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书育儿还是跟着感觉走?一位妈妈的真实育儿感受
“妈妈我想你晚上和我一起睡觉,你好久没陪我一起睡了,你每天都是最晚睡的。”
孩子一边说着,一边嘴角往下弯,竟然流下了眼泪,看着十分伤心的样子。
“好吧,好吧,那妈妈晚上陪你一起睡觉,不过你要答应我乖乖睡觉,不许说话哦。”
“好的!”孩子愉快地答应了.
虽然躺下那会还是抓紧时机和妈妈聊天,可是过了10分钟就呼呼地睡去了。
记得之前,孩子有几次也提出了此类的要求,
但是,却没有直接说让妈妈陪着睡觉,而是找各种理由。
比如:“妈妈那个吊灯好像一个怪兽啊!我害怕!”
我便打趣道:“什么?有这样傻呼呼的怪兽吗,胖胖的、一动也不动的!”
然后,只要孩子咯咯咯笑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是今天,当看着他的小眼睛,又渴盼又伤心地留下眼泪时,是什么感受呢?
我感觉到孩子是真的很希望妈妈的陪伴呀!
那一刻,我只看到了孩子的这个需要,早就把独立啊、勇敢啊这些育儿观念抛在脑后了。心想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陪着他,这样可好?
平时我们总是会不经意地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专家、老师、好妈妈、好爸爸们的各种育儿理论。
可是,当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总是偶尔会有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探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绝对正确的育儿法则吗?
举个小案例,有段时间,我也遇到了世界性难题“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曾经,我是多么地主张,孩子就该自己吃饭,不吃就算了,他饿了总会吃的。
孩子他爸的主张是,你必须得吃。
我不管你之前吃了什么零食,总之这碗饭你得吃下,吃下了我就放心了。
而孩子呢,孩子就是不喜欢吃米饭,他觉得妈妈做的饭菜也不吸引他,根本没胃口。
这时候,外公外婆发话了:“孩子是要喂的,他不吃你就算了,这样能长身体吗?你看他都这么瘦了。”
几股力量各有各的主张,都有点拧巴在一起了,于是吃饭成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
孩子爸想压制着孩子把饭吃完,而我却极力反抗。
外婆想喂饭,我也不同意。
结果往往是,儿子哭着把饭吃完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带着孩子去医院开了些中药,吃了几副药,孩子便一下有了胃口。
但是,吃饭时对抗的这种情绪却似乎没法立刻消失。
特别是当爸爸压制,妈妈又有不同声音的时候,其实孩子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我意识到了,总该有人要退出战争,好吧,那就我退出吧!
接下来的几天,当孩子爸爸严格要求儿子必须把饭吃下的时候,我没吭气,只是帮着劝说。
于是乎,孩子的反抗力度慢慢变小了。
当吃到一半,他不想吃时,我也听取了外婆的建议“喂饭呗!”
有时候,不只喂饭,我还喂故事。
因为,正好那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听我瞎编故事,通常小蚂蚁是主角。
每次,孩子都会自己拟定一个主题让我去编,我就把他生活中的故事一起编进去,儿子喜欢得不得了。
所以,当他吃了一半的饭说要下桌时,我便说:“来妈妈给你讲个小蚂蚁的故事吧!”儿子便立马跑了回来,当讲到精彩环节,我便停住了。提醒他:“你把饭先吃了,妈妈接着讲。”这一边喂饭边喂故事的状体持续了2个星期,孩子的胃口终于真正地好起来了。
有一天,当我依旧想喂他的时候,他竟说:“妈妈我自己来!”当他,吃一半又不想吃的时候,我说:“来妈妈给你讲个小蚂蚁的故事吧。”
儿子竟然说:“切……我才不听呢?”
哈哈,我已经黔驴技穷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胃口已经真正好转起来,不需要太多的外力来催促他吃饭了,吃多少吃什么,他自己在做着决定。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领会了育儿中一个神奇的法则,那便是没有法则。
没有绝对好与不好的育儿理论,只有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适合自己家孩子的便是好的。
说句题外话,我们最期待的孩子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自由自在,像花儿一样迎着阳光自然地绽放呢?
看见孩子真正绽放的样子!
其实,当孩子内在的力量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超乎自己意料的孩子的模样。
记得前阵子,有一天,带着儿子去上乐高体验课。
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邀请每一位小朋友也做下自我介绍。我发现,儿子没什么反应,直到最后老师点到他了才开口。
接着,老师开始介绍课程内容,给他们讲解飞机的构造,期间也提几个问题。
儿子依旧不是很主动,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地关注着其它东西,好像老师的话并没有吸引他,他也不知道现在大家是在做什么。
我一直默默地坐在后面看着儿子,想知道接着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直到,老师拿出了乐高,拿出了螺丝刀,开始操作,儿子才慢慢进入了状态。
再往后,家长被请出了教室。
可是,当我再次被邀请进入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完全变了一种状态,那眼神闪闪发光,手舞足蹈,激动地让妈妈赶紧进去看看他做了什么。
原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成功地组装了一架直升飞机。
通过这一行动,他找到了很多的自信。
课程结束后,一直在那玩了2个多小时才回去,回家的路上全程都是欢心、喜悦的,甚至不时和妈妈开着玩笑。
那天真真正正的是目睹了一番,孩子内在完全绽放出来的自信,是那样的美好和有生命力。
所以,回到开篇时我们讨论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完美的育儿理论,在运用到自家孩子身上时会有衣不和体的感觉呢?
是不是因为太执着于理论本身呢?把太多的关注放在了理论的执行上,而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情绪,家庭当下的氛围了呢?
同样也是睡觉的问题。
那时儿子2岁,有一阵子,每次午睡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便会大哭起来。
起初我很疑惑,难道是孩子睡眠不足?
可是,有时候明明是睡够了,只要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依旧会大哭。
有一次我便问他:“你是因为看到妈妈不在感觉害怕吗?”
孩子,点点头,因为说出了他的心声,便更大声地哭了起来
“来妈妈抱抱!”我抱着他。
“你知道妈妈去哪了吗?”
“不知道!”
“妈妈就在外面洗衣服呀!因为,我知道你一个人在这里很安全,所以妈妈才出去了。你醒了只要一叫妈妈!我就会过来的!”
当孩子听到我说“安全”两个子时,愣了一下,他好像是第一次理解了这个概念。
“没错!你很安全,妈妈就在外面,没有消失。”我再次和孩子确认。
神奇的是,之后,他就真的能接受醒来时妈妈不在身边的状况了。
在这件事情里,育儿理论确实帮了忙,它让我提前预知孩子对妈妈消失的恐惧,对空间概念的不够认知。
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传递给孩子爱,让他明白并确认,妈妈是不会消失的。心态平和、语气舒缓,也没有对孩子哭泣的不耐烦。
而这些小细节,往往会在理论中被忽略。
孩子是天生的富有生命力的种子。
有时候,也许,这颗种子需要的就只是阳光、雨水和土壤,不需要华丽的暖房和围栏。
当我们真正的看到并领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不再去纠结方法论的问题了。
好好地看着我们的孩子,然后,跟着感受自然会有恰当的爱与规则在我们和孩子间流动起来。
作者:Addel,青青莲子亲密关系个人成长营学员,青青莲子行动派妈妈大本营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