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咨询:我们该如何理解身边的“熊老人”?
随着文明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的寿命被大大延长了,仅仅一百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满40岁,而如今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人整整从大自然那里抢回了30年的时间。
然而这30年究竟如何度过,却是任何人都无据可凭,没有现成经验可以依赖的。孔子曾经把人从十五岁该干的,一直讲到七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过七十岁的他没写,他那个年代的七十岁至少等于我们现在的一百二十岁。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老年,特别是,我们并没有老过。我们更容易理解儿童、青少年,那些比我们年龄小的人,只要我们稍微回想一下,自己曾经调皮叛逆的样子,被他们引爆的冲天怒火往往会随着记忆熄灭,化之一笑。然而,我们如何理解老年?尤其是这些我们曾经视为无上权威,甚至敬慕听从的人如今可能变得糊涂颟顸、性情乖张的时候,这会让我们极其疑惑,究竟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为什么听说人越老越有智慧然而身边的现实并非如此,而是越老越胡搅蛮缠?同时,内心也带着一丝恐惧,那么,自己未来变老了,也会是这样吗?
如果说熊孩子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熊老人的存在,也是完全成立的。只是在我们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价值观下,这是一个过分带有贬义的名称,即使大家内心腹诽,也无人敢于发声。
随走随扔垃圾的老人,随便占用公共空间的老人,随意插队的老人,为了别人不让座张嘴就骂伸手就打的老人,被撞之后冤枉扶自己起身的老人,即使在公共空间,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作威作福,动不动以孝道为名,以哭闹胁迫子女就范的老人,恐怕大家也都见识过,就算自家没有,亲戚家也少不了耳闻。
这不由令人感叹,年老,究竟是生命的奖励,还是生命的惩罚?
笔者所遇到的因为和老人关系出现问题前来咨询的个案不在少数。
这其中,有:
王女士(化名),收入虽称不上丰厚,但也能过上小康日子,婚后夫妻共同出资买车买房。她父母自己的退休金很高,然而却每天捡垃圾,不仅捡垃圾,还在菜市场捡别人卖剩丢掉的菜叶,在路上捡别人没吃完丢掉的食物拿回来自己吃,捡别人丢掉的烂拖鞋烂秋裤拿回来穿。王女士给他们买菜他们也吃,但只要王女士没买菜送来,他们自己就不买菜,出去捡菜吃。王女士给他们买的拖鞋和衣服他们坚决不穿,收在箱子里,只穿捡来的。邻居都在王女士背后暗暗议论,这家人都是靠老人捡垃圾让孩子买车买房的。王女士感觉既委屈压力又大,可是怎么说父母都不听。
分析:王女士的父母自小生活艰苦,曾经历饥荒年代,所以退休后即使有退休金,也因为自己已经失去谋生能力而恐慌,而他们用来对抗这种恐慌心态的方式就是增加收入、减少开支。只是他们采取的增收节支方式比较过分,在常人看来不够合理。
高先生(化名),母亲自退休后常年不出门,不读书不看报只做家务,每次自己回家母亲都会诉说遭受的委屈,一点点小事也可以放的很大,非要高先生去骂别人或打别人,如果高先生不去,她就大哭大闹说孩子不孝顺,自己不如去死,高先生非常为难,只好每次假装和别人配合演戏。最可气的是带自己的孩子去看母亲时,母亲会反复教导这个孙子,如果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如果打不过就让你爸爸去打。这样时间长了,自己真是越来越累心。
分析:高先生的母亲童年在农村生活,因为家中无男丁而被欺负,留下了心理阴影,也会容易看到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地方,不能化解自己内心的不满。高先生被她看成了强大的象征,也是唯一的保护者,她对高先生的依赖使她不能接受合理的拒绝。
张女士(化名),当年自己不想结婚,母亲非要逼婚,只要不答应,母亲就可以一直唠叨,从养你这么大,到现在还不让我省心,到我为你操碎了心,死不瞑目,每天一唠叨就是一两个小时,自己被逼得极其烦躁,后来万般无奈结婚了。婚后夫妻关系一般,自己对婚姻走向很迷茫,母亲又逼自己生孩子,说只有生孩子才是一个家,只有生孩子才能拴住男人的心,只有生孩子才能养老等等,感觉再被母亲逼下去,自己都不想活了。
