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享受乐趣 ——读《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 王永梅

喜欢读书,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社科,亦或是教育、生活类的书籍,我都喜欢阅读。但并非都是细细阅读,有的只浏览个大概,了知大致内容,有的却精读细品,尽享其中文化的精髓,咂摸数日,独得其乐。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一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这本书,以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帮助大家真正地读好书。

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作者是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译者是黄素菲、李恩、王敏。

沟通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非常常见,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沟通,人们就无法进行思想或语言的交流,也就不能理解对方。如果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建立起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妄自揣测,摸不清对方的心思,不明白对方的谈话,进而会导致误事。

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沟通。沟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和心灵碰撞出热情的火花,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沟通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中,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出行,人们都离不开沟通。沟通得好,人们能消除言语中的障碍,保持思想和言行的一致。但是如果沟通不畅快,人们的思想上就会产生矛盾,心理上也会感觉不舒服,行为上更不可能步调一致,也就不会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如果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认真想来,沟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今天要讲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重点介绍了沟通者在沟通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及沟通技巧。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对沟通者、知觉与情绪、语言的运用、沟通关系的演变等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罗纳德· B· 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罗纳德·B·阿德勒以沟通写作为专业。他所著的书涉及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等多方面。除了写作和教学,他还致力于对专业和商务人士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的改进。拉塞尔·F·普罗科特担任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他在1990年与阿德勒相遇,相同的志趣,使他们一拍即合。多年来,他们以沟通为出发点,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到处做演讲。此外,两人还合作出版了很多科学实用的教材。

这本书的译者黄素菲,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她曾担任东吴大学专任讲师,并在台北商专、辅仁大学等多个学府担任兼职讲师和辅导老师,现在担任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副教授。译者李恩,是吉林大学心理学学士。译者王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这三位译者都有丰富的学识,对人们的心理和沟通艺术颇为熟悉,这也为他们翻译这本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在出版以后,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可以说,这本书是研究沟通技巧最翔实的一部著作。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分为三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共12章。第一章是人际沟通入门;第二章是人际沟通与社交媒体;第三章是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第四章是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第五章是情绪:感觉、思考和沟通;第六章是语言:障碍与桥梁;第七章是非语言沟通:超越字词之外的信息;第八章是倾听:不只是听见;第九章是沟通和关系的演变;第十章是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第十一章是改善沟通气氛;第十二章是处理人际冲突。另外,还有小结电影与电视以及参考文献。我们将重点讲解第八章和第十章。

我们先来看第八章《倾听:不只是听见》。谈到沟通,很多人会想到情绪。好的情绪,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掩盖自己的情绪,所以当与人沟通时,难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的情绪表露出来,这样就造成了沟通难以进行下去的状况。这是因为人们的情绪是十分复杂的,每个人不可能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味快乐。所以,当心理存在不愉快、不满、焦躁时,不经意间,就会在与他人的沟通中表现出来,从而造成沟通双方的不愉快。

当然,这使我们十分不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情绪呢?我们又应该怎样来把控自己的情绪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归咎到别人身上,要是那样会更加焦急、暴躁、不快乐,这样我们会一直受情绪的控制,沉浸在情绪带来的悲观体验中不能自拔,从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我们能乐观地对待情绪,我们就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自己心中想要表达什么,也能了解对方的心理,积极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所以,我们要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作为沟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倾听必不可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仔细倾听对方所说的,能够更好地促进沟通的进行。但是,很多人对倾听并不怎么了解,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倾听者。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倾听过对方的谈话。他们只是认为,听到心里愁苦的人倾诉时,自己只要给予安慰,给出建议就行了;听到快乐的人谈话时,只要发自内心地开心,一同快乐就行了,自己什么都不要做。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并没有了解到对方的心理诉求,满足不了对方的所需,体会不到对方的情感,因此,只能说他们是听了,但是并没有用心地去倾听。

倾听,不只是听见。倾听,有时候并不需要你去做什么,很可能是你只要待在倾诉者身旁,安安静静地听着就行了。但是,在倾听时,一定要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用心地体会别人的感受。还要明白,倾诉都有不同的目标。如果不明白对方的目标,倾听过程中又不能了解对方的心思,却给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那么,你将承担不起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避免这种麻烦,首先就要明白对方所要倾诉的类型,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使自己的情绪趋于稳定,这样才能听进去,在给出自己的建议时,能够科学地分析。

在倾听时要保持专注的神情,不能走神分心,如果注意分散,倾诉者说的话可能就成了耳旁风,就会无效。一旦倾诉者发现你心不在焉,就会意识到倾诉的毫无效果,因此,就会停止倾诉。此时,你就是表现出颇感兴趣认真倾听的样子,也再难走进倾诉者的内心,进而与其进行沟通。所以,只有专注地倾听,进行有效地倾听,才能理解倾诉者的话语和心思,才能及时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赢得倾诉者的尊敬。

倾听还需要积极的回应。如果单是一方倾诉,而听者没有丝毫反应,倾诉的一方就会渐渐失去兴趣,或者心生责备。因此,在倾听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要从内心对倾诉者的话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听进自己的心里,自己的思想也会有所触动,才能回应倾诉者。那种不回应、无反应的表现只会让倾诉者感到懊丧或愤怒。

倾听后就会产生很多的反应,如借力使力、问话、释义、支持、分析、忠告、评断等。通过这些反应,对倾诉者的话语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倾诉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以确定自己给出应当的建议、忠告或者评论,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从而与倾诉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倾听就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在倾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每个人心中所希望的。但是,沟通时也免不了犯错误,结果就是导致关系僵化。要想恢复良好的沟通关系,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是对方的过错,就要说服自己原谅对方,不要一直揪着对方的错误不放。这样,就能营造出和谐的沟通关系,沟通也会变得十分愉快。

