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经下篇——阳明之阳虚

伤寒悬解卷七

      阳明经下篇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阳明入太阴去路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湿。燥则阳明之证也,湿则太阴之证也,而化气之燥,究不敌主令之湿,杂证湿居其九,而燥不得一。盖胃家之阳实,非风寒郁为内热,则不病也。惟伤寒有胃家实证,乃胃家之实者,未能强半,而胃中之虚者,不止十三。实则始终于阳明,所谓阳明中土,无所复传,承气之证也。虚则病在阳明而阳衰气退,太阴脾脏将起而代秉其权,是名为阳明而实则太阴。自此而传变无穷,四逆、真武之证,悉伏于此矣。

阳明为阳盛之经,犹且虚实之相半,况乎太阳为三阳之终,少阳为三阳之始。此将盛方长之气,则动入三阴,未可屈指也。

盖脾阴胃阳胜负之机,在乎中气,临病而不知中气,见阳明之经热,昧阳明之府冷,汗、下、烧针,孟浪错缪,中气一败,祸生不测。虽胃家之实,攻泻之早,犹且阳去而入阴,矧胃中之虚,汗下一误,有不亡神失国,而登鬼录者哉!《老子》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医家宝啬中气,不肯孟浪轻泻,则燥湿移易,虚实贸迁,金书玉诀,尽在此矣。

1 上篇为阳明阳实,下篇为阳明阳虚。化气之燥究不敌主令之湿,此句为伤寒经典,也就是阳明之燥永不敌太阴之湿,同火神派经典之论。足阳明胃腑从手阳明大肠化燥,足太阴主令之湿,手太阴肺气从化。湿盛之极,则胃从湿化,大肠也从湿化。

2 胃家之阳实,非风寒外感郁为内热,则不病实。惟(太阳)伤寒外感有胃家之实证。重申;胃家病阳实,惟外感有之,余下皆病虚。

3 厥阴之经,阴极阳生,从少阳之始生,至阳明则阳最旺,太阳则为三阳之终。到厥阴经时能用到。阳明为阳之最旺,犹且虚实之相半,况呼太少之二经(阳)。

提纲一章

  饮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气右降,上脘清虚,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阳莫盛于阳明,阳盛而土燥,则胃降而善纳,阳虚而土湿,则胃逆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湿而肾水寒也。土克水,土性湿而水寒,阳盛则土燥而克水,阴盛则水寒而侮土。以肾家之寒,移于土位,则病中寒。中寒者,水胜而土负,胃败而气逆,故不能食。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谷不化者,脾家之弱,绝粒不食者,胃家之虚。凡病一见不食,则责阳明而不责太阴,以其受盛之失职也。

1 黄师最后一段有一个“凡”字,此为重点。

阳明五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实则当能食。若能食者,名为中风,是风中于表也,不能食者,名为中寒,是寒生于里也。阳明承气之证,来自中风者多。能食者,腑中阳旺,乃异日胃家燥热之根,不能食者,是阳虚而中寒,胃阳已不用事,脾阴将司其权,不得与实家之中风并论也。

下篇胃家虚冷与上篇胃家阳实也,虚实相对。实者,阳明之始基,虚者,太阴之初气也。

1 阳明之为病,是阳明腑病,而非阳明经病。阳明病,若能食者,是名中风,此为阳明病阳实,不能食者,是名中寒,此为阳明病阳虚。阳明篇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阳明病腑实,下篇为阳明病阳虚,虚者太阴之初气,也就是太阴病之初始。

2 若能食,名中风也;此发于表阳,营郁血热,阳明阳旺,表郁腑实,太阳中风之来路。

不能食,名中寒也;此发于里阴,里虚内寒,寒移土位,阳明阳虚,少阴内寒之来路。

中皆读四声,非中气之中。《金匮》卷十七腹满中寒,也为四声。

3 名中风伤寒者,是知病之来路,中外感阳郁之风与中里虚本气之寒,区别病之来路;

  能食不能食者,是知阳明阳实与阳明阳虚之别。故下篇胃中虚冷与上篇胃家阳实,阳明病虚实相对也,故中风者外寒,中寒者本虚。

  中风者,为阳明腑热,腑中阳旺,故为能食;中寒者,为阳明阳虚,胃腑虚寒,胃气不降,故不能食。此不能食者,不是不能吃,是吃的不多,包括纳呆,食欲不振,恶心,食少无胃口,也并非一口不能食之义。

4 太阳经论中风伤寒者,发于阳为中风,发于阴为伤寒,此皆是论表。中风能传阳明,伤寒也能传阳明。但在阳明经论阳明病中风中寒者,是外感阳郁风与里气虚寒之区别也,也就是外寒病阳明阳实,内寒病阳明阳虚之义。阳明阳实,是能食,阳明阳虚,是不能食。也就是阳明阳实,惟太阳伤寒有之,余下阳明阳虚,皆为少阴内寒。风中于表,也是太阳伤寒之义。阳明中风,阳明阳实之义,区别阳明中寒,阳明阳虚。太阳风寒,皆从表论。阳明风寒者,中风从表论,中寒从里论。当知理论区别与定义。

(0)

相关推荐

  • 卷四11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集注 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     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     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 ...

  •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用方治病时,应先解决好治病的目的是什么?对正邪关系的认识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系到治病的全局,而带有战略思想意义在内.根据古代医学家认识,治病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促使其阴阳 ...

  • 《伤寒悬解》卷七·阳明经下篇 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足阳明胃经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阳明胃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 ...

  • 阳明经下篇

    ​凡外邪已趋,少阳未离阳明,谓之少阳,阳明列于此篇.凡属正阳阳明之证,病已入于胃腑,故下之则愈,其有胃不实,而下证不具者,病仍在经,在经之邪不解,必随经而传少阳,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之证,必兼 ...

  • 《伤寒悬解》少阴病——亡阳死证

    少阴亡阳死证六章 1 少阴脏寒,阳绝则死,以下皆是亡阳死象.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 少阴脏寒,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寒阴盛也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阳复热过——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 1 热当利之,此是一定之理.热利下重者,此是热过伤阴.肝脾郁陷,肛门坠胀有下重感,或小腹坠胀皆 ...

  • 《伤寒悬解》少阳下篇之坏病——小建中汤

    卷九少阳下篇 少阳经下篇十六章 柴胡 少阳坏病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宜小柴胡,半表半里治之.而半表之阳盛,则小柴胡之黄芩不足以清表阳,而人参反益半表之热,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是也.半里之阴盛,则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