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上)

明初有四大著名案件,也称之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杀。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很多情况下,将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因为这两个案件都源自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我们曾经讲过在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曾在元朝政府做过小官,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到和州投奔朱元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胡惟庸与朱元璋打天下时赖以依靠的淮西勋贵集团的首脑人物李善长,都是濠州定远人。胡惟庸本人是很有才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胡惟庸的官场品质不是很好,比如说,投机、钻营、结党谋私。

胡惟庸投奔朱元璋之初,只是担任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之类小官职,也没多少机会接触朱元璋。所以,当他知道朱元璋座前红人李善长是自己的同乡后,立刻把李善长当成了自己在官场升迁的起跳板。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给时为左相国的李善长孝敬了三百两黄金,顺利攀附上了李善长,凭这三百两黄金,他在这一年得到了李善长的荐举,被召为太常少卿。来到朱元璋身边,胡惟庸自觉奋进,处处小心谨慎,步步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大获朱元璋好感,于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当然,胡惟庸也没有放弃李善长这棵大树,他设法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和李善长结成了亲戚。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因病退休,朱元璋准备以山西阳曲人、御史中丞杨宪为相。胡惟庸心急火燎地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于是,在李善长的斡旋下,出任右丞相的是汪广洋,而胡惟庸为右丞。

在大明建国之初,随着朱元璋的正式登极,名位已定,激烈的权力斗争也随之出现了,这首先体现在官僚集团的内部,尤其是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之间。杨宪本是山西太原人,因从小就跟随做官的父亲在江南生活,算是半个江南人士,所以政治上属于浙东集团。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初据应天时,杨宪便同儒士夏煜、孙炎等进见朱元璋,结果他深受器重,从此被留居幕府,掌管文书。杨宪曾多次出使张士诚、方国珍等部,因办事干练、忠心事主,遂成为朱元璋的得力亲信。朱元璋很早就建立了分布在全国由三教九流组成的情报特务网络,对内监视臣民的一举一动,对外进行敌情侦察,慢慢的这一网络就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特务组织,即后来的“检校”。这一组织大概很早就由杨宪等人接掌了,因为这几个人既没有任何背景且具备了一定才干,他们不怕得罪人,一心只替主子尽忠,以求得飞黄腾达——其实史书上所说的“酷吏”就是这类人,他们的典型特点是铁面无私、替主子出头卖命,但非常容易成为主子的替罪羊。“检校”其实也就是锦衣卫的前身之一,只是朱元璋父子将其发扬光大了。

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李文忠呆在浙东时间并不长,杨宪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官员的动向,并一一向朱元璋汇报,他可称得上是个合格的情报人员。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于是在洪武二年(1370年)九月,朱元璋任命杨宪为中书省右丞,次年迁中书省左丞,让他与汪广洋做了李善长的助手,以掣肘李善长的相权。洪武三年(1371年)六月,杨宪指使侍御史刘炳以“事母不孝”的罪名,弹劾了作为中书右丞相的汪广洋,最终汪广洋被罢黜。渐渐的,杨宪的专断跋扈、结党营私、恃宠而骄,便引起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极大不满。

杨宪面对李善长表面上恭恭敬敬,私下里却一直想扳倒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搬掉了汪广洋之后,杨宪及其党羽凌说、高见贤、夏煜等便向朱皇帝一齐进言说:“李善长无宰相才。”朱元璋此时已经认定了杨宪不能为相,于是他只好说道:“善长虽无宰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簿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家主,善长当相我,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杨宪等人排挤李善长的阴谋虽然没有得逞,但是却更加扩大了他与淮西集团的矛盾。作为淮西集团二号人物的胡惟庸就向老李说道:“如果杨宪做了丞相,我们这帮淮人就做不得高官了!”于是在众人的撺掇之下,李善长开始反击了。

(0)

相关推荐

  • 朱元璋为何不再让李善长当中书省丞相?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尤其是攻占金陵后,很多儒士相继归附,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宋濂.朱升等人,但李善长始终是朱元璋管理团队中地位最高的文臣,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 ...

