆绑在一起,身体上的边界似乎都被迫消融。没有界限,就没有自我。关系中就激增太多控制,入侵,和吞噬。冲突的时候,(心理)距离非常的近!但借助冲突,也推开了彼此。离家出走,强行的拉开身体的距离,留出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自杀,是最高级别的攻击转向自身。用“让自己消失”的方式,把相互吞噬的关系给抹去!我想起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在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如果不能清晰建立,后患无穷!李颖在家学习的导火索引爆了早已埋在地下的家庭矛盾。日夜相对,相看两厌,家变成了箭拔弩张的战场。一旦家长和孩子的立场对立起来,结局只会两败俱伤,指责、催促和施压不但不能把知识塞进孩子的脑袋,使出的力道还会因为孩子的抵抗反噬回自己身上。要想共赢父母只有从对面转换到孩子的身后,再后退一步,用信任和尊重营造一个安全空间来安放双方都不断增加的焦虑,维持情绪的稳定。这也许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敏燕所有的冲突都是蓄谋已久的!问题不是今天才发生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可家长却一直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当它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呈现的时候,似乎才能被人看见。不论是离家出走、网络成瘾,还是自残自杀,又或者伤害父母,都是长久以来冲突的累积和情绪的堆积造成的。问题的倪端早就出现了,比如:孩子越来越封闭,什么话都不愿意跟家长说;比如他们自我价值感极低,非常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优点;比如他们人际发展受挫,他们在学校里几乎没有朋友;比如他们情绪越来越低落,甚至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所有这些行为,都在表达一个诉求:我很痛苦,我需要帮助!但是很遗憾,没有人看见这些。在我的案例中,很多初、高中生,已经抑郁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长甚至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是价值感的缺失,自残的背后可能是人际发展受挫,而伤害他人的背后也有可能是抑郁……作为在亲子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孩子们只能用这种绝望的方式发出最后一声呐喊!是呐喊,也是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