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菜,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 ,你尝过它的味道吗?
谭家菜是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乃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称“榜眼菜”。
谭家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翰林创造的“菜”自此发祥。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谭家菜烹制方法以烧、炖、煨、靠、蒸为主,“长于干货发制”,“精于高汤老火烹饪海八珍”。
谭家菜清汤燕菜
谭家菜的形成
闻名京师的谭家菜是清末官员谭宗浚所创。1874年(同治十三年),谭宗浚殿试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入京师翰林院为官。他一生酷爱珍馐美味,喜好请客,常在家中摆宴,家厨的水平也很高。
后来,谭宗浚之子谭篆青的姨太太赵荔凤喜好烹饪,家道中落后,把自己家当做私房宴,对外承接。但碍于面子,还不肯挂出“餐馆”的招牌,不过生意却日益兴隆,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慕名而来,以重金求其备宴。
因此,“谭家菜”便通过这样的家庭小宴,而流传到社会上来。渐渐地,“谭家菜”就成了历久不衰的时尚招牌菜,故此,社会上曾一直流传有“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的说法。
1943,1946年,谭瑑青、赵荔凤相继辞世,小姐谭令柔主持、家厨彭长海掌灶,继续经营。1949年谭令柔参加工作后,公私合营,彭长海(红案)、崔鸣鹤(冷荤)、吴秀全(白案),搬出谭宅,至此,应该说由谭家人掌门的谭家菜画上了句号。
1945年,彭长海、崔鸣鹤、吴秀全参加国营企业,在果子巷经营“谭家菜”。自果子巷迁往西单“恩承居”,此时的彭长海也开始收徒传技,以期发扬和推广谭家菜了;1957年,西单商场扩建,“恩承居”并入“曲园酒楼”,自此一居两菜。
到了1958年,因过去的食客都是挥霍无度的达官贵人,建国后这些人大多销声匿迹,名贵菜肴基本就卖不动了,这使谭家菜别说发展了,连传承都是问题了。就在这一年,周总理有一次西单承恩居饭馆招待外国客人,了解了这一情况,随即提议将谭家菜班子全部迁至招待国宾的北京饭店。
那时候的北京饭店国宴大师云集,川菜有范俊康,湘菜有陆俊良,豫菜有侯瑞轩……谭家菜跻身其中为中外贵宾服务,历史得到了延续,但此时已跟南海谭家没什么关系。
谭家菜门头
谭家家宴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究竟还有多少内涵体现在谭家菜中?
谭家的家宴一直辉煌到1943年谭瑑青去世前,而后由三姨太赵荔凤与帮工彭长海打理。1946年赵荔凤去世后,改由女儿谭令柔接管,家厨彭长海掌灶。但是,谭令柔在解放后参加了工作,所以谭家的家宴也就不得不停歇了,随之也解散了家厨。
谭家的家厨被解散之后,也得吃饭呀,于是谭家的家厨彭长海带着师弟、师妹跑到果子巷开了个馆子,以“谭家菜”为名号。彭长海虽然是掌握了谭家菜的样式和味道,“长于干货发制”、“精于高汤老货烹饪海八珍”,但是谭家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究竟还有多少内涵体现在谭家菜中?只能用现在的一名行话来概括:有传统 无正宗。
彭长海大师掌灶
当然,谭家家厨烹饪的谭家菜,使得了谭家菜走出谭家、步入社会,这确实是谭家家厨的功劳。
谭家菜咸甜适口,南北均宜,调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因而味道鲜美、质地软嫩。
口感醇厚、绵润、本色。中庸和平,讲究原汁原味,谭家菜自成菜系,有菜品近三百种,以发制烹调海味菜最有名。尤其是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道之处。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听听谭家菜第三代传人说《谭家菜》,说得很到位。
做谭家菜的两条规律
1、原料与汤的配合
做谭家菜时,选用的都是高档原料,因此煨制原料时应选择质量高的浓汤(头汤)或者二汤,并根据原料特点在浓汤(或者二汤)中兑入不同比例的火腿汁、干贝汁煨制。
要求出鲜味的原料,多加干贝汁。比如“扣三丝”,入菜的原料是鱼肚、发好的鱼唇、冬笋,此菜主要提鲜味,因此煨制时二汤中添加的干贝汁用量要多与火腿汁。位量配比为:500克二汤、15克干贝汁、5克火腿汁。
要求出浓香的原料,多加火腿汁。比如“黄焖鱼翅”这道菜对浓香味要求高,发好的鱼翅蒸制后需要用头汤煨入味,头汤中添入的火腿汁用量要多与干贝汁,位量配比为:500克头汤、15克火腿汁、5克干贝汁。
2、浇汁有配比
需要浇汁的菜品如“黄焖鱼翅”,鱼翅按照上述配比煨入味后,走菜时要浇个汁,此汁比例较为固定,位量配比:头汤(或二汤)、胡萝卜汁、胡萝卜油、干贝汁各10克,火腿汁5克、鸡油20克混合烧开浇到鱼翅上,口感香浓、不腻 。
谭家菜菜式欣赏
图文整合自网络,视频源自厨之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