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直立的酒杯,却异常精美华贵,出土后立即被定为国宝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文物出土的新闻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社会上文物意识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基础建设大规模展开,沉睡地下的文物被发掘。在它们之中,有些文物异常精美,比如说1983年在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出土的西汉角形玉杯就是一例。
那时候,当地正在兴建公寓,突然发现地基之下还有石板,显然挖到了古代墓葬。施工队是国有企业,纪律性非常强,现场逐级上报,终于惊动了当地的文物机构。没想到,这还是座巨型墓葬,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所以被称为西汉南越王墓。
南越国是秦朝将领赵佗建立的国家,他利用秦末天下大乱的形势,烧毁通往中原的栈道,割据称王。这个国家虽然并不大,但利用天险,不服中原统治,就连吕后、文景两任皇帝都拿到没有办法。直到汉武帝时,才将它降服。
赵佗的寿命还很高,活了一百多岁,熬死了所有的儿子,所以第二任国王赵昧是他的孙子。赵昧的这座陵墓,既是在西汉厚葬之风下建立的,陪葬品数量丰富,而且还是中原文化与岭南风情相结合的产物,许多文物非常有看点。广州市专门在原址修建了南越王墓博物馆,最大的看点是“文帝行玺”金印,其次就是今天的主角西汉角形玉杯。
这件玉杯是在棺廓的头箱内被发现的,可见它受到了墓主的喜爱,生前爱不释手,死后也要将它带到另外一个世界。
玉本来只是一种美石,但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君子爱玉,玉如君子,被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寓意。玉文化甚至融入了古代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人种下了别样的情结。
这只酒杯,高为19厘米,口沿并不规整,略带椭圆,直径在5.8~6.7厘米。它的厚度相当薄,只有2~3毫米,展现了古代玉工高超的技艺。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它的造型也非常特别,像是一只兽角。兽角的前端就是杯底,还有一朵雕琢的浮云缠绕,极为小巧精致。酒杯上遍布的连云纹,也让它看起来富丽堂皇,贵气逼人。
为什么会做成这种形状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相信独角兽的角有解毒的功能,可以做成酒杯。后来人们发现,无论是兽角还是玉器,都无法解毒,但这个传说保留下来,形成了美好的寓意。工匠将两者结合起来,以玉器制成兽角杯,表达对主人的祝福。
以玉作酒杯,在古代更是常见。古人认为,美玉的酒杯,可以让美酒更醇香浓烈。不过,汉代墓葬中,却很少出现玉杯,这可能与当时习俗有关,也让这件文物更为稀少珍贵。它由青玉制成,因为年代实在太久远,出现了半透明的琥珀光泽,部分位置上,还带有红褐色的浸斑。这不仅无损于它的美丽,反而衬托了文物的神秘。
这是典型的王侯用具,不谈经济价值,考古研究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出土之后,立即得到了精心保护。然而,专家们却发现,它并不能自立放置,甚至不管什么角度放在桌子上,都很容易倾翻,所以在博物馆陈列时,不得不为它量身打造支座进行保护,也更好地展示。那么,这样的酒杯,是不是破损的残器?当时怎么能饮酒呢?
原来,这与中国的酒文化息息相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几乎都讲究豪饮,特别是在某些场合,便是要一饮而尽,不醉不归。这件酒杯,反映的正是酒文化。试想宴会之中,朋友不断劝酒,侍女不断添酒,使用这样的酒杯,但凡拿起,就不能随便放下,必须喝完,否则便会将美酒洒落,闹出洋相。
这样巧妙的构思,制成了如此精美绝伦的酒杯,也增添了酒桌上的情调。虽然我们现在已经逐渐摒弃了这样的传统,讲究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它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情。也正因如此,这件文物集中了名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造型为一体,被认定为国宝文物。特别是它不容易保存,被列入首批不得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