  • 朱元璋杀掉刘伯温目的是什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至死也没想明白

    刘基,字伯温,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明朝开国元勋,他精通经史.通晓天文.熟读兵法.在中国民间更是把刘伯温传的是神乎其神:"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 ...

  • “半仙”刘伯温既然那么神,为何结局那么惨?

    本 文 约 441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在民间传统故事里,刘伯温是和张良.诸葛亮齐名的智者,在朱元璋创立明朝中起了极大的作用,随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但是,最终遭到猜忌,被朱元璋或胡惟 ...

  • 朱元璋问大臣谁能当丞相,刘伯温说出三个人后,为何却全都惨死?

    自古皇帝跟大臣的权力之争屡见不鲜. 朱元璋建立王朝后,中书省分置左右丞相.从洪武元年到洪武13年,共有5位丞相任职.那一年,朱元璋收拾了众多大臣,其中不乏有开国之功的将臣,当时的太子朱标认为朱元璋手段 ...

  • 屡出奇策的刘伯温,为何被朱元璋压着打,连命都没保住?

    胡赛萌/文 前有丞相诸葛亮,后有军师刘伯温.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一位神机妙算,有鬼神不测之机的高人.奇人和神人,他曾撰写<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明朝之后所发生的事,甚至预言了靖难之役和 ...

  • 失败的刘伯温

    先说杨宪吧,他是朱元璋的特务头子.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掌管浙江,杨宪被朱元璋安排为李文忠的随从,没想到,这个随从直接受朱元璋的命令,随时报告李文忠的动向,杨宪告了李文忠五个手下的密状,结果,其中两人被 ...

  • 明朝首次朝廷内斗——刘基缘何败于李善长?

    话说朱元璋干掉陈友谅.张士诚并收拾妥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开始着手恢复生产与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廷上下,一片欢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其时,明朝朝廷内部的矛盾开始激烈,大 ...

  • 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中)

    骄兵必败,政治场上也是同样道理,但骄纵的杨宪似乎并未感到危险的降临,此时春风得意的他的政治嗅觉已经有些迟钝了.不过,李善长先前确实得罪过杨宪,故而杨宪才更是与之针锋相对. <国初事迹>记载 ...

  • 历史故事——胡惟庸朋党案(下)

    李善长因病辞官后,朱元璋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时间一久,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但太祖朱元璋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1377年),汪广 ...

  • 有关明初“胡惟庸”党案帮乱被造假之因和果

    1381年江西填湖广是因为1371年对陈理他们反叛进行的"调北征南"行动中楚地(湖北湖南交界之广大地区),人员损失惨重--而于1373年楚地陈理失败后由广西顺利回到了应天府为相的周 ...

  • 朱元璋为何要编故事把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诛灭九族?

    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胡党.废掉有着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事件.设计了胡惟庸的朱元璋,本来是从"结党营私"下手,但杀了胡惟庸后,深感意犹未尽,于 ...

  • 朱元璋假借胡惟庸案,处死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退休后除了在家养病,还会时不时的教育下年轻后辈,教他们如何去做好一个臣子. 朱元璋内心也是非常过意不去的,毕竟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所以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朱元璋把自己的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 ...

  • 失去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陆仲亨等人在胡惟庸案十年后被问罪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涂节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胡惟庸案爆发. 有人揭发李善长.陆仲亨等人与此案有牵连,正月初六,群臣请诛李善长.陆仲亨等人,朱元璋 ...

  • 大明王朝之谜--胡惟庸案、蓝玉案详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京城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屠灭三族,前后因这一案件被株连的多达三万余人.然而仅过去十多年,胡惟庸案的一挥盎刮瓷⒕.忠患齑蟀阜⑸耍焦蘸盏拿队褚惨 ...

  • 胡惟庸案[胡惟庸案]

    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 ...

  • 明史 | 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

    案件导读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洪武十三年(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