第十章《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家人、友人、爱人之间的沟通关系。人际沟通中存在着亲密感。特别是在家人、友人以及爱人之间。先来说说家人之间的沟通。人际交往中,沟通必不可少,但是每个人又都是在沟通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家庭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一个人认真地思考时,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在思考,家人是不是在依靠自己,或者自己是不是在依靠家人,那他最终是痛苦的。家人之间的相处或沟通其实就是比普通人之间多了一层血缘关系。当这种血缘关系在某天失去时,就只能靠意识或回忆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家人的相处或沟通要建立在支持、信任的基础上,不要妄自揣测对方的心思,更不要无故指责,否则,只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矛盾,导致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在和家人沟通时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支持对方的观点,尊重对方的选择。

很多人会发现,当自己在家庭中被需要时,也就是自己能够满足家人的愿望时,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用,心里会感到非常的舒畅。但是一旦家人要求自己做的事情没有做好或者不能完成时,心里会生出一种无奈、懊恼、羞愧,这种感觉也许很长时间会盘旋在你的脑海里,使你彻夜不眠。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你没能够和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至于内心的郁闷不得纾解,从而表现得消极、低沉、不乐观。所以,平时和家人进行及时的沟通,可以避免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后果。

坦诚、无私的沟通是赢得家人好感的重要因素,只有把自己的想法明白地说出来,才不会引起家人的误解,从而让家人和你的想法达成一致。如果在家人面前遮遮掩掩,话语不明,家人对此就难以理解,更难以猜测你的心思。所以,在和家人沟通时,一定要光明磊落、心地坦荡,这样才能和家人建立起亲密的沟通关系。

所以,家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藏私心,如此一来,家人才能心平气和地互相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一味只为自己考虑,难免会有失偏颇,引起家中其他成员的不满,导致家庭的不和谐。这并不是你所希望看到的。因此,为了家庭的和谐美满,保持一颗公正心,细心地倾听家人的倾诉,认真观察家人的言行,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所有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家人之间也会变得更加的紧密团结,家里也会呈现出一派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气氛。

家人之间的沟通取决于四种模式,也就是一致性、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这和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一致性的家庭里,孩子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会认真倾听,但最终都要听从父母的建议。但是在多元型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所要做的事情有什么益处或害处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保护型家庭里,父母有着最终的决定权。而在放任型家庭里,父母大多不参与孩子的事情,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

不管哪类家庭,家人之间总要或多或少地进行沟通。家庭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当我们有了快乐时,我们想与它分享;当我们悲伤时,它是我们最好的保护港。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站在背后支持我们的,永远是我们的家人。所以,家人之间的沟通极其重要。

那么,怎样架起与家人沟通的桥梁呢?我们知道,家人生活在一起,有时也难免磕磕碰碰,闹点小矛盾,这时候,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沟通,才能知道对方的想法,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在事情上达成一致意见。在和家人沟通过程中,要和家人互相信任、彼此谅解,分清是非,这样才能和家人逐渐融合。如果一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家人的倾诉不能很好地倾听、理解、采纳,势必会引起更大的矛盾,所以,在和家人沟通时,要多听听家人的意见,确保最终达成一致的目标。

现在我们来看看普及已久的社交媒体。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依托手机、电脑的社交媒体不断地被人们广泛使用,新的家庭情境也得以构建。微信、微博等使家庭成员在线成为可能,也从而使沟通跨越了时空,消除了沟通双方出现的隔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型的变化。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体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它直接、便捷,并且十分有效。它不仅有文字、图片、声音,而且还有视频,并且有多种表情符号可供选择,这就足够我们表情达意,也进而使沟通更加顺畅。

其中,视频通话是便捷的沟通方式,它可以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交流沟通,进行更有效率的联系。发博客可以和家人很好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近况,并且经常写博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博客的功能,建立起我们自己专属的个人博客。而微博则 可以让家人尽快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事情,我们每天生活得怎么样。

但是,不管运用哪种社交媒体,我们都只是在加强和家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珍惜我们宝贵的亲情。我们应该对家人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多多陪伴他们,而不是沉迷于这些社交媒体,忽略了现实的存在。那些在朋友圈里屏蔽父母、兄弟姐妹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很多人不希望通过社交媒体给家人带来压力,不想把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烦恼、压力展现在家人面前,给家人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是这样,社交媒体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不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而这些,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很多人朋友圈屏蔽家人,就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自己,免除他们的焦虑。这种想法固然很好,但是家人被屏蔽,他们首先心里感受到的就是不舒服、失意、困惑,他们会更加担心你的状况,甚至于在心里不停地猜测。所以,在朋友圈里屏蔽家人,无形之中就对家人造成了心理伤害,此时,你一定要及时和家人沟通,不要让他们心理上残留阴影。家毕竟是爱的港湾,如果有什么心事,不妨把想法告诉家人,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也许他们能给出非常合理的建议呢。

除了家人之间的沟通,我们还要注重友人间和爱人间的沟通。友人既有知己、老友,也有普通朋友、泛泛之交,在与友人沟通时,与友人要相互信任,对友人要宽宏大量,不能斤斤计较。对朋友更要关心体贴,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常常会让友人感动不已。所以,在与友人沟通时,一定要真诚,不要有半点儿虚伪。与爱人之间的沟通更是如此。信任、真诚是重要的沟通法宝,只有彼此信任,真诚沟通,才能换回对方的真心。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有关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里面有许多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非常生动有趣,这本书也具有一定的深入性、广泛性与完整性,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有助于你的人际关系的提升。

以上就是《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时,了解书中的金句,也有助于我们收获更多的有益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或工作带来更多的精彩。

书名《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

作者:【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