分析:张女士的母亲自己婚姻不幸福,因为她对婚姻投入后并没得到足够回报,让她产生不安全感,反而因此更加依赖婚姻。虽然这是根稻草,但毕竟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总比两手空空的好。所以她对张女士的婚姻更加重视,希望在孩子那里能够稻草变大树,只是她无法从婚姻内涵的层面去提供帮助,只能从她自己观察的外在形式提出建议。
老年仿佛是一个未知的国度,当你的亲人踏入那个国度后,你就不再认识他了,有越变越好的,也有越变越糟的。
从内部因素讲,老年使人生理上变得孱弱颓败,心理上则增加了更多负向元素:不信任、怀疑、自卑、认知失调、孤立、任性、惊恐、焦虑、愤怒与绝望……
从外部因素讲,社会就像一列高速列车,这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即使连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青壮年都时时感到惶恐不安,我们无时无刻紧紧追赶,生怕自己被这趟列车甩下,而这些老人,他们曾经经历的时光又是如何?一次次不可描述的运动、经济改革、下岗、内退、房价上涨,活到今日,他们既有一种幸存者心态,毕竟是仍然没有被生命甩下的那个,又同时要面临暗中潜伏的死亡恐惧。
而年轻人能够帮助他们什么呢,有时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譬如我的一位朋友给父母买了条狗,自从养了狗之后,狗狗对老人的依恋使他们减少了孤独感,而照顾狗狗又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效能感,于是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过去常常被老人唠叨的这位朋友现在又有了新的失落,那就是“父母都不太理我了,对狗比对我好了,看上去狗倒像亲生的,我倒像领养的。”
除此之外,鼓励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老人参与集体活动,鼓励老人参加体育锻炼,鼓励他们多出去旅游(最好替他们负担经费),鼓励他们多开展个人爱好,哪怕每天跳场广场舞,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些鼓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年轻人付出精力、金钱和行动,教会老年人过更健康的老年生活。当一位老人仍然能够参与到社会中,能够找到自己仍然存活的生命意义,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时,他有很大可能不会成为一个熊老人。
或许,有时我们试尽一切方法都无效,有些老人的行为固执、不可理喻,问题是我们确实无法想象他们正在经历什么,以及将要经历什么,而每一个老人,内心都在走着这样一条孤独之路,他是这条路上领路的人,即使领错了,即使他们表现的非常糟糕,他们仍然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英雄。或许他们的行为不值得称颂或学习,然而我们常常试着排除、遗忘和忽略他们,把他们当成令我们羞愧的人,这对他们的处境也不太公平。试着多一点宽容,毕竟所有在地狱挣扎的日子,都构成通向天堂的阶梯。
《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父母是搁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而所有的老人,他们都在完成着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这一使命,仅就这一点,就足以原谅他们一切令人不解的言行。像爱你的熊孩子一样爱这些熊老人吧,祝福他年老的日子,愿他能深知,他在世界上做的贡献能被肯定和祝福;愿他能深知,仍然有一些人需要他;愿他能深知,儿女能尊重他并照顾他;愿他能深知,他仍然有机会超越这些身体和心灵的限制,将智慧传承给下一代。
回答者:付衍清
>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 父母教育专家,小书房、教育在线等多家网站的特约教育专家。
>《厦门晚报》等报纸特约作家。
> 话剧演员,导演。常年带领长程戏剧治疗团体,父母成长团体。
文稿:付衍清
编辑:情子
审稿: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