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应该如何跟师?学会独立思考很关键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中医也不例外。我先后受赵国荣老师、彭坚老师、熊继柏老师等前辈的指点。我能够在短短几年顺利迈进中医的大门,一则得益于几位恩师教导有方,二则得益于我的跟师有法。在此,我谈谈跟师的几点体会。

01

跟师前的准备

首先是思想上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有时候跟师半天,人就达40~50人次,加班是家常便饭;从病例书写,到望、闻、问、切四诊的完成,到最后处方的记录,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全心投入,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此,要“勤”字当头。

其次是做好预习。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跟师之前必须温习一下方剂和中药或是老师主攻方向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常用的方药必须烂熟于胸中。

用方如用将,用药如用兵,方药不熟,临床之际别说自己单独考虑用方用药,就连老师的处方已经开出还不知是出的何招(某个主方),这样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和看病的节奏,很难和老师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养兵千日(熟背方药),方能用兵一时。彭坚老师熟记的方子达3000余首,熊继柏老师年过六旬还能熟背《医宗金鉴》。

我在本科阶段就啃下了1500余首常见方剂,现在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即便如此,每次门诊之前我总要温习一下方剂和中药,这样跟师上门诊就没有太多方剂障碍,跟师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跟师的收效也会更快。

02

坐堂时的要领

  一要勤于动手。这里强调的是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在望诊上,彭坚老师常言:女性面色黧黑,色斑满布,非妇科慢性炎症,便是内生肿块(包括良性囊肿、结节、肌瘤,甚至癌块),这确实是经验之谈,验之临床,八九不离十。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至于脉诊,在临床上更要细心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从浮、沉、数、迟、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重点掌握脉象特点。

如浮脉的特点是表浅,轻取即得,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其次,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衡山县中医院胡新民老中医上门诊时,他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20几种脉象的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诀》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硬着头皮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胡老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如外感咳嗽,首先问“咳了多久”是为了鉴别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程短,治在肺;内伤咳嗽病程长,其治重在脾肾。

问“是否咽痒、咽痛”是为了鉴别外感风寒咳嗽还是外感风热咳嗽,问“是否有痰及痰的颜色”也是为了鉴别是风寒、风热,还是痰湿、痰热。证型不同,用方迥异。

二要勤于动笔。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请老师指点迷津。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最后,要大胆和老师交流。本科时,每当我对中医信心不够或是心浮气躁时,我总是找老师谈心。

赵国荣老师强调:“治疗外感热病,伤寒不能不学,温病不能不看,旁参各家,只有这样才能如鱼得水。”

熊继柏老师则告诫余辈:“经典著作必须烂熟于胸中,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彭坚老师更是反复强调年轻人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之谈是我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03

侍诊后的总结

跟师临证后不等于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要用心总结,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很好方式。

首先应整理当天的病案,或补充没有来得及记录完整的病案,或反复推敲老师如何用方用药。不懂之处,或在资料在书中求索,或登门拜访求教于老师。每天还要把老师的病案归类,或按时间顺序,或按页码,或按病种,总之就是便于以后查找和温习。其次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我很赞成古人的那种读书方法,“猛火攻,文火煮”,“白天临床,晚上读书”,当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时印象就更深刻。

跟师数载,感概颇多。我深深感到这几年跟师学习对我中医思维的形成、中医专业思想的树立,甚至在医德的塑造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编辑 | 徐婧
审核 | 厉秀昀
(0)

相关推荐

  • 简谈脉诊

    本人年轻时心高气盛,总认为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太不完美,表述模糊不清.现今已年近花甲,身边带有众多徒弟,为了使徒弟们能真正掌握脉诊,所以下决心写一篇简明扼要,对初学者能真正帮助到的临床脉学 ...

  • 中医切脉后为脉弦缓含义是什么

    弦脉指搏指有力,端直而长,按触如按琴弦的脉象.特点是脉本身的硬度大.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证.缓脉,一息四至,来去弛缓松懈的脉象.中医认为,若脉来均匀和缓,为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缓脉多见于湿证或 ...

  • 中医生应该如何跟师

    学会独立思考很关键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中医也不例外.我先后受赵国荣老师.彭坚老师.熊继柏老师等前辈的指点.我能够在短短几年顺利迈进中医的大门,一则得益于几 ...

  • 孩子,你要学会独立思考 丨21读书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卓越的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出来.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编辑丨阿巷 01 你是反复担心个不停的人吗 ...

  • 学会独立思考,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盲目跟风是很多人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唯经济的时代,面对复杂的生命,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生命的表面现象而忽视生命之根本,所以学会独立思考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

  •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 芋头是天然“胰岛素”?医生:学会怎么吃很关键,请看此文

    时间:2021年04月09日 14:55:33 中财网 高血糖是一种吃出来的"富贵病". 当受到血糖偏高的困扰时,很多人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不过毕竟每天吃药也是不太现实的,从饮食 ...

  • 怎样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应该如何思考问题?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不人云亦云,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人.事.物.观点.行为等东西进行分析.思考.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下面从三个方面和你讲讲如何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设置离线模式 ...

  • 陈平原:对于大学生来说,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 ...

  • 想作出好的决策?先学会独立思考

    想要作出一个好的决策,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都需要你自己去努力,单单采用别人的想法是不行的,独立思考是决策的基础. 1 跳出固定思维的圈子 从小到大,我们的思维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 ...

  • 《如何打造你独特的观点》5天学会独立思考法则

    开会时,领导问你"你怎么看""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吗"你哑巴了,完全没有思路没有想法,超级尴尬.怎么办?有解决办法吗?有的,日本作家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