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学生?请注意这四点——备课杂谈之六十

(图片选择网络)

如何研究学生?请注意这四点

——备课杂谈之六十

袁建国

关于“研究学生”,前边曾经写过两篇文章,链接如下:

1.《学情分析,课堂成长的“定盘星”——备课杂谈之四十一

2.《研究学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点——备课杂谈之五

今天再谈一谈研究学生的具体内容,即“研究什么”。

研究什么呢?要注意这四点:

第一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条件,这关乎教学内容难易的选择。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要素,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条件比较差,教师应该降低难度和要求,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尽量不要拔高。相反,教师则应该适当提高难度和要求。

研究的方法可以选择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谈心、书面资料分析、测验并质量分析等方法,在第一部分讲过了,不再赘述。

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就会有的放矢,精准执教,按照“三不讲原则”实施课堂教学,即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或通过互助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仍然不能学会的不讲。

  第二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关乎教学问题角度的选择。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聪明的问题”,以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提出疑问,让学生质疑争论,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例如教说明文《死海不死》一课,魏书生老师在讲课时,提问“死海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倒霉的名字?”这一风趣而又幽默的设疑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思考死海为什么不死。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学习,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同样这一课,钱梦龙老师却引领学生质疑教材,说:“课文中有一个地方出现明显错误,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谁能找出来。”课文会有错误?是真的吗?在什么地方?带着这样的好奇,学生阅读文章非常认真。

也可以运用教材外的案例。比如,在教七年级新闻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新闻标题的特点,教师从当时的报纸上找到了两则新闻的标题:一则是NBA休士顿火箭队连续两个客场打猛龙和老鹰时都失败了,新闻的标题是:昨日降龙被龙降,今日抓鹰被鹰抓。另一则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为天然气的价格和管道输送发生矛盾,造成欧盟一些国家天然气供应不足,新闻的标题是:俄乌斗气,欧盟受气。这两则新闻标题,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新闻标题的精炼、富有文采的特点,而且也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点,效果非常好。

  第三要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关乎教学情景的选择。

教材上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教师需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应用到教学之中,将传授知识的教学意图隐藏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比如昨天文章中我们举的卢望军老师执教《苏州园林》的案例,第五环节的第三个问题“结合上课学校的图片,进一步理解中式审美观”,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比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在黑板上设置一个平面坐标系,以学生所熟悉的城市中某一个建筑物为参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平面中点的位置。因学生对这些场景都非常熟悉,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总负责人林崇德教授在谈到核心素养的落实时强调,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的方法有二,一是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二是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可见,研究学生,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情景活动,至关重要。

然而,课堂教学中不研究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

常听到有的老师讲完课后感叹:学生配合得不好!首先,这种想法、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为什么要让学生配合?到底谁是课堂的主角?其次,如果把“配合”理解为师生对话的话,教师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不配合?教师应该认识到,是自己设计的问题或活动情景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趣点。

我曾经听过一位非常出色的小学教师讲一篇关于宇航员的课文,不过那节课,他设计得不是太好。他为了突出宇航员挑战人体极限训练的艰辛,让一名学生走到教室中间,伸展开双臂进行原地旋转体验。学生转了数圈之后,教师让学生停下来,问学生“晕了吗”,学生说“不晕”。老师说:“不晕?那接着转!”如此反复问了多次,学生都是说“不晕”。老师一看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便有些着急,说:“你怎么还不晕呀!”

其实,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这样的体验,设计非常好,学生应该很感兴趣。但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设想——学生晕了,就说明宇航员非常厉害——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现实中有的孩子就是不服输,即便是转晕了,也不肯说出来。这时候,教师不如表扬学生:你的平衡能力这么强呀!长大了也能当上宇航员。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教师研究学生不充分的表现。

王君老师在《生个课与生个娃,都是一样刺激的事》一文中也强调了研究学生的重要性,她说:“研究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了语文老师要独立于这个时代的看家功夫。好老师的能耐是,洞察学生的需要,并且为他们量身定制。”

王老师把研究学生的需要称作教师的“看家功夫”,希望老师们重视研究学生,练好这一“看家功夫”。

2021年10月1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