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特别重视调养脾胃?(附语音)
原创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二百八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就是饮食物对身体的损伤。刚才讲了《注证发微》里注解。《素问释义》里有讲,“天之邪气由外而入,其极则害脏,水谷之寒热由内而发,其伤则害腑,邪气非不害腑,水谷非不害脏也。《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与此意正相反,此乘上皮毛经外脏腑邪气渐入为阴。”这又来了另外一种解释。
《素问释义》的作者对《黄帝内经》的条文也非常熟,他熟到什么程度?他发现后边有一段话跟前面还是矛盾的,他居然直接就说出来了,他说《太阴阳明论》,就是我们学《黄帝内经·素问》后边有一篇叫《太阴阳明论》,太阴是脾,阳明是什么?阳明是胃,讲的就是脾胃。(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素问》《灵枢》一共一百六十二篇,用脾胃直接说某一个脏、某一个腑的这种作为题名的这种论文,非常少。《素问》有一篇叫做《阳明脉解》,还有《灵枢》有一篇叫《肠胃篇》,还有《素问》有一篇,就我刚才讲的《太阴阳明论》,一共是这三篇,直接体现出脏腑的内容。
我们知道《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合在一起是《黄帝内经》,一共是一百六十二篇。这一百六十二篇当中只有三篇题目中体现脏腑的内容,那就是《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阳明脉解》以及《灵枢·胃肠》。
你看这三篇都是围绕什么?按照现代医学来讲,都是围绕消化系统,其实按照古人的话讲,整个消化系统系统讲的就是脾胃,都是围绕脾胃,这里边又渗透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古人的以脾胃为中心、重视中气的这样一个思路。《黄帝内经》里认为土居中央、调控四方,这种思路是重视中土,中土指的就是脾胃,中焦脾胃之气,后人把它称之为中气,(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尤其是在黄元御、彭子益这个书里讲得非常多,民国时期的张锡纯,还有清代的尤在泾,还有我们所比较熟知的像李东垣、朱丹溪,这些医家在他们的书里都提及到中气,中气就是《黄帝内经》里所提出来叫中气理论,这个中气理论就非常重视脾胃。在《黄帝内经》从开篇一直到结束,处处都体现出中气的这个思路,特别重视中焦脾胃的这样一个思路,在这里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太阴阳明论》里讲,“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你看这就是跟前面所说的“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他俩正好相反,这个“阳受之,则入六府”按照《太阴阳明论》里来讲的,就是天之邪气应该是阳受之,阳受之后应该是害六腑水谷之寒热应该属于阴,应该是阴受之阴受之应该是入五脏,它应该害五脏。这地方怎么正好相反呢?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他这个地方是排比句,排比句不是一对一,是一对三,所以说在这里你要是能理解了这个排比的概念,大家就能理解了。
我们读到的《黄帝内经》的文字都是西汉的文字,大部分都是西汉的文字,它有骈文体,他这个骈文体就是对仗工整、排比,气势特别大、恢宏,这就是文章的一个特点,而且文字极其优美,我们都知道“唐诗晋字汉文章”。诗哪个朝代最好?唐朝。字我们所说的书法,哪个朝代最好呢?晋朝。像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书法,这自古以来都是奉为最高的标准。文章是哪时候的好呢?是汉代的文章最好,要是读过汉代的文章就明白了,这些文章都是非常的优美。
《黄帝内经》的大部分的文字,按照现代的文字学大师,也是这个中医方面的文献学大师,叫钱超尘,钱老的看法,他认为《黄帝内经》的很大部分的篇章的文字的书写方式、表达方式以及它的行文的规律来看的话,都是成书于西汉,在西汉那个时代成就的,那个时代的这种排比是非常多见的。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你要是从排比句来理解就能理解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